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嘉诚全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专家预言,2003~2005年这三年将是我国并购发生最为频繁的3年。今年由于GMP、GSP的认证期限迫近,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显得更为突出。并购与重组已成为今年国内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而李嘉诚迈入“大宅门”同仁堂,就成为一个极其自然的选择。一个是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闻名遐迩的中药老字号,一个是财大气粗的香港首富,这桩“门当户对”的医药“联姻”自然成为2004年中国医药行业整个重组并购事件中的一大亮点,让业内人士尤其是中医药界人士无不为此感到精神大振。
  同仁堂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这是同仁堂近几年“收到”的最大一笔投资。这笔资金的到来无疑将给同仁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同仁堂事业发展的强劲的助推器。
  同仁堂这家百年老店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拥有两家上市公司、海内外三百余家分店和店中店的大型企业集团。这家多年蝉联国内中药行业50强榜首的老企业,其总资产已达28。8亿元。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大活络丹等同仁堂产品已瓜分了国内同类市场的大半江山。与此同时,同仁堂正凭借着它的金字招牌,积极向海外扩张。
  同仁堂的目标是在6年内,把目前在国内的三百多家零售药店扩展至900家,5年内,把目前的十多家海外零售药店增加到100家,使同仁堂成为国际知名中医药企业,并把国内发展成熟的中医药推向国际医药市场。
  这与李嘉诚打造香港“国际中医药中心”的初衷不谋而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说:“中西方文化在这里(香港)和谐交融,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香港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香港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必然具有特殊的地位,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同仁堂与李嘉诚的和记黄埔的结合,无疑实现了内地与香港中医药的优势互补。同仁堂也将凭借自身在产品、技术及人才等方面的资源,背靠李嘉诚这棵有着丰富的国际市场销售经验及雄厚实力的大树,加快向海外扩张的步伐,以香港为跳板,引领中国的中医药走向国际舞台。
  中国的医药市场正处于一个风云变幻的转型时期。康斯泰克咨询公司总裁王煜全把转型时期的医药市场分为3个阶段——短期、中期、长期,并且对这三个阶段的市场格局做了预测:
  一方面,市场的持续高速增长将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空间;另一方面,企业间的竞争会使市场的集中度大大增加。从趋势来看,全球的重组与并购不断发生,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而中国也不例外。这个调整时期也许是十几年,也许是几十年,但是可以分为3个有特点的阶段(短期、中期、长期),来对特定阶段的市场格局做一个预测,为医药企业制定企业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最近3~5年,也就是短期内,国内将是并购发生最频繁的几年,这几年间,各级政府对大型医药企业仍是持鼓励态度。中国医药市场的格局将仍是以国内医药企业为主,同时,随着小型企业的倒闭或被兼并,市场集中度将大大提高。国外医药公司的市场份额处于缓慢下滑的状态,而领先市场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国市场开放以来建立起来的民营企业和民营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长期形成的品牌影响,同时敢于对市场大胆投入,因此仍能处于领先地位。另一类是拥有强大品牌资源的超大型企业投资建立的规范化的医药企业,这类企业管理正规,资本运作手段成熟,通过并购增加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在这个时期,企业存在的普遍弊端是:进行资本运作和产业运作的人往往是分开脱节的。企业应培养既懂资本运作也可以进行产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或者是建立一个两种人才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的团队。应该使资本运作与产业运作结合,以产业思路指导资本运作,保证快速增长时期的稳定性,建立区域市场的局部竞争优势。
  在这个时期,国内、国外企业占领的市场不一样,国内企业占领的是中、低端市场,国外企业占领的是高端市场,所以国内外企业的竞争没有国内企业之间竞争得激烈。
  而接下来的3~5年,即中期,国内企业的市场实力增强了,引起了国外企业的重视,而且外企银行经营商业信贷业务的展开,成为了外企进行并购的重要条件之一。另外,随着外企经营分销渠道、医药市场的完全放开,外企在中国的发展也不再束手束脚,而是进行了反扑。
  这个时期虽然说也是中国医药企业的黄金时间,但随着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一些对中国医药企业不利的因素也日渐明显。由于前个阶段,只重销售、不重营销的高速扩张,逐渐出现销售人员短缺,销售人员素质下降的局面。医生待遇的改善使更多的医生以行医为自己的终生选择,不再参与医药销售,使得这一局面雪上加霜。外企加大对华投资, 采取灵活的、本土化的策略,更是吸引了有丰富经验的本土营销人才加盟,以及原来从外企投奔到内企的营销人才的回流,这使得内外企业竞争更加白炽化。
  王煜全认为,针对这个时期市场竞争的特点,销售与营销问题浮出水面,医药企业应该采取“小销售,大营销”的策略。在经营中,应坚持“营销指导销售”,不受短期利益诱惑,坚持管理的正规化。
  经过了中期激烈的“内”“外”较量,后期,也就是再接下来的几年里,医药市场格局产生了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类似某些家电和IT市场的发展趋势):外企重新获得竞争优势,以更新的新药和完善的整合营销手段与销售队伍管理重新成为市场的主导。内企退回到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主要占据农村和中小城市市场,同时为跨国企业进行加工生产。内企建立起来的庞大的销售队伍逐渐被外企消化,或者为外企协议销售。医疗制度和保险制度逐步与欧美体系接轨,进一步促成跨国医药企业在华经营的多样化,扩大了外企的竞争优势。
  第二种可能性(类似电信市场的发展趋势):内企完成转型,建立了完善的营销和销售体系,并在外企的竞争压力下逐渐国际化,将自己的产品打入欧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同时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医药研发企业投资,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保障了自己的产品线。外企虽然对中国加大投入,但没能根本解决总部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关系,总部未能充分放权,造成其经营手段僵化,市场份额再一次缓慢下滑。
  王煜全认为,这个时期无论竞争结果是哪一种可能性,企业都应该加强构筑面向未来的包含医药、医疗、健康与疾病管理、保险、金融等完整的产业链,从更高的角度赢得竞争。
  根据历史数据,并结合与我国医药市场最为密切的GDP、人口、医疗费用支出、药品进口金额、药品出口金额等因素分析,SFDA医药经济研究所“全国医药经济运行分析系统”运用时间数列指数平滑法设计数学预测模型。经过定量、定性分析认为,2004年中国医药经济运行总体向好,增长幅度仍然较高,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25。54%左右,约5113。11亿元;化学药品销售额增长16。54%左右,约1748。16亿元。2004年医药经济运行呈现五大趋势:一是持续稳定增长,增幅高于2003年;二是出口碰上一定困难,进口继续高幅增长;三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加快,生产经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四是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回升,商业效益下滑,两极分化加剧;五是资产重组推动业态转型,民营经济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2004年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快速上升、稳定增长期,GDP可望增长8。5%。国家信息中心则认为,2004年中国GDP可望增长10%。2004年,投资、出口、居民消费“三驾马车”增长速度不减。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必将带动医药需求的增长,从而促进医药经济的快速增长。
  近几年,医药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投资的热点,大量业外资金的投入也随着宏观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加,而这些资金并非短期资金,其后续投入将源源不断,这对医药经济的持续增长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李嘉诚总是能在该出击的时候出击。谋利而动,是商人的本能,这并不奇怪。人们好奇的是,一向以港口、电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