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8·23炮击金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琏言出不改:“不是早就讲过嘛,凡初到金门来的部队都要先行精神教育,即便是战时,这个规定也不可随意弃改!”
  参谋诺诺而退。
  “革命圣迹”乃胡琏治金的得意之笔。
  1949年10月至1954年6月,1957年7月至1958年11月,胡琏两度以“金防部司令官”职统领金门党、政、军务。两任的施政方针为“精兵、简政、厚生、宏教”,着眼于把金门建成反攻大陆的前进基地和跳板。他曾精心筹划以二十万大军攻下四面皆山的漳(州)、泉(州)盆地,巩固年余,再一举出击拿下整个福建,威胁赣、浙,完成二次北伐中原的准备。基于此,他在金门除建设营房、兴建医院、整理港湾、开辟交通、积极训练和装备部队之外,为了充实精神、振奋士气,还安葬了阵亡将士,并且建造了英雄馆式的莒光楼、竖立起无名英雄像,以“毋忘在莒”的训示为中心,“把金门同时也塑造成一座精神堡垒”。
  胡琏以物质建筑的方式“宏教”,给金门留下了多处将“传统精神”和“现实意志”合二而一的“革命圣迹”:
  其一,“毋忘在莒”勒石
  1951年,蒋“总统”莅临金门巡视。胡琏面奏:金门人咸望元首有垂诸久远的手泽,赐训军民,为万世法。“总统”遂挥毫书就“毋忘在莒”四个大字。胡涟征雇能工巧匠,亲自勘察,将放大径丈的四字刻于北太武山顶中央最高处,数里外就可看见,成为最显著的金门胜景。人们每一登临,即觉雄山巍峨,群峰屏峙,一石擎天,壁立千仞。面对南海,碧波浩渺,俯视狂涛,怒潮澎湃。远眺大陆,云山苍茫,近嫩全岛,景物历历。真个气象万千,引发无穷的遐思与惆怅。
  越明年,“总统”登山巅石刻处流连,他问胡琏:你懂风水吗?此峰此石,确属佳美!流露出对胡琏此举的欣赏之意。
  其二,莒光楼
  此楼完工于1953年,为水泥钢骨仿古宫殿式建筑,凡三层,飞檐画栋,朱碧辉煌, 宏伟瑰丽, 至为壮观,已成金门标志。楼名“莒光”,盖取意实践“总统”“毋忘在莒”的昭示,而图光大也。此楼功能实为“英雄馆”,金门历次战役中立功官兵的事迹,都在楼内陈列,供人瞻仰效法。最能表现胡琏独出心裁的是,匾额“莒光楼”三个大字,出自18岁立功士兵赖生明之手。胡琏把题字名楼的殊荣给予一名普通阿兵哥,其意不言自明,当在鼓士兵之气也。
  其三,太武山公墓、忠烈祠
  为安葬四千五百战死、病亡官兵,胡琏决定在太武山西麓径林谷地中建公墓。此地钟灵毓秀,气聚风藏,面对大陆,遥望漳厦。墓前祭堂亦即忠烈祠,祠内列供石碑,镌刻各员阶级、姓名、队别。移灵完毕日,胡琏举行公祭大典。胡琏手撰碑文云:“当此黄土白骨,芳草夕阳,触景生情,凄凉满目,实不禁怆然堕泪,放声一哭也。余亦饮泪以正告中华儿女曰:此民族战士也,此黄帝子孙也,彼等为维护其国族而埋骨于此……”
  其四,无名士兵塑像
  胡琏认为,“在未来反攻大陆的伟大画面上,必须有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来牺牲,来奋斗,而又默默无言,期期坚持,始可以大功告成,大业建立。”据此构思,乃造无名士兵塑像。像座呈三角形,镌刻了三句格言:“把思想变成信仰,把意志变成力量,把理论变成行动”。三句话为蒋经国所说。胡琏把蒋氏三句话和无名士兵像连在一起,显然有深意在焉。
  其五,无愧亭
  此亭,沿中央公路至太武山口之崖岸而筑,红柱绿瓦,旁树栏杆,中竖大理石碑,一面刻孙中山遗训:“成功则造出庄严华丽之国家,共享幸福。不成功,则同拼一死,以殉吾党之光辉主义,亦不失为杀身成仁之志士。”一面刻文天祥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人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胡琏修造此亭的灵感源于斯巴达武士《路行人碑》中的:“路行人兮路行人,转告祖国之乡亲,不胜即死武士魂,埋骨异域男儿身。”他希望屯戍官兵走到亭内,对碑朗诵,能够忧虑顿失,有“生命诚可贵,荣誉更无价”的观念产生。亭成之日,将校们咸集亭前,各献亭名。胡琏定名为“无愧亭”。
