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末世独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诺亚号说是船也不完全是船,应该说是集船只、潜艇和海上堡垒于一体的多样化船,整个船体呈比正圆稍扁的椭圆形,这样的船型更有力利于海上的颠簸,全密封的舱体必要时能潜入水下以避开海面飓风的侵袭,巨大的船身停泊时更像是座岛屿。
  此时这座未来史无前例的堡垒还静静的躺在广场上,大部分船体还等待着进一步的安装,而米国人已经做上了全世界都毁于灾难只有他们幸存后称霸世界的美梦。
  美梦在付诸行动并成功前始终都只是个梦,至于事实是否会如人期望的发展那可就未必了。
  同米国一样,在撑过了几次毁灭性的灾难后现在世界上幸存下的各个国家都开始走上了与时间和自然做斗争的发展之路。
  是幸也是必然,这些国家幸存人口中大部分都是高技术方面的人才,即使残酷亦不得不承认,国家在拯救民众时选择技术研究方面的人员先行撤离的确是对人类发展最好的选择,可这对大多数都是普通人的剩下的那些又是何其的不公。
  得益于这些科学家们日以继夜的研究,得到了喘气时间的幸存者们都相继开发了各种抗灾的设备,米国的诺亚是其中之一,其他还有欧陆各国联合开发的‘救世主’号等大小不同的船只,中国也争分夺秒的研究着。
  当现代科技失去用武之地,古人留下的各种发明又重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如地动仪和浑天仪等为人耳熟能详的仪器,还有些人们平时很少听到的如中国宋代天文学家苏颂和韩公廉合作制成的天象仪及水运仪象台等,对观察天象推理灾难都起到了令人震惊的效果。
  在研究者中最有权威性的几位老者在实验了得到的数据后不尽感慨,科技看似一直在往前进步,可丢弃了祖宗留下的知识的我们究竟是前进还是退步就谁也说不清了,研究
  了几十年甚至是花费几代人的成果其结果却是古人早已得到了的,这不得不说是个讽刺。
  因为有这些设备,也因为在现代设备失灵的第一时间就被重新启用,在后来的地震中中国的损失远远小于其他各国,避免了许多无谓的伤害。
  但要想保证同胞的存活,只是减少损失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没有其他国家的发达、也没有联合各邻国共同发展的能力,所能做的只是在不停止研究的同时继续在电台里呼吁各地民众的自救,只是是否还有人能收到就不得而知了,只能尽人事而听天命。
  纷纷扬扬了几个月的大雪等恶劣天气在震后终于停止了肆虐,消失了的阳光又重新冒出了头,雪水消融、万物复苏。人们在掩埋了死难者后,擦干净眼泪,又投入了为以后日子的拼搏,生活还在继续,活着才有希望。
  即使没有国家的号召,各地区的幸存者们还是为了生存先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船运动,一度失传的木制造船术又重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连几个只知道点皮毛的工匠都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相近的尚能来往的地区就合起来一块研究,没有造船匠师的就尽己所能,伐木打下手,以前的保护珍稀林木之类的现在谁还会放在心上,活下去才是第一位。
  按理说,中国现存的林木肯定经不住这种胡乱砍伐,砍无可砍了才是,可当地的人们发现一颗头天砍断的树只要不断根没过两天又长成了几天前的规模,原来稀稀拉拉的林木也日渐茂密,以前可列为古树保护圈养起来的几人合抱的巨树如今也是习以为常到处可见。这也为造船提供了众多良材,而不用担心船只的限制发生争抢。
  沿海的人们划着小船到各处冒出水面的山头上伐木,遇到幸存的就带回聚居地,没有地区和语言的隔阂,人们操着带着各种口音的普通话像一大家子一样生活在一起,组成新的村落,这时的人们只知道多个同类就多个希望。
  处于高原地区的人们比沿海生存条件要好些,雪停止后走出避难地的人们遇到来自现在的中央地区以前的西藏派发出的通讯员通知,呼朋引伴收拾家当向着政府所在地,新的首府聚集。
  B市早在第一次大海啸来临时就被倒灌的渤海湾的海水淹没,幸好大部分人员已经撤离,只有少部分被追尾的海水卷走,后都暂时安置在了蒙古境内,寒冷的冬天里极端的天气又夺走了一些年老体弱的同伴的生命,幸存下来的人们在雪停后又开始了迁徙,他们的目标也同样是新的首府:拉萨。
  之所以定都拉萨并号召人们的迁徙,除了高原的地理位置,也是因为
  这里已是全中国医疗、科技、教育最全面的地区,这里已集中了中国最后的有生力量,不管是为了发展还是生存,大量的劳动力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集中现如今幸存的人们,统一规划、分配,将各行各业的人员集中起来才是当前首要的出路。
  此时原居于拉萨的人自然就体现出了优势,虽然在暴雪和地震中一样的苦不堪言可至少躲过了长途跋涉的苦楚,那些此时还在路上的人们谁知道到了目的地还会剩多少……
  徐母和小儿子躲在避难地紧紧抱在一起取暖,等待着她丈夫领取分配的食物回来,虽然地震过去,不过被震毁的房屋尚未重建,人们暂时还是要住在聚居地一段时间,幸好有国家的庇护,拉萨以及西藏附近地区的人们得于免于暴露在严寒中。
  白天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无行动能力的幼儿由人看管晚上再统一回到聚居地休息,这样的日子坚持了几个月,眼看雪化了,人们的劲头更高了,都想早日重建家园。
  徐母有时也会想起她的另一个儿子,如果不是他也许他们一家都葬生在了海啸中,只是他只身一人在外就生死未卜,每每想到也泪流不止,只是马上又会在小儿子的呼叫声中忙碌,眼前需要她照顾的事情太多,没有太多时间来给她缅怀,她最需要保证的是身边这个尚处于稚龄的孩子的衣饱,其他的她也无能为力了……
  作者有话要说:在阔别我的小电整整一个星期后,大米终于回来了%》_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