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风余。由他去跟长老们继续商讨,我则逃之夭夭了。
    木驼给了我离开地理由——有一个新的部族来访。
    我一出大帐,就看见了由那张笑得野花一样的丑脸。
    怎么,他也来凑热闹?
    等我看见所谓的“来访部族”,立码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300多口人,男女老小都齐了,带的牲畜所剩无几,看着一个个身材都瘦得不错。而且估计累得有点变形了,我要再晚一点,倒下去的肯定不会少。
    这不是“来访”。而是“来投”。
    一边安排木驼找人给这些人做点粟米饭,将牲畜赶入畜栏,一边问由是怎么回事。
    “这是由的兄弟部族,叫姜,也是受了灾。没法子才跑过来的。姜巨,快过来,这就是太昊族长。”由一边解释一边叫一位大骨架地汉子过来。
    姜巨一下子就跪在由的面前,被由扯着耳朵转过60度对着我:“你瞎了啊!这边才是太昊族长。”
    我笑了笑,这两个家伙不知道在跟我开什么玩笑。看得出他们比较熟,应该由还是姜巨的兄长或者族长,不然姜巨不会自然而然地朝由跪下去。
    “谢谢太昊族长收留!”
    “谢谢太昊族长收留!”
    兄弟俩一个教。一个学,在我面前演教礼仪。
    我连忙把姜巨扶起来。好家伙,比由地骨架还大,只是饿得肉都松了,吃上几顿饱饭,又是一个跟由一样的汉子。
    看来是上次跟盈伯来过一次太昊,知道太昊实力还在少昊之上,所以再有兄弟部族来投,直接就带到太昊了。
    我拍拍由的肩膀:“没问题,你的兄弟就是我的兄弟,在太昊,我一定让他和他地族人过上好日子。”
    长老们最后还是听从了我的意见,接下来的日子,就是选择建城的地点。我叫骑兵们把20多个部族的长老们,一趟一趟地拉到附近30公里范围内稍高一点地所有山地上,一个山包一个山包地选。
    要能看到神山。
    要靠近山地的河流。
    要有采石的地方。
    要离森林比较近。
    所有地条件都得满足,还真是比较比较的一件事,但在8月底地时候,长老们的意见基本上一致起来,等我去一看——靠!还就是上次我提炼盐的那个小山包。
    但现在还不是建城的时候,大量的劳动力在秋收之前还得去放牧、捕鱼、狩猎。这让木驼感觉有点不爽——他巴不得赶快开始建城工作。
    在贸易城呆惯以后,现在跟我一起住帐篷,始终有点不情愿,贸易城那边交给马齐临时负责,也让他有点放心不下。
    他开始把贸易城当成“木驼的贸易城”了。
    资产阶级的“草”已经在木驼的脑袋里萌发。
    在贸易城里,木驼除了享有比较高的处置权以外,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也让他习以为常。
    每天不用去放牧,陶器换来的牲畜就吃也吃不完,住在冬暖夏凉的土坯房里,不用忍受帐蓬内的风雨难阻。每天都能享受到香喷喷的粟米饭,以及厨房提供的各种大餐。哪像现在这样,一旦粟米运输马队出了一点问题,他还得带着骑兵出去狩猎。
    看着地里不断成长的粟杆和已经冒出头的粟穗,我安慰木驼:“要快了,等这批粟一成熟,我们就立码开始建设太昊城!”
    这段时间,土鲁的徒弟们正急于赶建粮仓。
    已经有了几年的秋收经验,这批人完全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完成多少粮仓的建设。正在抽穗的栗正无声地催促他们。
    土土的徒弟们则在洪水过后的一个多月里,建起了几座简单的平窑,已经开始产出一批比较粗糙的陶器,基本上能满足目前族内所需。为了技术保密,陶器作坊外建起了一道篱笆墙,遮不住太多东西,聊备一格而已。
    实际上这项技术很快我就会在族内传播,但遮一下跟不遮是不一样的,我相信即使过了一万年,人的好奇心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完全暴露的东西是没有人感兴趣的,半遮半掩的东西才最引人联想。
    美女是如此,技术也不例外。
    所以建房的工地上,除了我们的技术人员和指定的劳动力以外,很少有人去光顾,而陶器坊外则不时有族人甚至长老从泥缝里往里面“偷窥”。
    秋收以前,还有一件事情也必须得做。上次在病人的需求下,我尝试提纯了一点盐,但按那种方式“生产”大量的海盐是肯定行不通的。我还得想个办法,让木恩负责的海盐生产也能达到少量提炼的质量。
    从后世的发展来看,盐的质量提高,对后世人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至少我相信在更好的盐提炼出来以后,厨房里的菜会更加可口。
    那么在海边上,怎样才能复制提炼的过程呢?
