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始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魏齐燕楚五国请求救兵。这五国之中以齐楚较强,只要这两国有一个国家能够派来援军,邯郸之围都有希望化解。
  平原君挑选二十名颇负胜名的辩士,以鲁仲连为首前去临淄游说齐王,然后再选二十人随自己去楚国,他要亲自拜见楚王,恳求楚国发兵救赵。
  平原君精选了十九人,这些都是他平日交往较多的人,自认为智勇双全,文武兼备。但在选定第二十人时作难了,连续选了多人都觉得不合适。
  这时,从门外进来一人说道:“听说君侯要亲自赴楚求援,正在挑选随从人?”
  平原君见是毛遂,那日他当着新垣衍、鲁仲连等众多人的面曾大言不惭地说自己能说服列国前来救赵,当时众人都在偷偷嘲笑他,平原君认为他是故意那么说来压倒新垣衍的,并没有责备他。毛遂当时虽然说了句大话,却也把新垣衍唬住了,结果新垣衍接受了鲁仲连的建议回大梁劝说魏王去了。平原君弄不清毛遂的用意,便点头说:“已经挑选了十九人,还差最后一个,先生准备推荐一人吗?”“我正是为此事而来。”
  “那么先生准备推荐何人,怎么不让他一起来呢?”
  毛遂坦然说道:“那人已经来了,就是我毛遂自己,君侯以为如何?”
  “这……”
  平原君大出意料之外,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毛遂却略显愧疚地说:“我来到君侯门下做食客已三年有余,却没有为君侯做出任何贡献,很是惭愧,如今君侯有难,正是用人之际,就让我为君侯尽微薄之力吧!”
  平原君不了解毛遂的才识,担心他不能胜任这次赴楚之行,却又不便当面点破,委婉地说:“我听说有贤才的人就像放在布囊中的锥子,很快就锋芒外露。而先生来到我门下已经三年却默默无闻,是先生一无所长根本就不是千里马,还是这里没有伯乐呢?”
  毛遂立即答道:“君侯说得很好,锥在囊中锋芒必露,如果锥子没有被放在囊中怎么会脱颖而出呢?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却不这样认为。如果千里马不能驰骋疆场,而让他套上驭盐的车辕,也许还不如驽马,就是伯乐经过它身旁也未必能发现它就是千里马,有才能的人必须给他一个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他才能如锥处囊中脱颖而出。君侯以为我的话有理吗?”平原君沉默片刻说道:“那好吧,我给先生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希望先生不负众望。”
  毛遂自信地答道:“请君侯放心,我不会令你失望的!”
  毛遂随平原君来到楚国的国都寿春,通过几日的洽谈毫无进展,毛遂对平原君说道:“尽管君侯反复陈述联赵抗秦的好处,无奈楚考烈王怯于强秦的威势,只从道义上对赵国表示同情,却不愿派出一兵一卒,依我之见单凭言辞恐怕达不到我们此行的目的。”“先生认为应该用什么办法?”
  毛遂并不说出所需的办法,只淡淡地说道:“明日让我再去试试吧。”第二天,毛遂暗中携带佩剑随平原君面见楚考烈王。平原君再次提出“合纵”抗秦的主张,考烈王反驳说:“当年苏秦倡导的合纵一事最早就是由你们赵国为盟主的,后来听了张仪的游说,合纵之事便松动了。我先祖怀王也被推举为‘纵约长’,曾多次联合列国伐秦并没有打败秦国,最后落个身死异地。齐王再次出任‘纵约长’又怎样呢?还不是诸侯纷纷背叛了他?如今列国一盘散沙,合纵之事已经不可能了,请君回邯郸另想别的办法吧,如果别无良策就向秦国称臣,也许能免除赵国的灭顶之灾。”
  考烈王话音刚落,毛遂就从平原君背后走出,面带怒色地斥道:“大王之言差矣!赵国是先王用生命与鲜血一寸寸累积而来的,经过几代人的艰辛治理才有今天,赵之先王与秦之始祖相比起来贵于秦,如今赵王与昭王相比平起平坐,赵王怎能向秦王称臣呢?莫非大王你心甘情愿向秦王称臣不成?”楚王气得脸色发青,拍案斥道:“你是何人在此胡言乱语,本王同你的主人谈话,你有什么资格上前插嘴?还不下去!”
  平原君怕毛遂激怒了考烈王把事情弄僵,慌忙解释道:“这是我的门客毛遂,请大王多多海涵。”
  平原君边说边向毛遂使眼色,示意他退下。毛遂只装作没有看见,继续说道:“合纵抗秦这是天下人的事,人人都可以谈论它,参与它,我为什么不能说说呢?”
