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秘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侯渊没有直接参与赤壁之战,他的任务是负责后勤保障。在两年前,即建安十二年(207年),济南国、乐安国发生了黄巾余部徐和、司马俱等人的叛乱,刘氏宗族里的济南王刘甚至被杀。身为典军校尉的夏侯渊负责镇压民变,斩杀了徐和,收复诸县,积累了丰富的平乱经验,所以这一次把他调了过来。
  夏侯渊除担任总指挥外,还直接负责对付雷绪这一股。梅成这一股,由于禁和臧霸对付,张辽率领张和牛盖所部对付陈兰。
  曹操后院起火,刚从合肥退兵的孙权也没闲着,他跟陈兰暗中建立联系,派韩当率部支援陈兰。臧霸接到命令,率所部开到皖县一带阻挡韩当,使吴兵不得通过。双方先后战于逢龙、夹石,曹军均获胜。臧霸接到情报,说孙权派了数万人乘船由进入舒县支援陈兰,于是移师舒县堵截,孙权的军队闻风撤退。
  臧霸不干,下令连夜追击,一夜狂追了一百多里,于天亮时分终于将敌人追上,双方展开一场激战,曹军大胜。
  陈兰没等来外援,在张辽、张等人的进攻下渐渐招架不住。正在这时,他却意外地等来了其它援兵。其实这也算不上援兵,而是梅成那一股。梅成开始向于禁投降,于禁没有察觉有异,就接受了。谁知不久,梅成重新与陈兰勾结,他们联兵一处逃入潜山。
  潜山山脉里有一个天柱山,山高道狭,陈兰凭险据守。张辽想发起进攻,手下将校劝道:“兵少道险,难以深入。”张辽说:“现在正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啊(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张辽下令强攻,一举斩杀了陈兰和梅成。
  此次皖西作战张辽立功最大,事后曹操论功行赏,张辽增食邑二百户,加上此前的一千户,达到一千二百户,并且获得了“持节”的殊荣。曹操在颁奖令中说:“登天山,履峻险,斩杀陈兰、梅成,这都是荡寇将军立下的功劳啊。”
  这两股民变被彻底镇压后,夏侯渊对付雷绪也进展顺利,雷绪被击破。此战接近尾声时,并州一带又发生了民变,首领商曜等人攻占了太原城。曹操下令改任夏侯渊为“西部剿匪总指挥”(征西护军),到并州平乱。从济南国到皖西再到并州,夏侯渊成了“剿匪专业户”。
  乐进也增加了五百户食邑,达到一千二百户,于禁增加了二百户,达到一千二百户。
  民变平息后,曹操下令乐进、张辽留在合肥,加上接到命令刚刚到达的李典所部,由他们三人共同守卫合肥,其它各部人马撤离。
  在这次民变中,有人举报说蒋济与叛军勾结,参与叛乱活动。有关部门报告到曹操那里,曹操压根不信,他当着于禁等人的面说:“蒋济怎么会干这种事(济宁有此事)?如果真有此事,说明我不会识人。这肯定是假的。”后来经过查实,确实是诬告。
  曹操看来对二十多岁的蒋济特别欣赏,后来干脆改任他为丞相府人事处副处长(丞相西曹属)、丞相府办公室主任(丞相主簿)。
  【三、求才令】
  曹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十二月到谯县,因为皖西战事未定,他一直留在了那里,到第二年的三月才回到邺县。
  这段时间,随同大军出征的曹丕逗留在谯县。二十三年前,曹丕就出生于这里,但他很小便离开了故乡,对谯县的印象已经比较模糊了。
  曹丕有一篇题为《感物赋》的文章,记录了这次重回谯县的经历。在这篇文章的序言中曹丕写道:“自从董卓之乱以来,天下各地城池损毁严重(丧乱以来,天下城郭丘墟),谯县城内只有原交通部从部长(从太仆)的宅子还完好。南征荆州,回来时到达乡里就住在这里。我在庭院中种了几棵甘蔗(乃种诸蔗于中庭),经过夏秋两季,甘蔗开始茂盛,之后衰败,从中我悟出了兴废的无常,慨然而叹,于是写了这篇赋。”
  经过连年战乱,故乡谯县也是满目疮痍,城池荒废了。曹丕住在从太仆的旧宅中,从是姓,太仆是官职相当于交通部长。从姓很少见,在《三国志何夔传》里记录了一个叫从钱的人,有人怀疑他就是曹丕所说的从部长。
  看来曹丕心情还不错,除了感叹人生无常之外,还有闲情逸致在庭院里种几株甘蔗。
