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大秦帝国第五部铁血文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敦请周王提高楚族君主地位。熊通的口吻极具挑衅性:“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
  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敞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也就是说,当
  今诸侯已经乱了,我楚有绰绰有余的甲士,我也想试试中原国政的滋味,王室必
  须提高我的封号!随国为免亡国,便代为上书周王,请尊(提高)楚之封号。其
  时,正是东周第二代王周桓王在位,周室尚有些许实力与尊严,闻此非礼僭越之
  请,立即断然回绝了熊通的胁迫,不提高楚君封号。随国将消息回报给熊通,熊
  通倍感屈辱,快快班师。谋划两年后,愤怒的熊通一言震惊天下:“王不加位,
  我自尊耳!”
  于是,熊通一举自立称王,史称楚武王。
  熊通称王,开始了春秋楚国迈向大国的历史。
  须得留意的是,楚国撇开东周王室于不顾而自行称王,在春秋初期是震惊天
  下的大事。历史地看,这一事件对楚国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一,楚国自行称
  王,意味着对当时中国礼法的极大破坏,由是开始了中原诸侯长期歧视楚国的历
  史。其二,周王室断然拒绝提高楚君封号,意味着对楚族自觉融入中原文明的拒
  绝,意味着无视楚族安定江汉的巨大功勋,激起了楚人部族的强烈逆反之心,由
  是大大淡化了楚国对中原文明的遵奉,大大减弱了自觉靠拢中原文明的仿效性,
  从而开始了自行其是的发展。这是一种国家发展心理,虽没有清晰自觉的目标论
  述,其国家行为却实实在在地表现了出来。
  周桓王拒绝提高楚君封号后,《史记》记载的熊通的说法颇具意味:“吾先
  鬻熊,文王之师(将)也,蚤(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
  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熊通说的是这样三层意思。其一,历代楚
  人对周室有功。从周文王起,楚君便是周之将军,楚人是周之士兵,成王虽以子
  、男低爵封我楚地,然我族还是平定了江汉诸部,为天下立了大功。其二,楚人
  以效命天子的中原文明诸侯国自居,视其余部族为蛮夷。其三,周王如此做法,
  伤楚人太甚!实际上,熊通已经将日后形成为楚国国家心态的根本因素,酣畅淋
  漓地宣示了出来。
  楚人的这种心态,中原诸侯很早就有警觉。
  《左传·成公四年》载:鲁成公到晋国朝聘,晋景公自大,不敬成公;鲁成
  公大感羞辱,回国后谋划结盟楚国而背叛晋国。大臣季文子劝阻,将晋国与楚国
  比较,说了一段颇具代表性的话:“不可。晋虽无道,未可叛也。(晋)国大、
  臣睦、而迩(近)于我,诸侯听焉,未可以贰(叛)。史佚之《志》曰:‘非我
  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爱)我乎!”这里的关键词是
  :楚非吾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襄公八年》又载:郑国遭受攻伐,
  楚国出兵援救。郑国脱险之后,会商是否臣服楚国,大夫子展说的是:“楚虽救
  我,将安用之?亲我无成,鄙我是欲,不可从也!”也就说,楚国虽然救了郑国
  ,但其用心不清楚,楚国不会亲佑我,而是要鄙视压制我,所以不能服从。
  如此受楚之恩又如此顾忌猜疑,很难用一般理由解释。
  当时,与楚国同受中原文明歧视者,是秦国。然则,秦国对这种歧视,却没
  有楚国那般强烈的逆反之心,而是始终将这等歧视看作强者对弱者的歧视。故此
  ,无论山东士人如何拒绝进入秦国,秦国都满怀渴望地向天下求贤,孜孜不倦地
  改变着自己,强大着自己。当然,这两种不同的历史道路后面,还隐藏着一个重
  要因素:中原文明对秦国的歧视与对楚国的歧视有所不同。毕竟,秦为东周勤王
