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识分子的丑灵魂则打开了对于整个民族进行文化反省的空缺。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紧紧追随改革,其政治意识和对现实的透视力亦没有局限于女作家狭窄的视野和纯个人的生活与情感体验中,人情人性的贯穿又相应地使硬性大题材得以软化,避免了同类题材的弊病。
  几乎一下子就找不到了文学少女时代的张洁,就像你,像许多许多人再也找不回自己以往对世界那份宗教般的虔诚,像人类再也找不回被岁月埋葬的遥远的童年。世界感的变化使张洁即使用纯然女性的眼光观照人生与文学,也不可能是虚幻地飘浮于理想王国的精神邀游。她不再古典。
  《方舟》的题记道出的是身处男性宇宙格局里的现代妇女的忧怨——“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感觉不到《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里那种少女般的情愫,没有了温婉、痴诚、深挚的古典诗式的情绪流动,更没有了从女性的心灵升腾起来的对人生和爱情的童话般憧憬。大多的尘世磨砺和人生受戒后的成熟,好像使张洁的心和感情一点点变冷、变硬,痛苦理想主义的张洁,无穷思爱、九死不悔的张洁终于成为陷入世俗人生的愤懑与幽怨的张洁。于是,她以一种严刻而冷峻的老练苛责世间的不平,特别是处在男性宇宙格局里坚持“反宇宙”态度现代妇女的不幸。或许,只有张洁这样的女作家才有资格说明女人的处境,才能从骨子里理解荆华、柳泉、梁倩们为什么身在男性为中心的宇宙里偏偏以反叛和受挫的态度来对付这个世界。独立的人格意识使这些“寡妇俱乐部”的成员执著于自己超现实的能力,于是不趋附于现成的价值认同,不屈从传统的公众舆论,甚至不屑于世俗的安逸。她们以无性的姿态面对事业与人生,却无时无刻不为男性宇宙中传统的价值观所排斥,落入孤独、困窘的境遇中。生活的图样在这些足以与男性匹敌的强女人手下绘制得无味、马虎又潦草,她们甚至养不活一盆花,没有闲暇生炉子,不愿意认认真真地做饭、煮开水,却又不能不像男人一样为了起码的生存去卖苦力。得不到异性的抚爱与帮助,也无需像贤妻一样去操纵丈夫,自由和独立携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灵魂的无所依傍。她们只能自己为自己酿制若酒,再与自己干杯。彻底抛掉了无穷思爱和脉脉含情的张洁,极力用现代妇女的幽怨说明女人完全有理由也完全有可能不去崇拜男性创造的神抵,不把男性的宇宙当作卓越的现实,不认同这个宇宙格局中习俗的绝对价值,甚至不顺从此种文化布置下分派给她的角色,女人有权力反叛或否定一种不合理的文化并改变这种文化给予的不公正待遇。但是张洁并不掩饰自己的失望与悲哀,她看到了背负沉重的十字架联合起来向现存世界挑战的现代妇女悲剧的必然,并使人认识到妇女的真正解放除了有赖于个体或群体的精神觉醒与实现水平,也有赖于整个社会和全人类的解放尺度,没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任何超前的精神追求都会落入现实的窘境中。《方舟》中妇人的不幸,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精神与物质间巨大落差的悲剧。老实说,在我们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妇女无力承担太多的人生角色,无力独自一个人应付繁重驳杂的生活压力,传统习俗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也使当代中国妇女难以享有西方独身主义者的精神与自由。由西方女权运动衍生出来的独身女性的那种对性别角色的否定态度,那种贪欲一切足以增进个人自由发展的精神,那种沉湎于借游戏、旅行、艺术等满足个人发展的愿望,那种执著于按照个人的兴趣自由从事休养、娱乐、社交、社会工作或私人慈善事业的追求,对于挣扎于“方舟”的中国妇女来说,几乎是一种奢侈。张洁怎能不慨叹:“做一个女人,真难。”她穿透了人生。“方舟并骛,俯仰极乐”,那极乐的世界在哪儿?
