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秘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的命运也有了实质性改变。在短短的三五年时间里,他的职务一升再升,最后成为“建安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的人,也是唯一被封侯的。
  名士刘巴字子彻,零陵郡人,从小就有才名,其祖刘曜、父亲刘祥都担任过荆州地区的郡太守。刘表多次召刘巴出来做官,但他都予以拒绝,刘巴此时却主动跑来,跟曹操要官当。
  曹操也任命刘巴为丞相府处长(丞相掾),但后来阴差阳错,赤壁之战后他流落到益州,最终在蜀汉效力。刘巴是个奇才、大才,刘备评价他是“才智绝人”,诸葛亮认为“运筹策于帷幄之中,我远远比不上子彻啊”。
  被曹操征召的,还有隗禧、韩暨、刘等人。曹操听说已故名臣窦武的孙子窦辅也在荆州,就派人把他找出来,安排到丞相府工作。
  除了这些行政人才,曹操还征召了几位艺术人才,包括著名书法家邯郸淳、梁鹄,著名音乐家杜夔等。邯郸淳字子叔,是那个时代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进入曹氏阵营后,深得曹丕、曹植兄弟们的喜爱。杜夔字公良,擅长音乐担任过宫廷乐师(雅乐郎),后避乱到荆州,刘表让他跟另一个音乐家孟曜作雅乐,曹操任命他为军谋祭酒,后来命他创制雅乐。
  当代另一位著名书法家梁鹄此时也在荆州,曹操跟他不仅同是当初洛阳书法沙龙的成员,而且还有一段渊源。曹操太学毕业后想当洛阳令,当时梁鹄是尚书台专管干部选拔任用的选部尚书,手中握有大权,他没有照顾曹操,仅给了曹操一个洛阳北部尉。
  曹操听说梁鹄也在这里,派人到处找他,梁鹄有点害怕,还以为曹操要找他的麻烦,就自己把自己捆了上门来谢罪。曹操其实只是想念老朋友了,并不想治他的罪,于是把他留在身边从事秘书一类的工作,仍然发挥他的特长。
  据说,曹操经常在行军打仗间歇,把梁鹄的字挂在帐中欣赏,后来邺县建起了很多宫殿,殿名都是梁鹄题写的。
  除了上面这些人,此次来到荆州曹操最挂念的是一个故友,曹操一直在寻找他,这个人的名字叫王俊。
  王俊字子文,事迹收录在皇甫谧所著《逸士传》中,少时即知名,被著名党人范滂、许章所赏识,曹操未出仕之前即在太学学习期间就与王俊相识,成为好朋友。
  当前,袁绍在汝南郡给母亲办丧事,大会天下宾客,曹操也去凑了个热闹,与曹操同行的就是王俊。
  当时共有三万多人前来赴会,给足了袁氏兄弟面子,但曹操不以为然,他悄悄对王俊说:“天下将要大乱,制造这场祸乱的必然是这兄弟俩(为乱魁者必此二人也)。要拯救天下,为百姓请命,不先杀了这二人,大乱就要起了!”
  王俊回答:“如果是那样,能拯救天下的,舍你还会有谁(济天下者,舍卿复谁)?”二人相视而笑。
  由此可见,曹操跟王俊不仅是朋友,关系还很深。
  董卓之乱后,曹操逃出洛阳去陈留郡一带发展,从此与王俊失去了联系。后来曹操听人说王俊到荆州的武陵郡避难,献帝迁都许县后,他以天子的名义征召王俊来朝廷担任议郎,但是没有结果,一种可能是王俊自己不想再出来,另一种可能是王俊没有接到朝廷的诏令。
  《逸士传》还记载,官渡之战前夕,刘表悄悄结交袁绍。王俊曾经劝刘表,认为曹操才是真正的英雄,一定能兴霸王之道,但刘表没有听。后来,王俊病逝于武陵郡,死时六十四岁。根据这个情况判断,王俊即使死于赤壁之战的当年,他也比曹操大十多岁,看来他与曹操是忘年之交。
  曹操对这个老朋友一直念念不忘,到了荆州就打听王俊的下落,最后得知他已去世于武陵,十分难过(公闻而哀伤)。曹操派人把王俊移葬于江陵,亲自迎丧,并且上表授予王俊先贤的称号。
  第二章 燃烧的江河
  〔面对曹军的强大攻势,刘备慌了,孙权急了,但他们都不甘心屈服于曹操,两支弱旅为了自保联合起来,居然把曹操打败了,这就是赤壁的那一场火。曹操不仅败了,而且一败再败,不得不退出刚刚占领的大部分荆州。〕
  【一、扩大战果】
  长江岸边的军事重镇江陵,即后来曾叫沙市、如今改名为荆州的地方,此时成了曹操的前敌指挥部。曹操处理完手头上的事,转眼也就入冬了,这是建安十三年(208年)的冬天。
  刘表近二十年经营下的十万精兵,以及相当数量的水军,如今都归降了曹操,主要由荆州旧将文聘、蔡瑁、张允等人统率。占领了襄阳、江陵之后,整个荆州的形势也大体可定了。
