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秘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让、段指挥宦官裹胁何太后、少帝和陈留王从南北两宫中间的复道逃往北宫。这种复道,就是过街天桥,连结南宫和北宫。到了复道上,他们发现下面有人喊话,仔细一看,是名将卢植。
  卢将军此时担任尚书,工作地点在北宫的尚书台。听到南宫大乱以后,经验丰富的他先跑出北宫,不知道从哪里还找来一把长矛,老将军要只身救驾。到了南北宫之间,恰好遇到复道上正在逃亡的一群人。
  卢将军威名远远胜过手中的长矛,张让等人一慌,把何太后给推了下去。卢植赶紧去救太后,复道上面的人趁机跑到北宫。
  袁术指挥的人随后杀到,眼见攻城不顺,这小子让人四处放火,一副惟恐局面还不够乱的架势。他同时下令,见着宦官就杀,一个不留。
  后宫里除了宦官以外,还有不少士人任职的办事机构,如尚书台、侍中寺等,但局势已经完全乱了,来不及辨别,只要是没有胡子的,全都遭了殃。事后统计,共杀了两千多人。
  住在南北两宫周边的朝官士人都知道宫里出了大事,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大家茫然不知所措。只有两个人很镇定,一个是前西园军指挥官之一、现司隶校尉袁绍,一个是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
  何进死后,袁隗就成了朝官唯一的首领。袁绍立即与他联手,成立应急指挥部,对外发布一道道命令,让袁术、曹操、王允、刘表等自己人迅速掌控各个要害之处。
  但是,袁绍却不急着组织人到宫里救火,也不贴安民告示,他更着急办另一件大事:把何进的弟弟何苗收拾了。
  这件事确实很重要,因为何苗知道很多机密,对于哥哥的被杀,日后何苗一定会有话要说。袁绍不能给他机会,在他的授意和挑拨下,平时与何苗就有矛盾的何进部将吴匡,带人趁乱把何苗杀了。
  袁绍忙着搞这些事时,宫里就相对松懈,居然隔了一天,直到八月二十七日,都没有找到天子及张让、段等人。后来发现,张让、段等少数宦官带着少帝和陈留王已经从北宫的谷门突围而出,向洛阳以北的黄河渡口小平津方向跑去了。
  看来他们想要渡河北上。过了黄河不远,就是冀州的地盘,那里黄巾军余党活动频繁,如果天子落入他们的手里,问题就复杂了。于是,在袁隗、袁绍等人主持下,迅速组成多支搜救分队,沿路寻找天子一行。
  卢植和一名叫闵贡的地方官带领的搜救队最先发现了天子一行,这时他们已到达黄河边。张让、段等数十名宦官眼见无路可逃,向天子叩行大礼之后,全部跳入黄河自杀。
  卢植、闵贡等保护惊慌失措的少帝和陈留王往回走。这时应该是深夜,半路上,他们遇到一支疾驰而来的军队,带队的正是董卓。在董卓的护卫下,天子回到了洛阳。
  在整个事变中,曹操作为典军校尉,一直住在城西一带的军营。由于他率领的仅是一支刚刚招募来的军队,没有经过严格训练,还没有形成战斗力,所以也没有接到具体的战斗命令。
  他的上司是蹇硕,蹇硕死了应该归何进指挥,何进死了,他也不知道该归谁来指挥。在这次事变中,曹操还不是核心人物,他能做的,只是等待和观察。
  又等了两天,外面的乱局慢慢平定下来,宫里的大火据说也扑灭了。曹操在军营中接到命令,让他第二天上朝议事。
  【四、最后的宦官】
  得知天子安然无恙的消息,袁绍长长地舒了口气。在他整个计划中,天子的安危是关键的一环,一旦天子出现不测,那将无法收场,他就可能从挽狂澜于既倒的忠臣变成千古罪人。现在天子平安地回到宫中。舅舅被杀、母亲受伤、目睹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这个十四岁的少年感到从没有过的恐惧,所幸天子本人没有什么损伤。
  袁绍有了志得意满的感觉。计划出现了很多意外,但结果却是最好的,因为何进死了,宦官们也死了。
  长久以来,士人们心中挥不去的痛,一是宦官弄权,二是外戚当道,现如今,短短几天时间里,这两座大山就被掀到了一旁。
  据考证,宦官制度周朝就有了,但一开始仅限于干个门卫、打扫个卫生、当个勤务员什么的。这个人群没有太高的文化素养,加上身体有残缺,又没什么地位,因而有强烈的自卑感。