  在“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所写的一首诗里,有曹丕等人宴饮的描述。这首诗写道:“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过彼丰沛郡,与君共翱翔。四节相推斥,季冬风且凉。众宾会广坐,明镫炎光。清歌制妙声,万舞在中堂。金甘醴,羽觞行无方。长夜忘归来,聊且为太康。四牡向路驰,欢悦诚未央。”
  诗中的“丰沛都”即谯县,诗中描写的季节是冬天,与此次驻军谯县时间吻合。虽然是寒冬季节,但一点都不影响大家轻歌曼舞,以至于长夜忘归。
  刘桢字公干,大曹丕一岁,此时二十四岁。曹丕、曹植都跟他关系很好,他不仅是“建安七子”之一,在七子中成就也属于比较高的,后世把他与曹丕并列称为“曹刘”。他的母亲出身于名门,从小对他教育严格,以至于刘桢小的时候就被称为神童。后来刘桢被曹操征辟,此时在丞相府担任副处长(丞相掾属)。
  大约在此前后,还发生了田畴屡次让封事件。
  在北征乌桓之战中田畴立下大功,由于他率部投奔曹操,并给曹军指路,曹军才取得北征乌桓的胜利。当时曹操就曾上表为田畴请封,拟封他为亭侯,食邑五百户。
  但是田畴拒绝受封,他认为当初只是为了避难,所以率众逃入山中隐居,立志不问仕禄(志义不立),如果因此而得利,将不是他的本意,所以反复推让。曹操也理解田畴的志向,不再勉强。
  后来,田畴把自己的家属以及宗族三百多人都迁到邺县居住,曹操赐给田畴车马谷帛,田畴都分给宗族、朋友。
  赤壁之战后,曹操又想起了田畴,有点后悔前面答应田畴让封的事(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曹操说:“这虽然成就了一个人的志向,但是于国法而言是不合适的(此为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于是旧事重提,再次要给田畴封爵。
  《先贤行状》记载了曹操为此发布的命令:“(今河北景县)县令田畴,至节高尚,家乡遭遇变乱,隐身于深山,研习处世之道,百姓从之,最终发展成一个都邑。袁绍强盛时,请他出来被他拒绝,他慷慨守志,以待明主。等到我奉诏征定河北,田畴欣然受命,陈述攻破胡虏的计策,率令所部山民开山引路,提供后勤保障,出其不意斩杀蹋顿于白狼山,直捣柳城,田畴立下了大功。大军回师,根据他的功绩,表封他为亭侯,食邑五百户,但田畴恳切推辞,前后多次。如今三年过去了,每次赏赐他都推辞,此事固然成就了一个人的高洁,但却与国家法度不符。应该按照前面所封,不要再推辞下去了(宜从表封,无久留吾过)。”
  命令下达,田畴继续上疏陈述心志,表示拒绝,甚至以死自誓。曹操不听,甚至想强迫田畴来接受封赏(欲引拜之),但是尝试了四次,都没有成功(至于数四,终不受)。
  如此一来事情就变了质,面对荣誉推辞是一种美德,但到了这种情形仍要拒绝,似乎就变成了一种固执。有关部门认为田畴的做法很有问题,属于以自己的小名节来对抗公理(狷介违道,苟立小节),建议免除田畴的一切职务,追究其刑事责任(宜免官加刑)。
  曹操对这件事很重视,如何处理迟迟不能决定,于是交给曹丕,让他与大臣们讨论。曹丕认为田畴的举动跟当初子文辞禄、申胥逃赏相同,应该予以鼓励而不是强夺他的志愿。曹丕的观点得到了尚书令荀、司隶校尉钟繇的支持。
  子文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曾担任令尹,为了减轻民众负担坚持不接受俸禄;申胥即申包胥,他也是楚国的大臣,曾经立下大功,楚王要奖赏他,他干脆逃跑了之。
  事已至此,也就拉倒了。可一向开通的曹操偏偏在这件事上也固执起来,他仍然要给田畴封侯(太祖犹欲侯之)。
  曹操心里其实已经有些不快了,这不仅是面子问题,而是担心田畴的举动将在社会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实在难以预料。
  田畴一向跟夏侯关系不错,曹操让夏侯去做田畴的工作(太祖语曰:“且往以情喻之,自从君所言,无告吾意也。”)。夏侯不仅去了,而且找个借口索性住在田畴家里,想跟他来个长谈,你不答应我就不走。田畴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