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8·23炮击金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岛上尖厉的空袭警报一日响起十数次,金门方面却相对静寂。这是否即是共军将先于马祖方面动作的征兆?
  参谋本部情报次长向蒋“总统”报告研判结论,认为:虽不能排除共军在金门冒险的可能性,但共军近期最有可能攻击的是马祖。其理由如下:
  1、共军在马祖地区占有数量优势,金门地区则否。
  2、共军在马祖上空的空中能力略佳。
  3、共军从上海、浙江方向调派海军南下支援攻马行动便捷。
  蒋介石沉默良久,终被说服,遂下令台湾战略预备队,海军陆战队一个师即刻启程,增援马祖,防患未然。
  战争,进入了读秒,仍对敌方的战略意图作出严重误判,国民党军情报部门之低能,似已无药可医。事后气得胡琏破口大骂:情报部养了一帮笨猪,几十年了,按他们提供的东西打仗,不输才不正常!
  问题是,被“笨猪”左右的“聪明的”脑瓜们早干什么去了?自古作战没有悔棋一说,走不得“马后炮”。
  马祖“吃紧”,金门放松。厦门云顶岩对“国军”的调遣颇感满意。
  上午9时,厦门云顶岩收到北京发电:
  立即集中力量对金门国民党军予以突然猛烈的打击(不打马祖列岛),
  把它封锁起来。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方可能从金、马撤兵或虽然因难很大
  还要挣扎,那时是否考虑登岛作战,视情况而定。
  对大、小金门岛实施第一次大规模的炮击,于23日开始,着重打击指
  挥机关、炮兵阵地、雷达站和停泊在料罗湾码头的敌海军舰艇。先打三天,
  看看国际反应和台湾当局动态后再决定下一步行动。
  前指立即召开作战会议。
  代叶飞行使前线指挥权的副司令张翼翔,慷慨款待众高级将领的似乎不是天下第一茶“龙井”,而是天下第一酒“茅台”——北京的电文宣读完毕,所有人都齐齐起立,将手中的一杯清茶举过头顶,一阵乒乒乓乓的碰杯声中,传递着因期盼已久而高度兴奋的心脏的搏跳。
  作战方案是现成的,稍事修改,填写实施时间,呈报北京:
  ……准备于23日下午17时30分开始炮击, 首次以海岸炮6个连,集中打击金门料罗湾敌海军码头附近停泊的舰艇。同时以陆军地面炮兵33个营,集中打击敌大金门防卫部和大、 小金门各1个师部,敌炮兵雷达阵地,较集中的营房仓库等目标。第一次打击,力求打烂敌人的指挥系统和通信系统,摧毁和压制敌人的炮兵、雷达阵地,杀伤其有生力量,第一次炮击准各使用炮弹3万发,多打国产的和旧式火炮,如果敌炮击坚决压制,而后看情况配合海上、空中封锁,不规律地进行炮击,加重敌人的损失。 已准备了炮弹三个基数(一个基数为每门炮200发炮弹),并另外准备了5个基数,以备长期炮战使用。翌日拂晓前完成一切准备。
  激动、热烈的情绪互相传感着、高涨着,原拟方案似已不太过瘾,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高论,大胆设想,刺激得副司令张翼翔热血沸腾、按捺不住,要通了给总参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的电话,本意是想代表前线再摸一下最高决策人的底数。
  张:王部长嘛,请向主席、彭总、叶政委转达,各位首长放心,我保证今晚部队全部进入阵地,做好一切射击准备……炮击过后,除了使用鱼雷艇出击封锁料罗湾,我们还有一个想法,必要时,可使用轰炸机第八师轰炸金门,炸高雄、基隆也没有问题,还可以考虑对料罗湾布设水雷进行封锁……
  王:够了,够了,这次只是炮击金门,既不布雷,也不轰炸,提这个方案还为时过早。我提醒你,没有毛主席、彭老总命令,绝对不能乱干!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听明白了吗?