  荆州包括长江以北的南阳郡、南郡、江夏郡以及长江以南的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武陵郡,江南四郡虽然范围广大,但在当时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政治版图上相对次要,掌握这四郡的多是地方实力派,他们不关心由谁来领导,关心的只是自身利益会不会被损害,当曹军南下荆州占领江陵后,他们的政治倾向也就很明显了。
  唯一还能产生威胁的,是驻守在江夏郡的刘琦。刘表的这个长子素来与刘备关系密切。刘备在长坂坡被打败后,改道奔赴江夏郡,与刘琦会合,这里也就成了曹操下一步要打击的目标。以双方实力对比来说,此役可一战而胜,所以胜负并不是曹操考虑的重点。
  初冬的长江一带,气候更加复杂多变。十年前,为了募兵曹操曾有过一次短暂的丹阳郡之行,对于长期生活在北方的曹操来说,南方的气候还需要稍稍适应一下才行。
  曹军将士大部分人也都是第一次到这么远的南方来,他们不怕天寒地冻,也不怕干旱少雨,但对于这个阴冷潮湿的冬天却感到有点难受。历史学家事后用四个字来概括曹军将士的这种难受劲:水土不服。
  然而在江陵的曹操还没有意识到这会是一个严重问题,他思考的是下一步行动,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继续一鼓作气,解决掉江夏郡的刘备和刘琦;另一个是暂作休整,待明年春天再开战事。
  这两种方案各有利弊,连续作战容易陷于轻敌冒进的大忌,曹军的主力此行虽然还没有经历大的战事,但一路南下已行进一千多里,难免有些疲惫。而且,最近一下子接收了很多地盘和荆州的军队,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但放着敌人不打会给其造成喘息之机,刘备和刘琦联手自不用说,他们背后的孙权也不会坐视不理,这几股力量很容易联合起来,留给敌人的时间越充分,将来就越难打。
  曹操在江陵召开军事会议,结合《三国志》各人传记所载,参加此次重要会议的是已抵达江陵的主要谋士,包括贾诩、董昭、陈群、和洽、华歆、王朗等人,以及刚刚加入曹氏集团的王粲、裴潜、刘、桓阶等,武将方面有曹仁、徐晃、任峻、满宠、曹纯等,还有担任水军正副指挥(都督)的蔡瑁和张允。
  会上,武将们都主张抓紧时间打,而参谋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现在就打,另一派以贾诩为代表,主张先不着急。
  贾诩认为:“明公过去打败袁氏,如今又收服汉南,威名远著,势力强盛,如果借助楚地之富饶,壮大武力,安抚百姓,使大家安居乐业,那么不用兴师动众江东自会臣服(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这是《三国志贾诩传》的记载,如果这确是贾诩的原话,那就有点不太好理解,因为这番话等于什么都没说。此时天下形势仍未定,荆州虽然得手,但环绕于四周的都是敌人,申张和平主义还远远没到时候。
  所以裴松之看到这里的时候,比较少见地发了一通三百多字的议论,认为“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
  但是,以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还真让贾诩说对了。
  所以,贾诩应该话里有话,他想阻止曹操此时东进,但有些理由他没有明说,反而说了一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话,可这是没有说服力的。
  贾诩不想说的理由也许是:此战并没有绝对的胜算。
  但是,一路势如破竹,加上绝对的实力和高昂的斗志,说曹军有可能打不过已如惊弓之鸟般的刘备和刘琦,总会有人不服气的,所以贾诩只说了一半就不再往下说了。
  此次会议也讨论了刘备是否会与孙权联手的问题,对此大多数人得出了奇怪的结论。据《三国志程昱传》记载,大部分人认为孙权不仅不会与刘备联合,而且会杀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