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主体的命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则展开了一种结构分析以损害人在语言中的关键地位,真可谓殊途同归。

在当代,思想意味着证实语言的存在,阐述死亡的形式,指明欲望的实在,衍生出一个人自己的思想规律。思想的这四个功能都不要求人的概念,更不需要人的科学。由于人是在语言注定消散时被构成的,因而,当语言再次得到统一时,人难道不会消散吗?也就是说,随着语言的存在更为耀眼地闪烁,人行将消亡VK。如此看来,人既不是已向人类知识提出的最古老的问题,也不是最持久的问题。通过考察自16世纪以来的欧洲文化,人们就能确信无疑:人是一个近期的发明物。这是因为在17世纪以前,事物的可理解性的探寻和构想并不相关于宣称“我思故我在”的主体。福柯指出:“其实,在已影响了事物及其秩序的知识,即有关同一、差别、特性、平等、言词的知识的所有变异中,简言之,在同一之深刻历史的所有插曲中,只有一个始于一个半世纪以前并且也许现在已渐近结束的变异,才使人这个角色的出现成为可能……人的出现是知识之基本排列中的变化的结果。如同人类思想考古学所轻易表明的,人是近期的发明。并且人也许正在接近终结。”

V L    同样,倘若这些知识排列会象出现那样消失,倘若我们现在仅能感觉其可能性的某某事件会引起这些排列的崩溃,如同古典认识型在18世纪末的崩溃一样,“那么人们可以确信无疑

…… 212

第三章 批判人类学主体主义(上)

:人——知识的产物 761

地保证:类似画在海边沙滩上的脸谱一样,人也会被抹去。“

第六节 从“上帝之死”到“人之死”

因尼采探讨道德价值的起源并进而区分两种道德,倡导强者道德,重估一切价值,抨击西方文明,设计未来生活,人们通常正确地把尼采视作道德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然而人们很少看到,尼采还是一位与他的伦理学要旨不相吻合的形而上学家,但海德格尔是一个例外,他坚持认为,尼采是一位形而上学家(如果说柏拉图哲学标志着传统形而上学的开始,笛卡尔哲学预示了形而上学之完成的开端)

,因为他把权力意志当作“在者”的“在”

,因而成了“杰出的主体性”

,这个权力意志在尼采那里实现了“相同的最终回复”

,而笛卡尔则没有这种宇宙论思辨。

尼采认为,重估一切价值,是他对于人类最高的自我肯定活动所提出的公式。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认为,正是由于尼采的“价值重估”

,现时代的精神运动才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公式。然而,价值重估的前提是“上帝之死”。毫无疑问,尼采给西方哲学带来的颤栗与他的“上帝之死”的断语不无密切关系。尼采的“上帝之死”

,深深植根于德国宗教思想的土壤,继承了反神学思想的传统。

一、“上帝之死”的含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上帝之死”有四种含义。一是指犹太为了使自己的儿子不依赖于他和犹太人民而杀死了儿子。凭

…… 213

861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着杀死一位名叫圣子的上帝,犹太意识使上帝成了一切人的上帝。这是犹太上帝的死。二是指基督教上帝的死。在十字架上,上帝不再是一个犹太人,而且,死去的是旧上帝,诞生的是新上帝。

圣父死了,圣子为我们创造了另一个上帝。

三是圣。保罗对基督教上帝之死的理解。他认为,上帝为我们的罪孽而死。

圣父不再为了使自己的儿子独立而杀死儿子,而是为了我们、出于爱而把自己的儿子放在十字架上,而我们则对圣子的死表示内疚,并因此谴责自己。这样,虽然圣子的生命死了,但它又在我们身上得到再生。第四种含义是指上帝因对人类生命的热爱而窒息致死,因他深爱着的却又忘恩负义的人而窒息致死。人类不再信仰上帝,从而杀死了上帝。

文艺复兴弘扬了人文主义,反对以神为本位的宗教思想。

在近代科学家和思想家的理性之光照耀下,曾经至高无上的神学教条显得黯然失色,继而销声匿迹。即使宗教裁判所的熊熊烈火也吞没不了真理的呐喊声。

笛卡尔的“怀疑一切”

