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灭了,给这两个人一人分一个万户的县,这两个人就不会动摇了。他们两个只要不叛变,韩氏,魏氏也就不会叛变了。知伯还是不信,很恼火,他说本来把赵国灭了,我们打了三年,好不容易打下来了,还是三家平分,我们只能分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中间,还要拿出两个县分给这两个家臣,那我们得的不是太少了吗?不听。知果就知道,知伯肯定要完了,出了营门以后,立即跑到晋国太史那里,要求改姓,不姓知了,改姓辅。如果我姓知的话,将来知伯打败了,整个知氏被灭族,我也会被灭掉。现在我改姓,将来就灭不到我这一支了。这个消息立即被赵氏的家臣张孟谈发现了,张孟谈就说,我碰见知果了,知果已经开始怀疑我了,而且知果见了他们宗族的宗主后,立即改了姓,说明知果已经预料到我们三家联手了。赶快进攻,再不进攻,计划就败露了。所以赵襄子立即派张孟谈出城,和韩魏两家约好,当天夜晚就动手。这天夜晚,知伯睡觉了,然后韩魏两家就悄悄派人上了大堤,把知伯看守大堤的士兵,然后就让晋水改道,让大水直接冲知伯的大营冲了过去。知伯正在睡觉,晋水汹涌而来,整个军营乱作一团,这时候韩魏两国的军队从左右两翼杀上来,赵襄子就打开晋阳城,率领军队也冲出来了。韩赵魏三家,把水淹的知伯的军队全给杀死了。知伯也被活捉了,然后被赵襄子杀了,这就是韩赵魏三家灭了知氏,这一年是公元前453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晋国的大权落到了韩赵魏三个大族的手上。20年以后,当晋幽公继位的时候,晋幽公因为害怕韩赵魏三家,竟然出现晋国的国君去朝拜韩赵魏三家的宗主,国君去朝拜大夫了。50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被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所以公元前403年,是公认的战国时代的开始。《史记》中间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纪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写中国历史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写战国史。韩赵魏三家灭了知伯在晋国来说是个大事情,晋国就这样分成三个国家了
  [画外音]韩赵魏三家灭了知氏以后,晋国政权就由这三家掌握了,晋国国君已经名存实亡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迫使当时也早已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周威烈王赐韩赵魏为诸侯,也就是正式册封了三家为独立的诸侯国,这样,晋国正式一分为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从此以后,晋国的国号被废,晋国历史终结,彻底灭亡。有学者认为,晋国曾经是多么强大,它有着辉煌的历史,曾经是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如果晋国不灭亡,,统一天下的很可能是它,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晋国已经分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而当人们再去审视韩赵魏三国时,又想起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知伯,以他的实力完全可以吞并其他三家,但历史没有选择他,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大致有这么三点,第一,知伯狂妄自大。这一点太突出了,狂妄自大的原因,是因为他本身强大,而且知伯的狂妄自大是一以贯之的。他曾经有一次和韩魏两家的宗主一起喝酒,在酒宴上,他羞辱了韩氏宗族的族长韩康子,而且羞辱了韩氏家臣段规。知果就劝他,说你要为今天做的事付出代价的,结果这个知伯说了几句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话:“难将有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他说发难这件事,只能由我做,如果我不发难,谁敢发难,说明知伯很狂妄。但是知伯为什么狂妄自大呢?当然他的实力最强,谁的实力最强,谁会最狂妄,这当然是第一点原因。第二点,他不相信韩魏会背叛他。知果两次提醒他,他都不采纳,因为他不相信。韩魏两国一向都很听话,这叫什么,这叫历史,从历史上看,韩魏一直都很听话的,不会不听话。再一点,赵国马上就要被攻破了,赵国一攻破,韩魏可以分到三分之一的土地,这叫利益,所以他不相信韩魏两国会背叛他。第二个原因,韩魏智斗得法,就是韩魏两族和知氏的周旋非常有章法。韩家也好,魏家也好,两国的力量都不如知氏,所以两国都采取服从和忍让。但是这个服从和忍让只是一个表象,他没有想到,两家会临阵倒戈,置他于死地,在这种情况下,知伯的灭亡就不可避免了。第三个原因,赵襄子智勇双全。