  张洁在幽怨中怀疑。然而,正统的世界态度的左右,又使她不失批判现秩序的节度。
  四
  张洁在文学成年时代所显示出的自我超脱力是惊人的,表现为与社会和政治意识的亲合,与以往的女性情绪的疏离(比如《方舟》中所谓的“女性雄化”),以及对于正统、严肃的世界态度的烙守。她把自己以往建立在古典唯美之上的那份独有的璀璨,淹没在保持着正统严肃面貌的社会现实批判中,淹没在对政治的领会中。她的转型,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代价的付出。
  从《他有什么病》开始,张洁好像突然变态了。在这一次大幅度的转型中,她反叛了自己在文学成年时代那种成熟的严谨,那种寓于常态情绪的人生感慨和幽怨,那种不失正统面目又饶有分寸的社会把握和文学观照。仿佛是终于沉入到生活的渊底,把这个世界看了个底儿掉,张洁不仅仅是怀疑,而是对世界彻底失望。如果说,这样的失望带给人类的是精神的衰老和畸变,带给张洁的则是一种犹如人生更年期的焦躁和怪癖。变形的中性眼光的文学观照,现代荒诞形式的社会人生把握,作品内质的超现实化和文学情绪的非常态化,作品秩序的不均衡、紊乱与抽象化,以及创作心态的审丑趋向,使她这一时期作品表现出一种来自反面的指控、反抗、否定的性质。张洁变得老辣、尖酸、刻薄,显得玩世不恭,又好讽世讥俗。她似乎在着力于一种恨与厌恶的宣传,在充满无人情的恨怨和以毒攻毒的嘲谑中,戳穿的是世道人心的阴暗,使我们领略到的是一种犹如恶作剧式的游戏谜底。
  是由于社会本体日复一日地堕落?对心中上帝信仰的毁灭或抛弃?由于对这个上帝恋情的历史惯性?虽然依然难以说清,但是你不能不承认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太多的人生悲剧体验使人们普遍被一种“畏”苦苦折磨着——存在主义哲学家基尔凯郭尔把人们无名的世界虚无和恐惧感概括为“畏”,认为它包含着厌烦、忧虑、失望三个层次。——谁能对“畏”的世界感所激起的那些怨声载道,那些亵渎,那些调侃,那些扬着突发机智的黑色蓝色灰色黄色的“民间幽默”无动于衷?张洁尤其不能。她肯定像许多人一样被“畏”的世界感所笼罩。不然,她为何携着同样的亵渎、调侃和杂色的民间幽默,彻底跳出了美的圈定,落在了“对抗美学”的边缘,偏偏为自己挑选了一付丑的滤镜?倘若你能够欣赏此时的张洁,我敢说,这样的接受就是一种共鸣,一种世界感的认同。
  是存在的荒诞不经逼出了现代主义的离奇古怪的恶作剧和文学游戏,也迈出了张洁独有的文学机智。这样的机智使张洁再一次获得她在文学的成年时代被一度淹没的辉煌。《他有什么病》以亵渎的口吻、放任又欠节度的情绪宣泄,暴露现实人生中习以为常的行为和心理畸变。种种早已被人们司空见惯的可恶、可鄙、可悲、可笑、可怒的症象,经过一种非常态情绪的渲染,在夸张和变形之后强化了各自的性质。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处女膜在羞涩感的彻底摒弃下被丁小丽幻化出来,它大得可以“节成两厘米见方的小块,卖给那些丈夫不中用的女人”,“薄得让风一吹,就呱嗒、呱嗒地响”,“保证一吹就破”,使女人能受到道德委员会的嘉奖。恶狠狠的近乎胡话般的诅咒,指控了世俗冥顽不化的处女嗜好,从反面否定了一种社会丑心理。胡立川的日记以直言不讳的内心剖露显示出爱国知识分子现存的荒诞感。外科主任陈莲生梦见自己变成一块华美的奶油大蛋糕,被四周的人用又粗又长的舌头耐心地、慢悠悠地一丝一丝、一条一条地舔没了,他坐在公共汽车上的淌着口水昏昏欲睡的呆状和丑态,把当今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纳入丑的感性形态的描画中。陈么妹面对众人对罗曼先生《肛门与蔷蔽》的讲演崇拜,向那位领导世界文学新潮流的泰斗不恭的发问(如“阳痿”之类的恶语),显然从反面强化了其中“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批判意味,使之成为以恶抗恶的挑战或游戏般的挑衅。
  《鱼饵》中语言的泼辣、尖刻和粗俗更令人瞠目结舌。“三八”一类的淋漓咒骂,“嗅了嗅几个臭隔肢窝”,“寻了一番花、问了一番柳”一类的恶语亵渎,将对现实人生的否定与批判情绪置于审丑的形态之下。AB的鱼钩和BA的观钓完全是一个超现实的故事,一场恶作剧式的人生游戏。他们因为那些“如指盖大小、多边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