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秘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被正式确定为继室。曹丕也就成了嫡长子,具有继承曹操事业的优先条件。
  但曹操一直没有明确曹丕的继承人地位。一种原因是,曹操觉得自己儿子众多,可以再观察一下,看看有没有像曹冲那样出色的;另一种可能是,曹操不大喜欢曹丕。
  据史书记载,杜夫人所生的儿子曹衮从小喜欢学习,十来岁就能写出好文章。这是一个特别知道用功的少年,一学习起来就忘了吃饭睡觉,跟前的人常怕把他累病了,得不断提醒、制止,但曹衮就是喜欢学习,谁都劝不住(性所乐,不能废也)。兄弟们在一起玩,他常常走神,因为脑子里还想着刚刚看过的典籍(每兄弟游娱,衮独覃思经典)。
  不过,这个曹衮生性胆小怕事,史书说他的特点是“戒慎”,身边的工作人员有感于他的良好品行,联名写了封表扬信(遂共表称陈衮美)。曹衮听了,害怕得不得了,把工作人员责备了半天。
  这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但干不了大事。
  其他如曹据、曹宇、曹彪等人,虽然年龄相差不太多,但关于他们青少年时期的情况没有留下记载,想必较为平常。
  曹操的两个养子都很出色,何晏不必说了,日后成为大哲学家,玄学的开创者之一。何晏从小是个美少年,又喜欢学问,甚至通晓一些兵法。曹操非常喜欢他,曾经想让他改姓曹,但何晏坚决不干。秦朗能力虽然比何宴差得多,但他也长得一表人才,让曹操很喜欢。
  有人作过揣测,说曹操让何晏改姓是动了传位于他的念头。但这种可能性极小,从血缘关系上说何晏是何进的孙子,曹操不可能把费了几十年劲开创的事业再交给前外戚,从这个意义上说,秦朗也不可能。
  但曹丕不敢乐观,因为他还有两个强劲的对手:曹彰和曹植。
  前面介绍过,曹彰字子文,从小不好习文而尚武,擅长骑射,膂力过人。史书说他曾徒手与猛兽格斗,胆气很足,长大后常跟随曹操征伐,不避险阻。奇怪的是,他长着黄色的胡须。
  但是他不喜欢读书,为此曹操曾批评过他,曹操认为乘马击剑只是“一夫之用”,想成就更大事业还应该多读书,慕圣人之道。曹彰嘴上答应,但回来后仍然不服气,他对左右的人说:“大丈夫就应该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率十万铁骑驰骋沙漠,驱逐戎狄,立功建业,怎么能去当什么书生?”
  后来,代郡的乌桓人造反,曹操任命曹彰以北中郎将的身份代理骁骑将军,领兵镇压叛乱。出发前,曹操告诫曹彰说:“在家里你我是父子,领受任务咱们就是君臣,做什么事都要按王法来办,你要小心谨慎呀(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
  但是曹彰压根不用父亲担心,他带兵进入涿郡境内,这时叛军有数千骑兵杀到,而自己一方人马并未聚集起来,曹彰身边只有步兵一千来人,骑兵只有数百名。面对危险,曹彰很冷静,他没有硬打硬杀,而是采取田豫的计策,固守要,敌人进攻无果后退去。
  这时增援部队也陆续赶到,曹彰下令追击,他身先士卒,冲杀在最前面。他不断射箭,敌兵应声而落,激战半日,曹彰铠甲上也中了数箭,但他仍然意气风发,指挥人马一直追到桑乾县,这里距代郡只有二百来里的路程了。
  这时,左右都认为长驱直入,人马劳顿,应该暂停攻击,休息一下再说。但曹彰认为,敌人逃得还不远,停下来就丧失了战机,于是上马,又追击一日一夜,终于追上了敌人,斩杀及俘虏敌兵数千。为了鼓励将士,曹彰下令按照平常标准的一倍赏赐将士,大家虽然很劳累,但都很高兴(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
  此战,鲜卑部族首领轲比能受乌桓人邀请前来助战,但他没有立即参战,而是率数万人在一旁观察。当他看到曹彰如此生猛,于是向曹操请服,北方的局势重新得以安定。
  曹操对曹彰的表现很满意,他捋着儿子的胡须说:“我家的黄须儿真不简单呀(黄须儿竟大奇也)!”曹操于是呼曹彰时就叫他“黄须儿”。
  但是,作为曹氏霸业的继承人,曹彰还显得不足,那就是他有武略却没有文韬,他是一员猛将,当此天下未定之时,他也不乏有成长为卫青、霍去病那样一代名将的机会,但让他统领四方,驾驭全局,能力就差了不少。
  相比较而言,曹植的素质要全面得多,对曹丕最有竞争力。
  曹植字子建,小曹丕五岁。他从小就表现出文学方面的天赋,十多岁时,就能背诵诗论以及辞赋数十万言,擅长写文章。曹操看到他写的文章,觉得不太像出自这个年龄的孩子之笔,曾经问过他:“你这是请人代写的吧(汝倩人邪)?”
