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二战全景纪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形势是非抗日无以图存,非团结无以救国,坚持内战,自速其亡,只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才是他的惟一出路。
  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9)
  蒋介石显得精神不振,像一根霜打了的草,但对周恩来讲的话连连点头称是。
  最后,他表示同意已达成的停止“剿共”,联合抗日的六项条件,并邀请周恩来在他回去后,到南京直接谈判。
  正当“西安事变”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时,张学良为了照顾蒋介石的面子,义气用事,未征得杨虎城的同意,也未告诉中共代表,便于12月25日下午3时,只身陪蒋介石飞往南京去了。
  周恩来从张学良的警卫团长孙铭九那里知道此情后,立即驱车前往机场劝阻,但飞机已经起飞了。
  周恩来不无感慨地说:“张汉卿就是看《连环套》那些旧戏中了毒,他不但摆队送天霸,还要负荆请罪啊!”从此,张学良开始了他的几乎是终生的囚禁生活。
  杨虎城将军后来也终为蒋介石所杀。
  西安事变中两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丰功伟绩,永垂青史。
  但“西安事变”结束了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全国抗战拉开了帷幕。
  一场规模宏大、时间漫长的民族解放大风暴即将来临。
  16。卢沟夜月月色昏(1)
  “西安事变”之后,中国的抗日形势开始转变。
  日本帝国主义也完全确立了由军部掌握国家大权的天皇制法西斯专制,日本整个国家纳入了战争轨道。
  到1937年1月,日本陆军常备军人数增至45万人。
  这一年,海军员额增加了四分之一以上,军事预算竟占全部国家预算总额的60%以上。
  在对华作战问题上,日军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
  以陆军统帅系统、参谋本部的多数人为代表的一派,重视对苏关系。
  尤其在《日德防共协定》签订后,主张把军事重点放在布署对苏作战上,强烈反对把军事势力扩展到华南。
  而关东军和军部与中国问题有关系的人则把扩大侵华战争放在重要位置上。
  他们一心想通过侵华战争建立功勋,所以意见激进,态度强硬。
  1937年6月30日,近卫文麿就任日本首相,狂热侵华分子东条英机由关东军宪兵司令晋升为关东军参谋长。
  他认为,“西安事变”之后,中国的抗日民族战线正在形成,应立即扩大侵华战争,狠狠打击南京政府;从准备对苏作战的观点看,使用武力打击南京政府,也可除去背后威胁。
  近卫文麿首相和日本天皇采纳了东条英机的意见,在全国大肆制造侵华舆论,宣扬其侵华的“合理性”。
  当时,东京歌舞剧院大演歌颂复仇和暴力精神的《忠臣藏》,电影院大放1932年进攻上海的《炸弹三勇士》。
  日本不仅把这三个侵华分子称为“英雄”,特升两级,授予金鸡奖章,举行了街村葬礼,还摄制了100部以上的影片,来煽动侵华狂热。
  日本侵略者为了麻痹美、英等帝国主义,一面把其侵华战争说成是“对苏战争的序幕”,并派军舰袭击苏联舰队;一面散布和平烟幕,鼓吹“日中友好提携”,麻痹南京政府,掩盖其大举侵华的阴谋。
  从1936年5月起,日本帝国主义就开始大规模增加其在华北的兵力,在长城古北口修建炮台,在北宁路屯驻重兵。
  大批日舰驶入青岛、上海。
  日本关东军进入北平通县及平津一带,并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与此同时,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和田中隆吉、松室孝良、今井武夫以及大使馆武官等四处活动,策动伪蒙和冀东22县独立,推行冀、鲁、晋、察、绥五省特殊化,脱离南京政府。
  他们还大肆扶植汉奸、走狗,筹建和扩大效忠日军的伪军和民团,为其扩大侵华战争,镇压抗日人民充当炮灰和刽子手。
  当时,由于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平津一带已成为国防前线。
  北平已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北宁路沿线,西起丰台,东至山海关,均有日本重兵驻守。
  北平的东面,有日本一手扶植起来的冀东伪组织——“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北面,有在热河省集结的大批伪军。
