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秘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年多前,孔融还是袁绍的敌人,他跟袁绍的长子袁谭都担任青州刺史一职,袁谭攻击孔融,打了大半年。孔融到了许县后,心里常常不踏实,总怕曹操哪一天受袁绍之命找他的麻烦。孔融刚一听说曹操让自己出这趟差,脊背上直冒凉气,莫非姓曹的这小子真要把我支到袁绍那里挨收拾?但孔融是个极聪明的人,经过简单地分析他很快明白了曹操的用意,曹操想收拾他不会等到现在,曹操是想帮他的忙。
  孔融很感激,尽管他以后成了反曹斗士,但在建安初年他跟曹操的合作还算不错。孔融接受派遣,于建安二年(197年)三月来到邺县,宣布朝廷对袁绍大将军的任命。
  献帝不仅拜袁绍为大将军,而且封他为邺侯,这是一个县侯,较袁绍此前的伉乡侯高一级,还赐给袁绍天子的节钺,以及只有天子才能拥有的虎贲卫士百名。这还不算,献帝还给了袁绍一个新的行政职务:督四州事。这四个州指的是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
  献帝下达这项任命时一定没有查阅过近几年的皇家档案,也许皇家档案已经全丢在逃亡路上了,总之这项任命很有问题,因为几年前献帝也曾颁发过同样的任命,就连所督的这四个州也丝毫不差,不过那是颁给另外一个人的,公孙瓒。
  公孙瓒那边没有免职,这边又重新任命了新人,如果不是技术性错误,那就只有一个解释:让旧人和新人相斗。
  这可能是曹操故意安排的,当年“三人小组”能想出来的主意,曹操更不在话下,袁绍和公孙瓒已经势如水火,给他们加把柴,让火烧得更猛些。
  失去大将军职务的曹操也没有什么实质性损失,官位是死的,规定是活的,他担任了司空一职,同时代理车骑将军,还顺便搞了一次职务改革,规定司空在三公中地位最高,是朝官的首领(百官总已以听),仍然把政权和军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五、“曹统区”掀起大生产运动】
  解决了朝廷的人事安排问题,暂时平息了袁绍的不满,曹操还有一系列挑战需要面对,最突出的问题来自于经济方面。
  曹操离开兖州大本营,出于战略考虑将新首都定在许县,在后勤保障方面就要承担很大的压力。近一两年来,曹操采纳毛等人的建议,在兖州一带积极发展生产,基本保障了自身的粮食供应问题,从而让自己处处居于主动。
  但是,曹操在许县一带基础还不很扎实,许县以及周边的颖川郡、汝南郡虽然曾经是重要的农业区,但这些年来遭受战争的影响也最深,黄巾军在这里势力很大,有大量人口流失到了南面的荆州地区。
  朝廷正常运转需要大量粮食、布匹等物资,军队也需要后勤保障,这些物资如果都依赖兖州供应,浪费会很大,兖州那边也难以为继。
  拿军粮运输来说,就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从兖州运到许县来必须组织大量人力参与运输,还要考虑运输队伍途中的物资消耗,往往运一车粮食,至少还得再准备一车粮食供人们路上吃,另外,沿途安全又难以保证,这个办法基本上不可行。
  许县的粮食供应问题必须立足于就地解决。曾在东郡任东阿县令的枣祗和夏侯的副将韩浩同时向曹操建议,通过在许县周边一带进行屯田的措施解决目前的燃眉之急。
  枣祗是颖川郡本地人,家住阳翟县,跟郭嘉同县。曹操在东郡时,枣祗在东郡下面的东阿当县令,张邈、陈宫之叛,兖州近八十个县里只有枣祗的东阿县等三个县没有叛变,为曹操反败为胜立下了大功。枣祗这时也随曹操来到许县,有的史料称他此时担任献帝近卫部队的指挥官(羽林监)。
  韩浩一直担任夏侯的副手,当年夏侯被人劫持,韩浩临危不乱,将夏侯解救出来,曹操事后对他进行了表扬。
  枣祗、韩浩建议曹操效仿汉初以来的经验,把流民组织起来,开展农业生产,开展大规模的屯田。
  屯田作为制度其起源可考的是汉文帝时期。据《汉书晁错传》记载,著名改革家晁错分析了秦朝守塞北失败的教训,认为单纯以戍卒守边的制度有很大毛病,必须实行“且屯且守”的制度,把屯田与戍边结合起来。于是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汉文帝下令在边郡屯田,这比汉武帝时经济专家桑弘羊建议屯田西域还要早得多。
  不过,晁错和桑弘羊所推行的屯田都与国防建设有关,属于半军半民性质,许县的情况与那时有很大不同,能不能参照前人的办法推行,在当时还存在着争论。
