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秘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州军名满天下,仅就战略作用而言他们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既此行居功甚伟。
  张既是如何说服马腾和韩遂的,史料记载不详。但是在司马彪所著《战略》一书中,有傅干劝说马腾的记载,说马腾等人最终站在曹操一边,扶风郡太守傅干立下大功。据《战略》说,袁绍的使者也曾到达马腾那里,马腾等人已经暗地里答应袁绍(阴许之)。傅干知道后赶紧来劝马腾,傅干说:
  “古人云‘顺道者昌,逆德者亡’。曹公奉天子诛暴乱,法明国治,上下用命,有义必赏,无义必罚,这就是顺道呀。袁氏背王命,驱使匈奴人进犯中原,他本人宽而多忌,仁而无断,兵虽强,其实已失天下人心,这就是逆德呀。如今将军您表面上站在有道者一边,但却不尽力,暗地里坐观成败,阴怀两端,恐怕等成败确定之后,曹公必然会奉辞责罪,将军您也得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马腾一听果然害怕了(腾惧)。傅干进一步说:“智者善于转祸为福。今曹公与袁氏相持,而高干、郭援陈兵河东,将军引兵讨伐郭援,当有胜算,将军此举如同断袁氏之臂,可以解曹公之急,事后曹公必重谢将军!”马腾认为这个建议很好,表示接受,派遣儿子马超率精兵一万多人,支援钟繇,韩遂也派兵参战,统一由马超指挥。
  傅干字彦材,又字别成,出身于著名的凉州北地郡傅氏家族,其父傅燮是桓灵之际的名臣,受宦官排挤出任凉州刺史部汉阳郡太守,战死于叛军之中,被朝廷追封为壮节侯,当时傅干年仅十三岁。傅干日后成为曹操的重要参谋,他的儿子傅玄更是了不起,是曹魏时期的名臣和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钟繇得到凉州劲旅的支援后,实力大增,他让人不要声张,诱使郭援率军轻进。郭援不知道对手的力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仍然不把钟繇放在眼里,快速向平阳推进。
  平阳的外围是汾水,郭援抵达后下令渡河,刚渡到一半,钟繇、马超的联军立即发起攻击,袁军大败,马超手下的部将庞德亲自斩杀了郭援。钟繇趁胜追击,大破南匈奴人。
  这是一场关键性的战斗,战前西线的总体形势是袁强曹弱。战后,双方处于均势,钟繇虽然还没有能力进攻袁绍的并州,但打掉郭援之后,袁军也没有能力进一步攻击长安和洛阳,保证了曹军左翼的安全。
  此战也是二十四岁的马超第一次独立带兵作战。
  马超字孟起,是马腾之子,也是韩遂的干儿子,马腾死后其部由马超率领。
  平阳之战稳定了关中形势,使凉州刺史韦端也决定站在曹操一边。为了慎重,韦端派手下的从事杨阜前往许县,名义上向献帝朝奉,实际是观察虚实。
  杨阜字义山,凉州刺史部天水郡冀县人,《魏略》说他很有才干。杨阜到了许县,被天子拜为安定郡政府秘书长(长史)。杨阜回来后对韦端说:“袁绍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现在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人虽少但兵却精,手下人各尽其力,必能成大事。”韦端听后坚定了站在曹操一边的想法。
  后来,朝廷征韦端为交通部部长(太仆),凉州刺史一职由韦端的儿子韦康接任,杨阜任韦康的别驾。曹操当丞相后,征杨阜为丞相府参谋,后来又回到凉州任职,是曹魏在凉州地区的重臣。
  东边有臧霸,西边有钟繇,曹操保证了两翼不失,可以在中路放手一搏了。
  【三、斩颜良,诛文丑】
  袁绍的大本营邺县和曹操的大本营许县直线距离约五百里,中间隔着黄河、汴水等河流,沿线有黎阳、白马、延津、官渡等战略要地,这里是袁曹决战的中线,也是决定最终成败的战场。
  为了迎击袁绍的进攻,曹操布下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黎阳(今河南浚县),这里在黄河北岸;第二道防线是黄河南岸的白马(今河南滑县)、延津(今河南延津);第三道防线是官渡。
  决战之前,曹操派一小部分人马进驻黎阳,不求与袁军交战,只起到监视敌军、配合南岸行动的目的。他还命令于禁率两千人驻守延津,命令东郡太守刘延驻守白马,将其余主力布防在官渡一带。