  楚王冷哼一声:“我就听你说几句,看你能说出什么名堂来!”毛遂侃侃而谈:“自从苏秦倡导‘合纵’以来,六国相约犹如兄弟一般,曾在洹水岸边誓盟,那以后有五十年之久秦兵不敢轻举妄动,一兵一卒也不敢走出函谷关。后来,齐魏两国受犀首的欺骗,背约伐赵,怀王受张仪那小子的蒙蔽,想讨伐齐国,从而使得六国心存异端,合纵之约也就烟消云散。齐王为‘纵约长’时,他哪里是想合纵抗秦,分明心存兼并他国之意,盟约自然不能存在下去。”
  楚王反问道:“形势发展到今天更是长河日下,秦愈来愈强,而六国则一天天削弱,能够保全自己平安无事都是万幸,谁还敢提出合纵抗秦呢?”
  “秦强六国弱已成事实,六国虽各自弱于秦,合六国之力则强于秦,秦虽强,却弱于六国的合力,六国合力抗秦绰绰有余。如果六国都想各图自保,恐怕谁也保不住。”
  楚考烈王虽认为毛遂的话有道理,却十分忧虑地说:“秦兵一出就夺下上党十七城,坑杀赵国四十多万人,合韩赵两国的力量都敌不过一个武安君,如今秦兵压境赵国更无人可挡。即使他国派上一支人马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最后只能落个陪葬邯郸城下的下场。”
  毛遂立即驳斥说:“长平之败并不能说赵国不能抗秦,那是赵王误中秦人的反间计错换主帅所造成的。赵括虽是赵奢之子,出自名门,但他是纸上谈兵的庸才,他的父亲母亲都认为他不懂领兵打仗,赵王却让他代替能征惯战的廉颇将军与白起对抗,就像一个小孩子和大人摔跤一样,不败才不合情理呢。正是长平惨败才激怒了赵国将士,国人团结一致对敌,军民一心御外,上下同仇敌忾,秦军慑于赵国众志成城的气势,因此虽派大军压境却不敢轻举妄动。何况白起卧病在家,新换主帅郑安平、王稽等人都是庸才,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据我所知,秦廷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范睢与白起一直不合,子与华阳夫人也心存芥蒂,安国君对其父秦昭王的诸多做法也颇为不满。正是这诸多条件的存在,赵国能有一国相助打败秦国的可能性都极大,望大王不要错过这个机会,早早联赵抗秦。”楚王仍推辞说:“秦国刚刚主动向我楚国结盟,如果楚人先同秦毁约去联赵抗秦,必然激怒秦王,也许秦兵会弃赵攻楚呢?”毛遂见天已近午,楚王仍在推三阻四,知道口舌的作用无济于事了,猛地上前跨出两步,噌地一声拔出藏在腰间的佩剑,指着楚王愤怒地说道:“合纵的利害关系三言两语就讲述得明明白白,大王也明悉其中的重要关系,却以种种借口推辞,大王这种做法不说有负于平原君千里来此的诚挚之心,更有负于大王的列祖列宗。我们主人请求大王联赵抗秦,不仅仅是为赵国的利益着想,也是为楚国的宗庙社稷着想。”
  平原君害怕毛遂做出莽撞事来引起更多的麻烦,急忙喝斥道:“毛先生不得无礼,有话好好商量!”
  毛遂只作没听见,继续向吓得变了脸色的楚王斥道:“楚地沃野千里,物产丰富,百姓安居,自文武称王以来,雄视天下,有中原盟主之称。自西秦崛起后,楚国渐渐落败,以致怀王被囚秦而死,白起率兵攻楚,鄢、郢等汉中之地全部失去,被逼迁都到寿春,这是不共戴天的仇恨,三尺小童都感到羞愧,大王身为一国之主却把先人之仇恨忘在脑后,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有灵也会唾骂你不忠不孝,将来大王有何面颜跪见先君?”楚考烈王听了毛遂的话面红耳赤。毛遂又晃动一下手中的剑,威逼道:“倘若大王记起了先王之恨同意联赵抗秦,我毛遂立即拜倒在地,尊大王为明君。如果大王仍然不为之所动,我毛遂就替楚国列祖列宗惩处你这不孝子孙,十步之内我和大王同归于尽!”楚王真的吓破了胆,连忙摆手示意毛遂快放下手中的剑,结结巴巴地说道:“先生不必着急,寡人答应先生的要求,同意联赵抗秦。”“大王该不会是戏言吧?”毛遂又逼问一句。“寡人主意已定,决不失言,请先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