    正文 第九十五章 … 海盐工业
     更新时间:2009…2…16 13:57:18 本章字数:2280
    记得在后世,飞机经过沿海地区的时候,看到地面上有一片片的方田,曾问邻座的人:“海水也能用来种稻?”招来一阵嘲笑,后来才知道,那是盐田,是用来晒海盐的。海水要在这样的盐田里经过长时间的静置,沉降掉杂质,水分蒸发,盐的浓度增加,再析出盐。
    这和我上次用麻布过滤以后再煮,有相通之处。
    海边制盐,大元族人是用海边岩石上的天然浅石坑晒盐,方法是简单了,但没有过滤,也受天气和石坑大小限制,产量有限,质量也差。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得有较大规模的“坑”,也就是后世的盐田。二是像上次一样,用锅煮。
    盐田我没调查过是怎么样做的,但在距离海边不远的地方挖一方田还是比较好办的事情,至于效果怎么样,就有待实践检验了。
    煮也是必行的办法之一,在盐田工艺没有完善之前,煮是最省事的办法。这就要求土土他们得多做几口大一点的锅。
    这样一些工作靠木驼的骑兵们传达是不够的。我得亲自跑一趟大元城了。
    路过贸易城的时候,忍不住回家住了几天,梓桦闹着要带元方到太昊去,我劝梅梅先不着急,要等到太昊城有点规模以后再过去。
    看得出来,梅梅有点不高兴了。
    没法子,那边的条件还是差了一些。
    在大元神庙住了一晚,天明祭过祖神以后,60名骑兵们带着我和木恩,还有土土和他的几口比较大的陶锅到了海边。
    这地方我已经有好几年没有来过了。还是那个山洞,让我想起了木青,回去之前,一定要到木青坟前祭奠一次——我在心里提醒自己。
    “海滨别墅”已经是大元海盐工业的生产基地,不再像当年隔半个月才来制一次海盐,而是有了“常住人口”了。
    洞中的族人看到规模如此之大的骑兵队伍。都吓了一跳,从洞中跑出来看热闹,待看到族长也在,忙跪了下去。
    我让族人们立即将几口锅架起来。用洞中的木桶挑来海水倒入锅中。
    这时多数族人都猜到我要煮海盐了。
    但这一次用的工艺要复杂一点,不仅是煮干而已。
    第一锅海水煮到只剩一小半时我就叫人“釜底抽薪”了,第二锅则直接煮干。第三锅是煮到一半又加入海水继续煮,反复多次。
    结果,第一锅冷却后逐渐析出了白色的盐晶粒,但量很少,和上一次我用地方法一样;第二锅很快得到了较多的海盐,但和晒出来的盐一样,杂质较多。不过这也足以让族人一阵欢呼,毕竟比他们晒盐快得多了。
    第三锅里面,盐的数量更多,而且比较纯地盐和杂质是相对分开的。盐在面上,杂质沉了底,煮干以后可以比较容易地将盐和杂质分开。
    比较了一下,最后一种比较可行,这一点其他的族人也看出来了。
    不用我交待,七八口锅都架了起来,所有地族人都忙开了。挑水的挑水,伐木的伐木。
    第二天,一半的骑兵被我带到稍高一点的坡地上,找了一块土质较松软的地方,开始平整出一方“盐田”。
    但这个实验却很快宣告失败。
    海水很快就渗干了,田里只剩下一层薄薄的水渍。
    我不甘心,叫来骑兵,骑马踩了一通,将田底踩实,再人工修平了一下。倒入海水后。我就蹲在盐田边,一直到看见水基本不渗了才放心。接下来是照葫芦画瓢,在稍低一点的位置也做了一块盐田。
    天色渐晚的时候,已经做出了“梯田”式的四块盐田。除了第一块田里放满了海水,大约有10厘米深,其他几块田都只放了不到一半的容量。
    初秋地太阳还比较火暴,两天过后,最高处的那块盐田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