不仅把人的注意力从上帝那儿转到人自己身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把人确立为主体。笛卡尔提倡理性,反对盲目信仰,这对批判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具有积极意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1859年)

提出了以物种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说明了物种的可变性和遗传性,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主义的神造论、目的论,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认为,意志自由、灵魂和上帝并不能成为知识对象,并把这三者降低为实践理性的“公设”

,宣称有关上帝存在的三个主要的思辨证明毫无用处,从

…… 214

第三章 批判人类学主体主义(上)

:人——知识的产物 961

而把上帝从感觉意识和纯粹思想的认识论领域中清除掉了。

“第一批判”

是刺死德国自然神论的宝剑,对于反对传统的宗教神学具有进步意义。

实际上,马丁。路德(1483—1546)

的《我们都信仰一个上帝》和《基督身处死亡境地》以及J。李斯特(1606—167)的《悲伤的挽歌》都早已谈到了上帝的死。

黑格尔的看法与他们颇为接近:在生与死的伟大战斗中,基督为了永远粉碎死亡对人类的控制,把自身变成了凡人,并以此作为诱饵让死亡吞吃。因此,基督之死毒害了死亡,引起死亡之死。中世纪神秘主义认为上帝必须在世界上、在十字架上死去,以便在人类精神中诞生或再生。这种看法不仅为马丁。路德、李斯特和黑格尔所采纳,而且还为克尔凯郭尔、蒂利希、布尔特曼、邦赫费尔以及所有那些强调人类存在境遇的焦虑的人们所秉承。

也就是说,如果某人感到孤独、沮丧、内疚,那么,事实上上帝为他而死。只有无限和不朽自愿地把自身屈尊为有限与凡人,才能填平无限不朽与有限凡人之间的鸿沟。这一屈尊过程就是耶稣的诞生,神圣的肉化。而基督在十字架上死去则是肉化的高潮。因为基督必须从有限与凡人的领域返回到无限与不朽的领域,否则他在世上的生命将会一无所成。人们必须相信基督的复活,以便自己也能以类似方法得到复活。显然,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说的“上帝之死”只是基督教拯救循环的组成部分,故具有上面所说的第三种含义。

在《信仰与知识》中,黑格尔认为,意识到上帝死了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作为所有存在都陷于其中的虚无之渊,纯粹概念或无限必须把在先前的历史中处于文化内的无限的

…… 215

071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痛苦描述为现代宗教所依赖的情感,上帝的消失是最高理念的一个阶段。

“上帝死了”

这个短语不仅表明超验因素从宗教消失了,而且还使人们认识到我们不能轻易察觉基督在世上的生命。同帕斯卡尔一样,黑格尔认为,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世俗社会已经看不见上帝了。

帕斯卡尔认为,不仅上帝失落了,而且自然本身以及人性都腐败了。人性固有的缺陷使得人们只能看到感觉世界中的现象存在,却不能在自己的世界中看到上帝,看不到作为感觉世界支柱的超验存在。

人类造成了上帝在世界中的失落,黑格尔、帕斯卡尔和尼采在这个问题上颇具共识。他们一般用上帝之死来表示人类处于沮丧、失望、迷惘的困境之中,这是因为人们失落了对超验存在的信仰,最终也就失落了人类精神安全感。而克尔凯郭尔则与众不同,坚持认为人类之所以身陷困境,乃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超验存在太广阔、太遥远以至于对受难个体来说并无任何真正的意义,而不是因为超验实际上失落了。

然而,尼采的“上帝之死”与基督教的“上帝之死”存有歧异,尼采指的是:由于上帝、本质、真理等超验物不再有助于人类文化进步,所以超验不仅失落了,而且还被有目的地废除了,上帝死了,我们谋杀了他,因为我们拒绝信仰上帝。而基督教指的是:超验的失落是由我们自己的精神盲目性引起的一件偶然事情,一个令人遗憾的意外。

也就是说,尼采指的是我们关于上帝的信仰的死亡,而基督教则指的是上帝自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