  面对十多万袁军的进攻,曹操摆出了多梯次的纵深防御体系,而不是将主力分布于黄河一线死守,之所以这样安排,实在是因为自己的力量不足,难以在正面数百里的黄河沿线分兵把守。
  第二道防线的作用是迟滞袁军的进攻,消耗袁军的有生力量,挫其锐气,然后在第三道防线与袁军展开决战。
  但这样的军事部署也冒了很大风险,因为官渡是许县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前两条防线被敌军攻破之后,已经退无可退,必须在这里取胜,否则就彻底失败。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亲率大军由邺县南下,兵指黎阳,随行的还有刘备。曹军未作抵抗,迅速撤到黄河以南。
  黎阳自古即是黄河北岸的重要战略要地,是进行渡河作战的基地,历来都有许多大战在这里发生。曹军无意在黎阳与袁绍作战,因为在这里自己的部队难以接续,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有被敌军全歼的危险。
  袁绍占领黎阳后,派部将颜良为先遣部队,渡河攻击南岸的军事要地白马。这项决定却遭到了沮授的反对。
  沮授劝袁绍说:“颜良这个人生性褊狭,虽然骁勇,但不能独立担当大任。”袁绍不听。
  颜良的情况不详,但却很有威名,当时在军中的地位和名望远远超过关羽、张飞等人。袁绍曾经对沮授很倚重,几乎言听计从,但这次却不接受沮授的建议。结果,事实证明沮授是正确的。
  对于袁绍的这次南征,内部有一定分歧,以田丰、沮授为代表的本土派表示反对,矛盾一度公开化。临行前,袁绍将持强烈反对意见的田丰下狱。
  沮授在袁绍手下以奋威将军的名义任监军,权力很大。在郭图等人的建议下,袁绍将沮授监军之权一分为三,分别由沮授、郭图和老将淳于琼担任。
  据《献帝传》说,袁绍出发前,沮授把本族的人招到一块,把家财分了分,对他们说:“势如果在,则威无不加,势如果不在,则不能保一身,悲哀呀!”他有一个族弟说:“曹操怎么能是袁公的对手,您何必担忧?”沮授说:“以曹操的明略,加以挟天子以为后盾,我们又刚刚打败公孙瓒,士兵疲弊,主将骄纵,成败已经很明显了。”
  大军还未行动,沮授已经到处散播“亡国论”,袁绍一定有所察觉,沮授在冀州的影响力让袁绍不至于立即发难,但对沮授的信任大为降低。所以,当沮授对重要的人事安排再指手画脚时,袁绍出于对沮授的反感,想都没想就驳回了。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颜良率部渡过黄河,直指白马。
  曹操决定亲自北上,解救白马之围。这时候,荀攸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袁绍兵多势盛,不宜强攻,只能智取。荀攸建议先置白马于不顾,主力开赴延津,这里是黄河上最重要的渡口之一,给袁军一种曹军要从这里渡河包抄黎阳的架势,诱使袁军主力向延津对岸一带转移,袁军被调动后,再迅速转进白马。
  这个建议的冒险性有两个方面,一是袁绍看破曹军的企图,不分兵西进;二是袁军虽然分兵,但他们兵力足够多,既能迎击延津之敌,又能加强白马的攻势。这两种情况的结果都一样:白马丢失,曹军大败。
  曹操认真考虑了荀攸的建议,他认为在敌强我弱的现实情况下,荀攸的建议值得尝试,于是放弃亲自驰援白马的方案,转而进军延津。袁绍果然中招,将进攻白马的一部分主力调往延津。
  曹操看计策成功,便以张辽为主将组成一支轻骑兵,以闪电之势急驰白马。张辽领命,并请求让关羽同行,曹操同意了。
  关羽投降曹操后,与张辽、徐晃二人志趣相投,关系很好。他们三个人都是从敌方阵营归降的,也许因为有共同的经历,更容易谈得来。曹操很欣赏关羽(壮羽为人),但是发现关羽好像没有久留的打算,就让张辽去摸摸关羽的底。
  张辽说明意图,关羽叹道:“我知道曹公厚待我,然而我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能背叛他。我不会永远留在这里,但我会报答曹公以后再走。”张辽把关羽的话如实转告曹操,曹操没有生气,反而觉得关羽很有义气。
  据《傅子》一书说,关羽对张辽讲了那一番话后,张辽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