  仅在北平的西南面,才有中国的第29军部队防守。
  这样,位于平汉铁路线的卢沟桥就成了北平的惟一门户。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古称卢沟河)上,始建于大金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完成于1192年,是女真族统治北方时修建的。
  桥长2665米,宽约8米。
  由11孔石拱组成,桥上两旁建有石栏,栏上有485只姿态各异、精心雕刻的石狮。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元初来到北京,对卢沟桥赞不绝口。
  他在游记中说,此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由于卢沟桥是通向“天朝”京城的惟一通道,地处要冲,元、明、清以来多次予以修建。
  清乾隆皇帝所题“卢沟晓月”石碑,至今屹立于桥东端北侧。
  每天黎明之时,东方已经发亮,西天仍挂着一轮明月。
  东方的光亮欲拨去夜的帷幕,皎洁的月色仍一泻千里,延缓着夜的温柔与宁静。
  尤其是那485只狮子,更显得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肥胖滚圆,有的精干矫健;有的意态懒散,有的嬉戏耍闹;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则凶猛异常;有的顽皮地爬在雄狮身上,有的则幸福地躺在母狮怀中。
  由于“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享誉中外,历代中外游客不顾旅途辛苦,总要赶在天亮以前观赏此一迷人景致。
  卢沟桥不仅是风景名胜,更是战略要地。
  它东连丰台,西南连长辛店,联络着京广、京包、京山三条铁路干线,是北平以至华北通向中国南方的咽喉要地,故有“卢沟石桥天下雄,正当京师往来冲”的美名。
  我军若能继续控制这个地方,就进可攻,退可守;要被敌人占领,北平就变成一座孤城。
  当时日军的企图是:伺机占领卢沟桥,截断平汉线,占领北平城,进一步促使冀察“特殊化”,然后以平津为后方,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卢沟桥旁有一座小城,古名“拱极城”,辽以后改称“宛平城”。
  城制虽小,但崇墉百雉,俨若雄关,是进出卢沟桥的咽喉。
  宛平县辖区内有平汉线之卢沟桥,北宁线之丰台,平绥线之清河各大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七·七事变”中与日寇机智勇敢地周旋的宛平县长王冷斋写过50首著名的《卢沟桥抗战纪事诗》,其中一首专写宛平城的重要,诗曰:雄峙平西拱极城,中原逐鹿几兵争。
  16。卢沟夜月月色昏(2)
  而今三路纵横过,南北咽喉一宛平。
  1936年9月18日,日步兵一中队在丰台演习,要通过我军守卫线。
  我守卫士兵予以阻止,日军不听,遂起冲突。
  此事虽未扩大,并经双方调停和平解决,但日军竟以此为借口,增兵攻占了丰台。
  继而又以营房不够住为由,提出在丰台与卢沟桥中间地带修建兵营和飞机场。
  日军先后十多次向我方提出,并先后在北平市政府、宛平县政府、北平日本特务机关部及天津日本驻军司令部等处与我方代表谈判,均遭到我方严辞拒绝。
  日军见官方不上钩,便以重利收买当地地主的土地。
  虽然少数地主为重利所动,但经各方剀切开导,日寇终未得逞。
  日寇便决计发动卢沟桥事变。
  当时,驻守平津的是宋哲元的第29军。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冯玉祥的部队,有着抗日传统,后被张学良收编。
  这个军下辖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1个特务旅,并把地方保安部队编成2个旅,作为正规军训练使用,总兵力不下10万人。
  驻守卢沟桥和长辛店一带的是第37师第110旅,旅长何基沣。
  宋哲元因一直不满日寇侵略行为,经常与日军发生磨擦,引起南京当局的极度不安,一直想把他调出华北,但因华北吃紧,一时未能实行。
  宋哲元在南京当局不抵抗命令的统御下也无能为力,就抱着与日寇相安无事、维持现状的思想,在军事上未做积极的防御准备。
  日寇则一方面在长城地区集结军队,一方面对第29军官兵软硬兼施,还导演了一幕表示“亲善”的“鸿门宴”。
  1937年6月6日,经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和“东方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