  七十年代,友人郑仪先生身着作战服佩戴中尉军衔第一次踏上金门岛。郑仪兄台湾本省籍,自幼酷爱中国历史,台湾某名牌大学高材生,为振兴国家民族的崇高理想所驱使,毅然投笔从戎,被分发到金门做基层官,锻炼培养。甫到任,他也先被安排瞻仰“革命圣迹”。老兵们告他:“金门王”留下的规矩传统,谁也不能违例。一天看下来,果然刺激得他青春血热,鸿鹄志高,脑瓜里塞满了要在这个小岛上干一番大事业的梦幻。
  郑仪兄说:人在金门,处处可觉胡琏的存在,其在金门的影响至深至远。一方面,他两度任内,打了“古宁头”和“八·二三”,又率十数万军民夜以继日筚路蓝缕,兴土木,开山石,将金门建成一座强固的军事阵地。另一方面,他在人力财力均紧张匮乏的情况下,仍调派部队拨出专款,大修“革命圣迹”,营造“精神堡垒”。前项并不稀奇,因别人也可做也会做,后项则确实是他有别于他人的治军方式,表现出他特点鲜明的政治驭兵思想。
  上午,胡琏驱车前往某战场医院慰问轻重伤患。
  众伤患看到司令官来了,忽喇围拢上来,七嘴八舌询问战况,了解局势。胡琏一一作答,说:共军企图已经很明显,其目的在消耗我,围困我,待我补给中断,然后乘势攻击。所以,此役实为考验我革命精神意志力之战,谁能忍耐到最后五分钟,谁就能得到最后胜利。我们为主义而战,就是弹尽粮绝,也要坚持到底,与金门共存亡。
  一伤患递过一个小笔记本:请司令官给写几句话吧。
  又有七、八个小本递过来。
  胡琅一一接过, 信笔默写下一些从《孙子兵法》 、《孟子》、《战国策》、《删定武库益智录》等典籍中摘来的名言警句,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三军勇斗,莫我能御;有前死一尺,无却生一寸;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忠不避难,勇不畏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
  边写,边解释出处和含义。
  侍从和伤患们异口同声:司令官真好才学!
  出生于陕西华县农家的胡琏,投考黄埔之前,读书并不多。但看过他晚年著述者都认为,从其文洋溢才智,涵学渊博,在国民党军老一代将领中,堪称皎皎,出类拔萃。
  胡琏的“多识”,获益于“勤学”。此公戎马一生,足不离蹬,手不释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自己说: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打仗和读书。胡琏读书兼收并蓄,涉猎宽泛,但又爱好专一,以史为主。胡琏晚年,以68岁高龄,本着“学然后知不足”的意趣,跑到台湾大学注册,进入历史研究所,选读宋史和现代史,每周上课两次,三年中,除去因病住院的个把月外,从来没有缺过课。他的博士论文题目定为《宋太祖雄略之面面观与今昔观》 ,大纲业已拟好,预定写5万字,不料甫经着手,突发心肌梗塞辞世。
  胡琏一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史实为战争史,因此,“史中自有练兵治军之道”。他是军人,读史当更着眼于“悟战胜之玄机,教士卒知荣耻。”
  郑仪兄说:客观而论,胡琏是能够运用中国儒家学说辖制部队训教官兵方面的大将。如若抛开政治立场和歧偏之见,胡琏向部队所灌输的中华、民族意识,所宣示的国家、正统观念,所倡导的忠、勇、信、仁传统武德,所褒奖的砥志、崇德、殉道、死节精神,无甚不好,也无甚不对。胡琏明白一支军队不能没有抱负和信仰,他懂得搬运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精粹作维系军心昂扬士气的基石。在金门从军,我学到很多。
  下午,胡琏来到某阵地视察。
  与几位营级军官交谈片刻,步出地堡坑道口,发现侧后二百米处,有一小庙宇,有三三两两士兵进出。他信步走过去。
  庙为关帝庙。正面一尊关公塑像,丹凤虎视,美髯添威,身旁竖一柄木制青龙偃月刀,幽光肃然。左方两侧较小之武将泥塑为关平周仓。香炉内插满供香,烟缕袅袅。胡琏仰视良久,问:士兵们常来进香?
  一营级军官答:是的。打仗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