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边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民均可为援。就内部说,若我们能善待辖地的军民,何愁他们不归心?”
    虞琪问道:“归心于谁?”
    “不归心于谁,而是归心于抗金兵、保华夏的大旗!”邓肃道:“大家为此六字而来,现在以此六字为旗帜,难道还不够么?”
    王彦站起来道:“不错!我上党的乡绅、豪杰,为抗金兵、保华夏,虽万死而不辞!”
    马扩也道:“扩这数年来南北奔走,为的也是这六个字!”
    郦琼道:“保我华夏,免于左衽,此圣人所以赞管仲之意!抗击金兵,驱逐胡马,此圣人有所必为之义!如今时局纷纷,两河守臣、汴梁内外所谋无不为私,能道出这六字的,又有几人!”
    种彦崧道:“我祖父、叔祖父生前所为,亦抗胡人、保华夏二事而已,彦崧虽然不肖,焉敢不以先人为榜样?”
    虞琪道:“然则主事之人,由谁任命?”
    邓肃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公之义,莫不过选贤举能四字!如今天下无君,我们便选出一文一武来掌管此间之事!”
    种彦崧道:“军方之事,我推曹将军。”
    郦琼道:“我们一众学生也相信曹将军必能带领我们抗金保国。”
    邓肃道:“至于民政,我则推虞监军。”
    曹广弼对于推举当仁不让,虞琪却连番推却,好久才答应接受任命。
    当下将此刻在上党的军队统称忠武军,以曹广弼权行统制之事,王彦、种彦崧为副统制;虞琪权行知府之事,郦琼理刑狱,林翼理财务;邓肃兼参政务军谋。其余职务,各有分派。
    这次会议的结果,将新的忠武军定位为一支抗金的义军,将隆德府政府定位为一个临时的地方政府。当日即通告全境,并以“保华夏、抗金兵”传檄临近诸州。
    在外部交涉上,忠武军又遥奉兵马大元帅赵构为首,请康王早日领兵复汴梁、两河。
    在内部治理上,虞琪、郦琼把大部分经历都花在对主民、客民的安置上,林翼则多方联系各路商人,开拓商路,囤积兵粮,又想办法将他藏在太行山各处的几个仓库搬运到上党来——林翼手头有从宗翰、宗望处劫来的大批财物,所以办起事情来便十分宽裕,加上有汉部的支持,三个月内便有十二支商队分别从沧州、登州方向开到,运来了大批的粮草物资。而在这段时间里上党内部的手工业由于境内物产颇为丰富,从汉部带过来的匠人又是熟手,所以发展也颇为迅速。
    在军队建设上,曹广弼开始着手按照汉部军队的建制来重新整顿军队。忠武军虽然刚刚受过不轻的伤,但其训练队伍还基本完整,上党临时政府在来归的流寇、义军以及流民中间选择适合的兵源,将军队扩充为两万五千人,这支军队刚刚成立的第二天就收到金兵来犯的消息,曹广弼打听到来犯的不是宗翰的主力,而是一群主要由燕人、契丹组成的杂牌军队,人数又只有两万人不到,由降将董才率领,便决定御敌于境外,与王彦各领一万人出击,大败金兵于武乡附近。这一仗为忠武军打出了名气,更打出了士气。
    在这个中央政府陷入空白的时刻,两河上下不知有多少支像忠武军这样的抗金军旅,但它们中却没有一支拥有像忠武军这样完整的军政系统和这样明确的思想路线,更没有忠武军这样拥有强大的后勤支持,所以从一开始忠武军便从各个抗金势力中脱颖而出,为天下所瞩目。
    宗泽闻曹广弼得胜派人来贺,又约他领兵南下会师,收复汴梁。宗泽的使者才到上党,便传张邦昌已奉已废元佑皇后垂帘听政,康王赵构又命各路军马不得擅入京师,所以会师之事只好作罢。同日,北边战报传来:驻守太原的金军大将银术可又引步骑万人南下,曹广弼大惊,赶紧领兵北上与银术可周旋。
    这时金军在太原有银术可,在河中有完颜希尹,东边的磁州、相州都有金军兵马,真定更是东路军南下的大本营,宗弼的游骑又窜行于河北平原肆无忌惮,这些人个个都是不好惹的宿将,手底下的兵马也十分雄强。曹广弼所部虽然有两三万人,但其中能和金兵主力队伍硬撼的也不过四五千人,而这四五千人也还不能和辽口汉部的精锐部队相比拟,之前阻截宗翰、宗望,靠的是出奇制胜。这时面对面打攻防战,曹广手下两万人对上银术可的一万步骑也打得十分辛苦,最终还多亏了王彦熟悉地形,依托上党四周险要的地势才勉强抵挡得住。