在这个回合的斗争中,赵国的表现最值得嘉奖,第一个是坚持了三年,如果没有这三年的支持,一开始就被打垮了,就不可能三家联手。这三年打得很苦,但是贡献很大,如果没有赵襄子三年抗战,就没有韩赵魏三家的联合灭知,也就不可能出现三家分晋了。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不是韩赵魏三家灭了知氏,结果是什么?知氏首先灭了赵,之后知氏能容忍韩魏吗?接下来就会灭韩,灭魏,最后历史的发展就是知氏一家独占晋国,这当然是个假设。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知氏独占一个强大统一的晋国,那秦国能统一天下吗?很难说,三家分晋离秦孝公继位只有42年时间,42年后,21岁的秦孝公开始用商鞅变法,就是当一个强大的国家解体的时候,另一个国家崛起了,这就是历史的一种偶然。而这个偶人,就在于韩赵魏三家灭了知氏。三家灭知氏,奠定了50年后,韩国的独立,那么新兴的韩国又会怎样发展呢?韩国为什么会变成秦国第一个灭掉的国家呢?我们下次再讲。
  15:韩国之亡
  [画外音]公元前237年,秦王赢政和李斯定下统一天下的大计,开始了大规模的向东方六国进军。他把第一个目标锁定了当时最弱小的韩国。韩国是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分割晋国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诸侯国,拥有今天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块南北狭长的土地,是秦国向东扩张面临的第一个障碍。那么一心向外扩张的秦王赢政能否实现他通天大计的第一步?秦韩之战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局呢?
  秦王赢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赢政正式打响了统一中国的第一枪,灭韩。这一年,秦王嬴政首先派秦军攻灭了韩国在河南南部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南阳。南阳打得非常顺,南阳拿下以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秦王赢政派驻守在南阳的秦军,向韩国的都城新郑,就是今天河南的新郑进兵。这一仗打得更顺。韩国几乎没有组织起来有效的抵抗,完了。最后一任韩国的国君,叫韩安被俘虏。这样,韩国就成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而且这个国灭的非常顺。史记记载秦王赢政灭韩的总字数,就几十个字。什么仗也没打,就把韩国灭了。这就有一个问题了,韩国毕竟是战国七雄之一,它能够存活到最后,应该说是有它的道理的,为什么在最后灭亡的时候,表现得如此不堪一击,连一次有效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为什么?我感觉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改革不力。
  第二,环境恶劣。
  第三,外交乏术。
  我们先说改革不力。战国后期和战国前期中期,和春秋比较起来,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一次战争中间死亡的人越来越多。所以这个兼并战争**最后的时候,这叫大决战,在这个时候,每个国家都面临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很多国家都在变法。我们讲过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其实也有一个变法,从韩国建国,一直到韩昭侯这个时期,经过了六代国君,韩国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一直到韩昭侯即位才有所作为,这个韩昭侯和秦国的秦孝公几乎是同时的。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是在公元前356年。韩昭侯用申不害变法,是在公元前355年,一前一后,相差一年,但是最后的结果差别很大。我们都知道,秦国的强大,是从孝公变法开始的。韩国的兴盛,也是从昭侯时期申不害变法开始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说他改革不力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人物,申不害。申不害原来是郑国人,他的国家被灭之后,就成了韩国人,其实他在韩国做的是很低级别的官。他是怎样被韩昭侯发现的呢?有一个意外的事件,就是魏国攻打韩国。魏国在战国初期是个很强大的国家,魏国攻打韩国,兵临城下,韩昭侯和大臣们束手无策。这时候,申不害就出来说话了,他告诉韩昭侯,说你应该执圭,圭是一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拜见天子拿的一个玉器。他说你应该拿着圭去拜见魏王。魏王看见你用这么隆重的礼节拜访他,就会取消这次战争。我们这样做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