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士彟奉李渊的密令,向来不显山不露水,平时做出依附王、高二人的样子,见二人问这事,故作诧异地说:“募兵是为朝廷使用,兵乃国家之兵,服色、旗帜当然按国朝颜色、样式定制,不信我打开库房,让二位大人看看。”
  王、高二人见武士彟说得肯定,言之凿凿,无什么可疑处,盘桓了一会,但仍愤愤地说:
  “长孙顺德、刘弘基等,皆为征辽亲侍,临阵脱逃,犯法当死,如今亡命到此,却让他们统兵,分明另有目的,瞅机会非把他俩抓起来不可,审问个明白。”
  武士彟听了这话,心里很着急,表面却假装好意婉言劝道:
  “二位大人忠心为公,遇事认真,可敬可佩。然长孙顺德和刘弘基乃唐公的贵客,若贸然逮捕他们,必然会引起纠纷,恐于大事不利。”
  “这事不能就此拉倒!”王威恨恨地说道,而后与高君雅一起走了。俩人前脚刚走,武士彟就出了门,直奔李府,把王、高二人的怀疑禀报给李渊,并关切地说:
  “王、高二人虽没有多少兵权,但手中仍有兵马和亲信,唐公要多提防他俩。实在不行,要先下手为强啊!”
  留守司兵田德平见李渊大规模地募兵,并向突厥买马,也怀疑其有意图,想劝王威过问募兵之事,但举棋不定,怕事情不利连累自身,于是找好友武士彟商量。武士彟推心置腹地跟田德平说:
  “公为朝廷着想,这本是好事。但讨捕的兵马,均属唐公掌握。王威、高君雅虽是副留守,但却徒有其名。没有多大的作为。你纵使向他们告发,也于事无补。你何必又去得罪唐公,自寻烦恼呢!”
  田德平觉得武士彟分析得有道理,于是将这事压了下来,对李渊欲起兵一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佯作不知。太原的局势却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明显,募来的万余新兵均归李渊的亲信所领导,每日操练也不讲对付刘武周的事,宣扬的多是隋室无道、天下兵争的事。晋阳街面上也到处传言李渊将要发动兵变。
  在这种形势下,王威、高君雅渐渐觉出事情的可怕,若李渊起兵,第一将斩他俩的头。密报朝廷已来不及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如今只能自己救自己。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王威、高君雅决定采取非常措施,除掉李渊。
  进入五月,晋阳有两个月没下雨了,庄稼被越来越热的阳光烤得蔫头耷脑的。照陈年老例,将在晋祠设祭祈雨。为了突出祈雨的隆重性,晋阳乡长刘世龙专程赶往王威的府上,请他祈雨那天光临助兴。
  当得知祈雨那天李渊也到场时,一个点子猛然从王威的脑子里冒了出来。李渊募兵买马,磨刀霍霍,反相已露。何不乘此机会将李渊除掉!
  于是王威与高君雅密谋一番,便开始准备兵马了。岂知对此有所察觉的刘世龙已将此事汇报给了李渊。这边李渊也已在晋祠附近布好了亲兵。
  及至祈雨的那天,在李渊的安排下,开阳府司马刘政会突然出现,将一密状呈给李渊。“密状”中称王、高二人引突厥入关。直到这时,王威、高君雅才发觉上了人的圈套。不容分说,已被人五花大绑,押回城中。
  吉时已到,李渊则在刘世龙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前院的祭台,与老老少少一起,向台上的龙王爷献香祷祝,顶礼膜拜,祈望龙王爷能给久旱的大地普降甘霖……
  事有凑巧,刘政会告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入关,第三天,即五月十七日,突厥发数万骑兵袭击太原,其轻骑兵在太原城外,往来驰骋,极为骄横。李渊决定利用智谋使突厥退兵,一来不伤与突厥的和气,二来让突厥看看李渊的实力,让其从此不敢小瞧。突厥来犯,正应了刘政会的“密报”。在对付突厥的军事会议上,分派完各路兵以后,李渊命令道:
  “人告发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今果然如此,立即将此二人处斩,祭旗出兵!”