  反对屯田的人也不少,据《三国志司马朗传》等史籍记载,对于曹军收复的大量无主土地,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应该赏给有功之人,有人甚至提出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大力推行土地私有化。实行屯田实际上就是土地“国有化”,由于反对的人不少,曹操也不得不有所考虑。曹操让枣祗找荀等人商议,荀支持屯田。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只有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才能度过危机。
  经过内部讨论并逐步统一了思想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颁布《置屯田令》,从定国安邦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秦皇汉武奖励耕战,实行屯田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屯田积谷的重要意义,下令开始屯田,标志着这项“战时经济政策”正式实施。
  从建安元年到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这项制度推行了七十年,可以说它伴随着曹魏帝国的兴衰始终,成为曹魏势力崛起的经济基础。
  屯田首先在许县附近试点,具体做法是,把已经找不到主人的土地收归国有,然后把丧失土地的流民组织起来,由国家提供耕牛、农具、种子,收成由国家和农民按比例分成。
  当时能集中起来的土地很多,流民也很多,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都不发愁,屯田很容易就搞了起来。
  农业工作本应由九卿之一的大司农卿管理,为了加大推行力度,曹操决定亲自抓这件事。在许县试点期间,他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任命自己的堂妹夫任峻为典农中郎将,管理具体的屯田事务,直接向自己负责。
  也就是说,曹魏早期的屯田工作由司空府直接主导,由下面特设的屯田官来具体负责。这种制度一直保持了很多年。到曹魏时期,随着屯田规模越来越大,这项工作转到了尚书台管理,屯田官的职务和品级也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与地方行政官员并行的一个系列。
  屯田刚开始推行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些挫折,据《三国志袁涣传》记载,屯田刚开,被组织起来的农民还不太适应,他们经常逃亡。对此,袁涣建议曹操,农民都有安土重迁的传统,不能一下子改变,必须因势利导,要让他们自愿,不能强迫他们在土地上耕种(宜顺其意,乐之乃取)。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情况这才有了好转。
  这么好的政策为什么农民不愿意接受呢?原因是租税太重。
  过去农民给地主扛长活,交租的标准一般是收成的一半,即五五分成。曹魏搞屯田,政府扮演了地主的角色,收租也按这个比例。如果农民连耕牛一块租,交租的比例就要提高到百分之六十。如此一来,大家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汉代农业税的比例大部分时候是三十税一,即百分之三点三,现在屯田农民的税务负担是此前朝廷标准的十来倍。在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不高的情况下,这么重的税率,农民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
  但不这样又不行,军事斗争每天都需要巨大的开支保障,曹魏所能聚集的财富十分有限,屯田这一块相对较有保障,课以重税既是循前朝惯例,也有不得已之处。
  不过,曹操还是尽可能予以改进,包括合理安置劳力、分配生产资料、取消屯田户的徭役等,保证屯田制的健康发展。对于屯田以外的普通农户,曹操下令重新清查户籍和财产,据此确定缴纳赋税的额度。
  这有点像划分成分,又像是核定收入申报纳税。据《魏略》记载,这项工作在“曹统区”全面铺开,包括曹操本人在内都要评定“成分”,然后决定纳税标准。曹操家乡的谯县令给曹操、曹洪二人评为同一等级,曹操还说:“我家哪里有子廉(曹洪的字)家富有呀!”
  建安元年许县屯田开始试点,次年就获得了好收成,积余粮达百万斛。取得这样的大丰收,除了新的农业政策发挥作用之外,据《齐民要术》一书介绍,还跟一种粮食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分不开。这不是新品种,它的名字叫“稗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