  宦官得势起于秦朝,这行里出了一个让同行引为骄傲的人物赵高。赵高被秦始皇信任,恰恰缘于宦官的弱点:无后和卑贱。
  历史上有一些帝王,专喜欢用无后的人,不仅限于宦官,对于一般士人,如果没有后代也会令这些帝王格外看中。无后的人野心相对小,势力相对薄弱,容易驾驭。
  宦官的卑贱,决定了他即使大权在握,即使一呼百应,却始终无法站在道德的殿堂里趾高气扬。所以在整个古代,有搞兵变的,有和平演变的,也有逼人禅让的,在这些勾当里宦官通常是从犯,从不是主谋,因为他们无后的特点令其不会有想当皇帝的野心。
  历史上唯一的宦官皇帝,据说是曹操的爷爷曹腾,是他的重孙子曹丕当了皇帝后追认的。对于君王来说,宦官即使专权,威胁也比士人小。因此,宦官更容易被重用,在东汉更是如此。
  东汉皇室的婚姻制度有点问题,专挑世家大族、功臣之后联姻,结果造成了若干家强势外戚的出现。外戚担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大将军)、太后临朝称制在东汉轮番上演,要演好这些戏,离不开宦官的配合。
  宦官很容易爬上高位甚至权力的顶峰,这是一群缺少深厚学养和道德积淀的家伙,他们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不在乎对富贵权势的预期收益,只在乎当期利益的取得,所以在政治操守上表现为急功近利和对道德、伦理的轻视。
  他们长期生活在宫里的一亩三分地,抬头看到的只是那一小片天,生活区域狭小,见识短浅,让他们显得愚蠢和狭隘。
  他们没有节操,因为在后宫这样的地方,有节操的人无法生存。
  他们是充满自卑的一群人,更容易激起仇恨和反复。
  东汉帝国就是被这群人玩弄了上百年。尽管他们中间也曾出现过蔡伦、吕强这样有才识和品德的人,但总体而言,这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小群体。
  物极必反,一切终有了结。随着张让、段、赵忠等一批著名宦官在短短几天内相继死去,这个群体将暂时从历史舞台中央退出。宦官制度还将存在,但宦官专政的事暂时没有了。
  袁绍认为,这一切都是他的功劳。历史如果公正,一定要记上这一笔!
  现在,袁绍考虑的是如何收拾残局。首先,一定把各路奉诏而来的外兵安顿好,包括董卓、王匡、桥瑁、鲍信、丁原等人。不太好办的是董卓,这个人虽说是“袁氏故吏”,但看来政治道德较差,野心不小,还得哄着办,实在不行就给他个车骑将军、封个县侯什么的,让他继续待在凉州打羌人吧。
  其它的事就好办多了。叔父袁隗的这个招牌还要用,自己这些年来网罗的这批人,无论武的还是文的,正好派上用场。在没有外戚、没有宦官的情况下,大汉一定会走向正轨,而自己就是那个中兴之臣,跟陈平、萧何、霍光一样青史扬名。
  也许直到这个时袁绍还在想,以上都是现实的,是绝对可以把握的未来。
  【五、董卓火中取栗】
  袁绍眼中的“袁氏故吏”董卓,是个历史评价很差的人,就连一向温和委婉的陈寿,对他的评价也是:“凶狠残忍,暴虐不仁,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还从未有过这样的坏蛋。”陈寿给《三国志》凡有纪和传的人都有一条评语,给董卓的这条,恐怕要列入恶人榜第一名了。
  这个评语有点全盘否定的意思,不太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说起来,董卓还为汉朝做过不少事,至少在他带兵来到洛阳之前,他对朝廷还是以贡献为主。他很早便参军,发挥自己在军事方面的特长,帮助朝廷打羌人,虽然算不上(也不能称为)民族英雄,至少也是给朝廷守住了西大门,由于打仗勇猛,军衔节节高升。这绝不能引来嫉妒,这是人家玩命换来的。
  后来他又帮助朝廷打黄巾军,虽然没什么战绩,但也没有误过大事。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他还有自知之明,把领导岗位让出来给更有能力的人,称不上高风亮节,也算有大局意识吧。不过他打起仗来有点私心,喜欢搞小山头,拉帮结派,关键时刻保存实力,不听长官调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