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二战全景纪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刚以讽刺的口吻反问道:“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戴高乐回答说:“政府没有什么建议可提,只是下达命令。我相信命令是会下达的。”
  魏刚愤愤不满地离开了。
  巴黎怎么办呢?戴高乐赞成保卫巴黎,必要时就进行巷战。
  戴高乐没有想到,魏刚竟会擅自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
  戴高乐找到雷诺询问是否真的要向德国求和,雷诺答道:“当然不是,但是我们必须让英国人震动一下,以便取得他们更广泛的合作。”
  此时此刻,戴高乐闷闷不乐。
  这时雷诺向罗斯福总统发去电报,呼吁请美国出面与德国人斡旋,以免法国一败涂地。
  这时,戴高乐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脱离这个失败的政府。他起草一份辞呈,但还没有来得及递交,就接到内务部长乔治·芒代尔的一封信。芒代尔是坚持打下去的为数不多的政治家之一。他获悉戴高乐打算辞职,便十分严肃地劝阻:“如果你辞职,就将失去为法国服务的最后机会。”戴高乐被深深打动,同意再等等看。
  6月14日,法国政府开始了一次长途跋涉,目的地是波尔多。这一次比前一次更加令人沮丧,道路也更加拥挤不堪。雷诺剩下的那一点权力正迅速冰消瓦解。在他的高级幕僚中,全力支持他的只有芒代尔一人。贝当这个庞然大物给斗志涣散的内阁罩上了一层忧郁的阴影。魏刚惟一的愿望就是停战,而外交部次长博杜安的失败主义影响则几乎无孔不入。
  戴高乐到波尔多后,又进行了最后一次努力,想迫使雷诺答应采取一些有利于在海外继续战斗的行政措施。
  他对总理说:“我曾竭尽绵薄之力协助你,但那都是为了战斗,我决不同意求和。你要是呆在这里,就会遭到失败而葬送你的一切。我们必须尽快迁往阿尔及尔。你到底决定去还是不去?”
  “去!”雷诺答道。
  戴高乐说:“那么我得马上亲自到伦敦走一趟,设法请英国人协助解决运输问题。我明天就走,将来我到什么地方和你会合呢?”
  雷诺回答道:“到阿尔及尔找我。”
  然而,后来雷诺在一片投降声中,被迫辞职。当初相当坚决而富有才智的雷诺,此时已毫无斗志。一连串事变的巨大压力,加上那些怯懦成性的同僚对他的背弃,使他意志丧失殆尽。现在戴高乐再也不能对他寄予任何希望了。
  戴高乐决定到伦敦去,在英国建立抗战的基地。斯皮尔斯将军表示愿意陪同戴高乐前往。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正如丘吉尔所说:“戴高乐在这架小飞机里载着法国的光荣离去了。”
  7。法兰西之魂(4)
  但不管怎么说,雷诺总理最后还是帮了戴高乐一次忙。他听到戴高乐决定去英国,就从秘密款项中支了10万法郎给戴高乐。
  对于戴高乐来说,山河已经破碎,民族存亡未卜。当务之急是精忠报国,救亡图存。他一想到法国放下武器自行退出世界大战,就怒火满腔。一想到战败的法国最后竟要靠外国军队来拯救,他就感到痛心疾首。
  6月17日,戴高乐向丘吉尔要求使用英国广播公司的电台。丘吉尔仔细打量着这位法国人:相貌奇异,身材高大。下巴极短,鼻子又大又长,嘴巴不大,双唇很厚。前额宽阔,稀疏的头发整齐地向两边分梳着。双眉浓黑,目光敏锐,具有将军风度,将来必能成大气候。想到这,丘吉尔立即慨然允诺。
  6月18日6时,戴高乐来到了布什大厦播音室,坐在麦克风前开始了他对法国人民进行的首次广播。
  那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戴高乐慷慨激昂地说:“事情已经定局了吗?希望已经没有了吗?失败已经确定了吗?没有!