  靖难而受封的大诸侯,其赫赫功业天下皆知。中原诸侯所歧视者,多少带有一种
  酸忌心态,故多为咒骂讥刺秦风习野蛮愚昧,少有“非我族类”之类的根本性警
  戒。是故,秦国的民歌能被孔子收进《诗经》,而有了《秦风》篇章;而楚国作
  为春秋大国,不可能没有进入孔子视野的诗章,然《诗经》却没有《楚风》篇章。这种取舍,在素来将文献整理看作为天下树立正义标尺的儒家眼里,是非常重
  大的礼乐史笔,其背后的理念根基不会是任何琐碎缘由,只能是“非我族类”之
  类的根本鄙夷。
  其后时代,由于中原文明对楚国的鄙视,也由于楚国对此等鄙视的逆反之心
  ,两者交相作用,使楚国走上了一条始终固守旧传统而不愿过分靠拢中原文明的
  道路。见诸于实践,便是只求北上争霸,而畏惧以中原变法强国为楷模革新楚国
  ,始终奉行着虽然也有些许变化的传统旧制。
  楚国传统体制的根本点,是大族分治。
  楚国起于江汉,及至春秋中后期已经吞灭二十一国,整个春秋战国两个时代
  ,楚共计灭国四十余个,是灭国占地最多的战国。须得留意的是,整个西周时期
  与春秋初期,是楚国形成国家框架传统的原生文明时期。这一时期,楚国的扩展
  方式与中原诸侯有很大的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形成了楚国远远强于中原各国的
  分治传统。
  西周时期,中原诸侯的封地大小皆由王室册封决定,不能自行扩展。所以在
  西周时期,中原诸侯不存在自决盈缩的问题。而楚国不同,由于地理偏远江汉丛
  莽,加之又不是周室的原封诸侯,而是自生自灭一般性的承认式小诸侯,故此可
  以自行吞并相邻部族,从而不断扩大土地民众。及至春秋,中原诸侯开始了相互
  吞灭。由于中原诸侯无论大小都是经天子册封确认的邦国,政权意识强烈,故这
  种吞灭只能以刀兵征伐的战争方式进行。即或战胜国有意保留被灭之国的君主族
  利益,也是以重新赐封的形式确认,被灭君族从此成为战胜国君主的治下臣民,
  而不是以原有邦国为根基的盟约臣服。故此,不管中原诸侯吞灭多少个小国,被
  吞灭的君主部族都很难形成治权独立的封邑部族。当然,中原大国赐封功臣的封
  地拥有何种相对程度的治权,也是君主可以决定的。也就是说,法令变更的阻力
  相对要小许多。
  楚国不然。
  如果说中原诸侯扩张只有一种方式,那么楚国的扩张则至少有两种方式。
  由于扩张方式的不同,其后形成的权力框架与政治传统也不同。
  楚国扩张方式一,是迫使相邻部族臣服的软扩张。与当时楚国相邻的部族,
  都是未曾“王化”的部族,也就是未受王权承认的自生自灭部族。化外之民,此
  之谓也。这种或居山地密林,或居大川水畔的渔猎部族,既没有正式的政权形式
  ,也没有浓烈的权力意识,只要生计相对安稳,臣服于某种有威胁的权力还是坚
  持自治自立,并无非此即彼之强固要求。春秋时期,分布在江汉山川、江南岭南
  以及吴越地带的这种自在发展的部族尚有多多。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楚国崛起
  之前,整个南中国的族群基本上全部处于自治自立自生自灭的状态。其时,在这
  片由辽阔湖泊江河与雄峻连绵高山交织而成的广袤地带,只有楚国接受了中原王
  室的封爵,是具有相对发达政权形式的邦国。也就是说,这一地带只有楚国有持
  续扩张的社会组织条件。然则,楚国若要如同中原诸侯那般以武力连续不断地吞
  灭这些部族,也显然力不能及。于是,基于前述历史原因,便有了种种以盟约称
  臣方式完成的软扩张。这种软扩张,就其实质而言,不妨看做一种整合,一种兼
  并,一种文明化入。是故,这种扩张必然带有双方相互妥协的一面。
  这种妥协的最基本方面,在楚国而言,是允许臣服部族继续在自己原有的土
  地上大体以原有方式自治自立地生存,可以拥有自己的封邑武装,且楚国君主不
  能任意夺其封邑;在臣服部族而言,则接受楚国君主为自己的上层权力,接受其
  封赏惩罚与行动号令。于是,臣服部族变成了楚国的臣民,臣服部族原有的生存
  土地发生了名义上的变更,变成了国君赐予的封邑,臣服部族必须向楚国君主纳
  贡(不是赋税),且不能叛楚自立。楚国前期最大的权臣部族若敖氏(斗氏、成
  氏为其分支)、蔫氏、伍氏以及楚国中后期的项氏,都属于这种软扩张进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