  前线过热的头脑们被一盆冷水猛击而醒,又一次明白了,此次作战,留给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余地其实很小很小,应该把气力下在多研究怎样使每一发炮弹都落在预定的目标上,至于其他,那始终是由北戴河的大脑去思考的事情……
  石一宸说,1958年,我们这些待在云顶岩上的人,千条万条就是坚守两条:一条,叫作动手不动脑。上边叫你咋打就咋打,战术问题还可以琢磨琢磨,战略问题,没有你们瞎想的份。另一条,叫作有勇没有胆。同美蒋斗争,无所畏惧,但谁也不敢搞哪怕一毫一厘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哟。
         7
  英国人哈特在他的《战略论》中讲了一句令军事家们信奉推崇的名言:“突然性是战略的本质”。
  很难想象, 丧失了“突然性”的8月23日会是怎样的一种结局。有一点则可以肯定,炮击金门没有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失却了隽永光彩的魅力,降低了惩罚打击的力度。
  毛泽东有一次向彭德怀提问:我们那许多大炮,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搬过来运过去,他能不晓得?彭德怀答:前线的官兵有办法,可以让他不晓得。
  确保突然性——8月23日第一次炮击金门成败的关键。 大战略家毛泽东苦苦思索、并要求他的将军们必须实现的课题。
  1993年9月8日,在军事科学院原顾问石一宸的会客厅内,我与年届八旬的老将军促膝而坐。
  老人不无自豪地说: 1958年8月23日,前线开炮的命令,是我在云顶岩上的指挥所向下传达的。
  我心底窃喜:太好了,又寻着了一位核心圈子里的人物。
  石一宸这个名字,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远不如在军界为高。我以为,这是因为人们往往习惯于把一次战斗或战役胜利归功于最高指挥员的缘故。最高指挥者绝对功不可没,而且永远是第一位的,但公平而论,功勋和胜利同时也属于最高指挥麾下无数忠勇的将士,特别是那些协助运筹、谋划精深、不求闻达、甘当无名的帐前幕僚们。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明君贤相骁将智士,七者兼备,战无虞。
  读过六年正牌师范、 喝过ABC洋墨水、从1937年著名的山东黑铁山起义开始戎马生涯的石一宸,是那种将“骁”与“智”合二而一、集于一身的军人典型。
  从最基层带兵官干起、在第一线冲杀陷阵一级级升迁上去的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大秀才”的文化根基又使他养成了勤于动脑善于总结打一仗就得提高一步有所收益的习惯。长期在高级作战指挥机关给首长们担任参谋、幕僚长,更使他眼光犀利视角高阔,才智得以淋漓发挥。很遗憾,当他终于升至大军区副司令职、成为独当一面的战区次高长官时,中国的土地上早已没有了枪声,就像超级球星失去了绿茵场一样,最出色的军人大概也很难在战场之外证明自己的价值的。但石一宸不是这样认为,他把自己的价值融入和平时期对未来战争的预测和思考之中,他废寝忘食孜孜以求钻研战例阐发军事理论的执著与干劲,在我军高级干部中实属罕见。无论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顾问,还是退下来,一不打猎,二不钓鱼,三不搓麻将, 四不甩老K,五不吃饭馆,六不游山水,每天除去散步一小时就是手脑并用,不停地读,不停地写,一部部军事专著、论文、回忆录从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将军笔下面世,《军兵种协同作战的指挥问题》等论文还被列为全军高级干部必学的教材。“大概解放军里边我写文章算是比较多的。人老了,脑子就钝了,经常用,衰退会慢一些”,说这话时,慈祥博学的老人洋溢着充实、自慰、欣然的神情。
  面对功高不居耕耘不辍的可敬长辈,我畅想,当年陈毅、栗裕、叶飞能打不错,英名早已彪炳一部不朽的现代中国军事史,但他们的每一次胜利难道能够离开众多石一宸般极为优秀的战将高参么?战争,不光是打数量、武器、技术,而且是打人才!忘了谁说的,此言对极。
  书归正传,谈及1958年的“八·二三”,石一宸自然兴奋、感叹,老人说:毛主席要求确保首次炮击的突然性,这是一个很简单也很不简单的课题。很简单——你在计划中尽管把要求写进就是了。很不简单——实际操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哪怕出一个小纸漏,都有可能毁坏“突然性”。
  毛主席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在金门的眼皮底下大修工事、调动部队、
  装备而又不叫敌人发觉,确保打他一个措手不及,用今天的话讲,这是一
  项复杂艰巨的大工程。
  一个多月,我们无非操心那么几件事吧:
  堵住敌人的耳朵。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