  “请你们相信我,我是根据对事实的充分了解才说此话的。我要告诉你们,法国并没有完。总有一天我们会转败为胜的。因为法国并非孤军作战!它不是单枪匹马!它不是四处无援!它有一个庞大的帝国作后盾。它可以与控制着海洋并继续作战的不列颠帝国结成同盟,它也可以像英国一样充分利用美国巨大的工业资源……”
  那天,温斯顿·丘吉尔也发表了一个十分出名的讲演。他回顾了法兰西战役,预见不列颠战役即将开始,并大声疾呼:“让我们承担起我们的责任,让我们英勇奋战。如果不列颠帝国和英联邦存在一千年,人们仍然可以说:‘这是他们最光辉的时刻。’”
  两人的讲演使听众们热血沸腾,情绪激昂。
  戴高乐是坚强的主战派,主张同德寇斗争到底,并认为在必要的情况下可放弃本土,退守北非。现在,他决定在英国建立抗战的基地。
  戴高乐飞抵伦敦,开始组建法国的抵抗运动。针对贝当政府的停战求和,6月18日夜,戴高乐又发表了《告法国人民书》,号召法国人民要为民族独立而继续与德军作战。他庄严宣布:“法国的事业没有失败……法国抵抗的火焰不能熄灭。”接着,他又说:“法国只败了一仗,并未输掉整个战争。我要求全体法兰西人,不论他在何地,以行动、牺牲和希望的精神团结在我的周围!法兰西万岁……”
  在伦敦,他设立了法国抵抗运动中心,打出了法国国旗,在7月14日检阅他的第一支队伍,宣布“自由法国”投入战斗,以“洛林十字”作为它的标志。到7月末,他的部队发展到7000人。
  戴高乐为长远计,决定在非洲建立自己的真正的基地。他派出代表团,深入法属西非和赤道非洲,成功地使这些地区加入了“自由法国”。9月,法属大洋洲和印度支那宣布支持戴高乐。10月,戴高乐在布拉柴维尔成立了“保卫帝国委员会”。到1940年底,他已经控制了约1200万人口的地区。
  1941年9月24日,戴高乐为了进一步加强反法西斯的战斗力,正式成立了民族委员会,领导“自由法国”。随即得到英、苏等国的承认,“自由法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戴高乐在发展“自由法国”的同时,注重同国内的各抵抗组织建立联系,表示全力支持国内的抵抗运动。这样,国内抵抗运动也就成为戴高乐“自由法国”的强大支柱。
  随着抵抗运动的壮大,戴高乐于1942年7月13日将“自由法国”改名为“战斗法国”。
  8。赫斯疯了?(1)
  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西线发动进攻十天后,欣喜若狂的希特勒一边指挥战争以求彻底征服西欧大陆,一边草拟和约以向英国发起和平攻势。
  在希特勒看来,由于法国的屈服,英国肯定会急于求和。“英国在把殖民地归还德国以后,随时都可以单独媾和。”希特勒是这样对约德尔将军说的。
  1940年5月24日,德国A集团军群司令部戒备森严。希特勒与集团军群总司令伦德斯泰特上将有过一段密谈。
  希特勒说:“将军,我对英国是钦佩的!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是,英国必须让我在欧洲大陆有行动的绝对自由!”
  此话既出,伦德斯泰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往日气势逼人的元首说的话吗?!英国人会忍辱媾和吗?!
  希特勒似乎看出了伦德斯泰特的疑虑,继续说道:“我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英国把以前的德国殖民地归还德国,对我在欧洲大陆的行动自由不加干涉,我们两国即可相安无事。我们有什么必要非得与英国打仗呢?我找不到这种必要。英国一定会同意媾和的。”
  伦德斯泰特听到这里,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是的,我的元首!不过,这条件似乎太宽大了,岂不是太便宜英国佬啦?”
  此后,希特勒通过瑞典国王、美国孤立主义议员和罗马教皇频频释放和谈气球。不仅如此,希特勒还对敦刻尔克包围圈中的英军网开一面,使被围英军得以逃回国内,为英国政府保留了面子。英国首相丘吉尔对这些和平试探颇感为难,同时深信希特勒是在试图尽力利用英国,因而采取不予理睬的政策。
  丘吉尔在给瑞典国王的措辞强硬的复信中指出:“甚至在对于这种要求或建议作任何考虑以前,德国就必须用事实而不是空话作出确实的保证。它必须保证恢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特别是法国的自由和独立生活。”
  6月下旬和7月初,希特勒都在等待从伦敦发来的英国政府表示认输并准备签署和约的消息,因为元首“不能想像英国还有什么人真相信能获得胜利”。
  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