  将王、高二人处斩后,单说李渊沉着冷静,命裴寂、刘文静等分别守备太原诸城门。且令城门大开,城墙上不树旗帜,守城将士皆蹲在城垛后面,不许出声。唱一出空城计,以迷惑突厥。空城计毕竟是空城计,为防不测,李渊命李世民率精锐骑兵,乘黑夜悄悄出城,占据险要的地方,一旦太原城有何不测,即从背后突袭突厥。
  为进一步迷惑突厥人,李渊又命部将王康达率所部千余人,黑夜出城,白天入城,大张旗鼓装作援军的样子。
  李渊的疑兵计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城外,虽然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但基本上没有大的战斗。突厥此次来太原,本来是示其威武,并不准备强攻太原,今见李渊有所准备,怕夜长梦多,于是乘夜退兵。
  月光下,但见城外尘土飞扬,人喧马嘶。城墙上的将士们见突厥兵从夜里一直到第二天上午才全部退完。亲眼见到突厥兵强马壮,人多势众。将士们既高兴,又后怕。后怕的是突厥兵终于没来攻城,高兴的是唐公李渊智谋过人。乱世之中,追随这样的人,岂不是我辈的大幸!
  上午,李渊正在留守府和文武官员议事,城外埋伏的侦骑飞马来报,言突厥兵已全部退出太原。李渊微微一笑,手捋胡须说:“我知之矣。”
  文武官员一齐上来祝贺,齐赞唐公之德。去年马邑大败突厥,现在又智退突厥,使太原避免了劫难,成为乱世之中,最和平的地方。李渊的形象在文武官员和百姓中越来越高大,联想到“杨氏灭,李氏兴”的童谣、图谶,人们更是对李渊心怀敬畏。在讨论如何进行下一步行动时,李世民认为,若兵行天下,必须确保后方根据地太原的安全,而太原最大的威胁来自突厥。突厥控弦百万,十分强大,若一味与其对抗,以后仍然会麻烦不断,只有实行表面妥协和畏服的办法,才能确保太原的安全,确保起兵的顺利实施。
  大家一致表示赞同。李渊虽觉畏服突厥,会召来天下骂名,但眼下却不得不如此。于是修书一封,再遣刘文静出使突厥。
  信中李渊表达了自己欲取天下,向突厥屈节求和之意。并投其所好,言取天下后,除土地之外,货财宝物,任其所取。始毕可汗接信后非常高兴,对臣下说:
  “我知唐公是非常之人,果做异常之事。今上书恭维于我,我当从之。以求宝物。”为了表示向突厥的臣服,裴寂等人主张起兵用白旗,以和突厥的旗色保持一致。李渊认为太露骨,不同意,最后采用李世民的意见,一半是红,一半是白,“杂用绛白”,以表示既不纯属于隋朝、也不纯属于突厥。
  北连突厥,解除了后顾之忧,这时李建成、李元吉和柴绍也赶到了太原。李渊觉得正式起兵的机会到了,立即召开太原郡各级官员大会,会上,李渊言隋炀帝无道,致天下大乱,决定依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废隋炀帝而立代王。并传檄各县,克日起兵。
  文武官员都知道李渊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尊隋是假,欲取天下是真。虽说如此,绝大多数人还都愿跟着李渊。听完李渊的号令,与会的官员爆出一阵欢呼声。
  李渊为人行事再好,也有人不买他那一套。起义檄文传到了西河郡(今山西汾阳),郡丞高德儒甘愿为隋炀帝尽忠,不听从李渊之命,且坚壁清野,与太原断绝交通。想在乱世之中,夺取天下,就不能怕打仗。李渊决定首先拿西河郡开刀。李世民自告奋勇,愿去打这起兵的第一仗。但李世民毕竟年仅二十岁,又是单独领兵攻城,李渊怕有什么闪失,派大儿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一起去,并任命诚实稳重的新任太原令温大有为行军参谋。行军之前,李渊拉着温大有的手说:
  “我军兵马尚少,又多是新兵,无实战经验。此次又要攻城略地,非比平日打仗。我儿年少,派卿参谋军事,希望你用心而为之。这一仗关系重大,若赢了,帝业可成也。”
  李渊又勉励二子一番。李建成、李世民跪地明誓,表示“家国之子、忠孝在焉”,坚决完成任务,若有闪失,愿受军法裁处。李建成这些年在河东,也没有白混日子,平日也研习了不少兵法。今见军队多为新招募的兵士,训练还不到位,行军举止都没有章法,于是边行军,边教以军法。你别说,还真管事,部队行军的步伐整齐多了。行军时,李世民总是一马当先,走在队伍的前列,遇到危险,就挺身而上。每顿饭也与士兵一起吃,颇得人心。温大有又与李建成、李世民商议,约定部队对百姓要秋毫无犯。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