    虞琪在上党连发檄文向四方求援,但太行山两侧义军虽然不少但大多数是乌合之众,无力来援,隆德府东南虽然也有些大宋的守军,但都没有出境作战的胆魄和实力,所以忠武军在上党扎下根后虽然比之前在太行山游荡情况有所改善,但依然面临着三面受敌的严峻形势。
第二二三章 义军西渡(上)
    汴梁在病急乱投医之时,曾下过一道未经深思熟虑的诏令给王师中,许他便宜行事,代枢密与汉部商议援军将领事宜。由于当时情况混乱,出城的使者在半路为兵乱所阻,迂回绕道,直到一六七八年闰十一月底才到达登州。
    王师中拿到诏令后请示杨应麒,杨应麒得到这个消息时,汴梁陷落的噩耗也跟着传来了。
    这时候虞琪虽然回去,但宋廷又陆续派了好些文武官吏前来,而胡寅也还没有回去。这些滞留在津门的大宋臣子听说汴梁陷落、宋帝投降无不放声大哭。胡寅带头给杨应麒上书,请他念宋汉同文同种之谊出兵相救。
    杨应麒接到奏表后便召集还留在津门的宋臣,未等胡寅等人开口便宣布汉部愿意出兵。胡寅等大喜,杨应麒又道:“只是出兵的方式,仍需遵循之前的约定,汉部出兵不出将,也不打汉部旗号。将来成功驱逐胡虏以后,这支军队仍归汉部,如何?”
    自古借兵,最怕的就是前门拒狼后门引虎,又怕友军来援之后不听指挥,这时汉部肯将军队交由大宋将领指挥,胡寅等如何不喜,说道:“汉部盛情,七将军美意,焉敢不从!”
    杨应麒又道:“但这支军队虽由宋将统领,但旗号也不能完全归入宋廷的军事枢密,我直说吧,我是怕这支兵马被你们一借不还!”
    胡寅道:“我大宋乃信义之邦,不至如此。不过七将军有此顾虑也是应该。却不知七将军打算如何处理?”
    杨应麒道:“我的意思是:这支军队便以义军之名出战,各位以为如何?”
    宋臣听了都称善,胡寅暗忖,也觉得应该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便也附议。
    杨应麒道:“但现在汴梁已经陷落,这军队开赴宋廷以后,补给该如何解决?又该听谁的节制?却是让我不知所从了。”
    胡寅道:“汴梁虽陷,尚有兵马大元帅在。这支军队入境以后,自然要听兵马大元帅康王的节制。至于补给……料来康王所在的州县必有屯粮。”
    “那好。事情就这么定吧。”杨应麒道:“汉部乃是小邦,兵马不多,援宋兵马,只能筹出三、五万人,先期部队一万人已经毕集,就等出发了。其它人马,以后会陆续开到。”
    胡寅心中大喜,他素闻汉部兵马精强,不下女真精兵,来津门后打听北国情况,知道当初守辽口时汉部在城内的正规军队亦不过一二万人,如今肯借出五万大军,那是大过所望了,因此连连称谢。又问将领人选。
    杨应麒道:“这将领的人选,你们大宋朝廷已许了王师中与我面议。现在还未完全议妥,但事态紧急,我们不能空等下去了。我打算让王师中暂领这一支义军的统帅,先由王师中大人推荐的刘锜将军领先锋兵马万人开赴中原与兵马大元帅会师,后续部队等康王布置妥当、誓师北进后便陆续进兵,各位以为如何?”
    这时宋廷滞留在津门的使节团体里面,也就刘锜最有领兵资格,所以此议一出,众人都觉可行。
    杨应麒道:“大军集结,三日后便可出发。不过……”
    胡寅等怕有变卦,赶紧问还有何事。
    杨应麒道:“我们汉部给大宋出人出钱出力,大宋怎么的也得给我们一些回报吧?”
    胡寅等心头一凛,都忖道:“果然来了!”汉部愿意借兵背后肯定有条件,这事他们早想到了。胡寅道:“七将军需要大宋为汉部做些什么么?胡寅等虽无权答应,但亦可代为传达。”
    杨应麒笑道:“这件事情不用请示,你们自己也答应得!再说如今汴梁已经陷落,你们向谁请示去?”接着便说出他的要求来:“这次我们汉部为了援助大宋,不知抽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