  曹植跪下回答道:“我能出言为论,下笔成章,父亲可以当面考我,就知道不是请人代写的了。”
  铜雀台刚落成的时候,曹操曾把所有已经开始读书、能写文章的孩子都叫到台上,现场搞了次写作比赛。曹植最先完稿,写得也最好,曹操大为惊奇(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史书记载,曹植性情随和,为人坦率,没有架子,坐的车子、穿的衣服都不讲究,每次遇到曹操提出问题,他反应很快,都能立即答对。曹操因此很喜欢他(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曹操喜欢曹冲,喜欢曹彰、曹植,曹昂死时他也极为悲痛,但是史书没有记载过曹操喜欢曹丕的事。甚至种种迹象表明,曹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对曹丕都不是很满意,原因至今是一个谜,如果要作一些推测的话,可能与曹丕交往的人有关。
  【二、“太子四友”】
  现在有个说法,说一个人想成就大事,智商固然重要,但情商更重要。衡量情商高低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他看社会交往能力怎么样,交的朋友多不多。如果从这个角度观察曹丕,他绝对是个情商很高的人。
  大哥曹昂死后,除了早逝的几个,曹丕后面还有近二十个兄弟。曹丕与他们关系处得如何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也不会太差,而与曹丕关系最密切的,是曹真、曹休以及夏侯氏兄弟。
  曹真是曹操子侄辈,还有一说他本姓秦,他的父亲秦劭为支持曹操的事业而死。当时曹真年龄还小,曹操把他收为养子,让他跟曹丕一块儿生活和学习,二人因此结下了深厚友情。曹真后来成为虎豹骑的将领,曹丕继位后,任命他为上军大将军,手握重兵。
  曹休是曹操的子侄辈,成大后也加入虎豹骑,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曹操生前他凭借战功已经升任中领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军职。曹丕即位后,他被授予征东大将军,相当于兵团司令,指挥张辽等二十几个军对孙吴作战。
  夏侯渊、夏侯的子侄辈中与曹丕关系不一般的也有好几个,主要是夏侯尚、夏侯威、夏侯等人。
  夏侯家与曹丕关系最好的是夏侯尚。曹丕称帝后,曾任命夏侯尚为征南大将军,负责整个荆州方面的军务,他的正妻也是曹家的姑娘,但具体是谁已不得而知。夏侯尚升为征南大将军后,宠爱另外一个妾,曹家姑娘受到冷落,已经身为皇帝的曹丕派人绞杀了这个爱妾,这件事做得太损,但也说明在曹丕眼里夏侯尚从来都不是外人。
  夏侯威是夏侯渊家的四子,他一身侠气,自己不是文人但喜欢读书人,他发现了泰山郡人羊祜,觉得羊祜博学多才,善于谈论,于是做主将他二哥夏侯霸的一个女儿嫁给羊祜为妻,后来羊祜成为一代名将。夏侯威跟曹丕的关系很好,但他跟曹植的关系也好,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后来只做到了州刺史,四十九岁的时候去世。
  夏侯是夏侯的儿子,也是曹丕的姐夫,史书记载曹丕与夏侯“亲善”。曹丕称帝后夏侯也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安西将军,主持关中及以西地区军务,身负重任。但他才能有限,《魏略》说他“性无武略,而好治生”,蜀国大将魏延干脆评价他“怯而无谋”。曹丕的儿子曹睿继位后,把这个姨父从长安调回来任了个闲职。
  从上面这些记载来看,曹丕的人缘不错。此外,曹丕不仅跟曹氏、夏侯氏兄弟们关系好,身边还有不少心腹,“太子四友”就是其代表。
  “太子四友”的说法出现于《晋书宣皇帝纪》即司马懿的传记里。说曹丕被立为太子前后,特别信赖倚重四个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