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并排跑三辆马辆的标准,在眼下的大明,平均每公里水泥道路的建设成本大概需要二百多两银子,五寨堡内,总共要修整的道路,约有几十公里,加上各种人工等,共约需要几万两银子。朝廷虽然很赞赏黄来福的修桥补路行为,但要他们拿出银子,他们却是没有地。只能黄来福自己想办法了。
公元1591年11月10日。
五寨堡外一个作坊开业,开始制作肥皂。这个作坊,还是老规矩,由黄来福占大股,一些商人们合股。**眼下的大明,一般使用皂角或者猪苓来清洁。皂角的制作是用皂角树。猪苓则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采用牛、猪、羊的胰脏、油脂捣碎加入皂角、石碱、糖等磨细,再用面粉加水熬制。如再加些香料,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当然,普通的大明人都是用皂角来洗头洗澡。
猪苓之所以只有那些富裕地人才用,是因为在大明,油脂较少地缘故。不过五寨堡每天都要杀大批的畜类,这动物地脂肪,自然是不会缺乏,可以大批量生产肥皂。
12日,五寨堡,五寨堡军器坊。
“轰!”的一声巨响,白烟冒起,刺鼻的火药味后,摆在八十步开外的那块厚木靶子被打得粉碎。
“好!”
黄来福一声叫,他旁边的众军官们也是轰然叫好。
此时,在军器坊外靶场上试射的,正是军匠们打制的一种大型火铳,学名叫抬枪,外号“九头鸟”,威力非常强劲,使用的,都是大拇指粗的铅弹,打在人马身上,不死,也是要立时出现一个巨大的血盘大洞。
这种抬枪,全体用精铁打造,长达3米,重达24斤,比五寨堡鸟铳手们使用的斤鸟铳,重了近五倍。由于过于沉重,射击时,需要带有一个三角支架和旋转装置。
这种抬枪威力大,连此时的战车都无法抵挡,在眼下的大明军队中,曾有装备一部分,不过由于太重了,军士们携带不方便,没有鸟铳及三眼铳等使用灵活,所以军士们并不喜欢使用,一直发展非常慢。
也是,眼下大明的九边军镇中,对付的都是披着皮甲或是皮袍的蒙古军队,对这些人,斤重的鸟铳威力己是绰绰有余,不必再使用什么不方便的抬枪了。或许,只有以后对上满洲人的重骑兵和重步兵时,这种抬枪,才有用武之地。
不过黄来福知道在未来中,重型滑膛枪才是发展的规律,因此,他还是让军匠们打制一批此类的抬枪火铳。
此外,黄来福还有意让军匠们打制一些西式的板甲,在眼下的大明中,这方面的技术不是问题,不过查阅笔记本内相关的资料后,黄来福却是有些犹豫不决。
资料所知,这些板甲,是可以轻松应对西方的钢弩弓箭,但对上东方的强弩和复合弓时,那些锯齿箭和三棱箭,一射过来,板甲就被射穿了。
而且板甲穿戴不便,作战也不方便,还不能应对重棒重锤的重击。也不能防护腹股沟和大腿,还有关节和脖子等地,而这些地方,都是战斗中最容易受到攻击和致命的部位。说起来,倒是中国的鳞甲优点多,缓冲强,坚硬也够,就是打制会复杂点。
本着比较就有进步的观念,黄来福还是让五寨堡军匠们,尝试打制一些板甲出来看看。
公元1591年12月20日。
己经冬至了,就算进入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清涟河的河水,也被厚厚的冰冻得结实。但五寨堡上下,还是热火朝天,进入建设的高潮,各个作坊,各条水泥路的铺设上,都是人流滚滚,一片兴旺的景色。
不过,事务总是整体存在的,五寨堡这个异数的发展,不会不引起外界的一些变化。越发富裕的五寨堡,不会不引起外界一些人的垂涎欲滴。这些垂涎的人中,有内部的,当然,也有外部的
关河流经偏头西泻黄河,入河处有一个隘口。由于隘口对面就是河套的蒙古部落,在往年冬季,那些蒙古骑兵便会乘冰越河,进入山西镇虏掠。
所以为冬防的需要,在偏关内的岢岚兵备官及驻守偏关参将,在河口的隘处,建有一个水关,名为关河口,内设一百总领兵布防。在往年时,每年到了冬天,军士都要凿冰,防止蒙古偷渡。
不过隆庆和议后,山西镇己是多年未经兵火,加上凿冰太苦,这些年来,驻守偏关的将兵们,对冬季关河凿冰,早己是松懈多时。
20日这天上午,在关河口内,天气非常寒冷,军士们都缩在关内的房中,喝酒赌博,呼喝不停。只有三个不情愿的执勤军士,背着风,缩着头,没人愿意往河口那边看一眼。
忽然,一个军士似乎听到一阵奇怪的声音,似无数马匹踏在冰上的声音,他骂了句,往那边看了一眼后,他的全身呆住了,猛然,他凄厉的叫声撕破了长空:“鞑子”百个火墩边墩,营堡敌台,依次燃起,火光冲天,绵延起伏在山西镇千里防线上。
闷雷似的马蹄声响中,潮水般的蒙古骑兵席卷而来,他们目标明确,经偏关,永兴堡,楼沟堡等大小数十个军堡,决不停留。
万马齐奔,直指五寨堡!
公元1591年12月20日,蒙古吉囊部骑兵一万多人入寇山西镇。隆庆和议后,大明和蒙古兵锋又起。在原来的历史上,并没有这次入寇,黄来福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蝴蝶翅膀扇动。
正文 第103章 一片恐慌
16K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5…2 18:28:16 本章字数:3504
在山西镇的防区上,纵横交错,星罗密布着众多的城堡及火路墩。一般而言,规模较大的军堡,每隔30到40里就建有一堡,在一些地势较为平衍的地方,如岢岚道,更是每隔20里就有一大军堡。
至于那些烽火报警的火路墩,在山西镇,最少每隔二里就有一墩,普遍而言,都是每隔一里就有一个火路墩或是敌台,归于附近的军堡管理,五寨堡防区内,也管有火路墩一十二座。
火路墩和敌台内,都设有专门的墩军,值军望。在遇警燃放烽火时,也有系统的传递敌情规定:九百以下是零贼,单用炮声分传四路,不点烽火。千贼以上是大举,百余里外即传烽。如万人以上,则是烽火不断,沿边传至镇城。
这次蒙古人入侵,人数在万人以上,那一路的烽火狼烟,早随着山西镇数百个火路墩,一路传到了山西镇宁武关镇城内。
当蒙古人还在偏关城下整队的时候,他们万人入寇的消息,传己传遍了整个山西镇。同时,各个军堡也是塘马四出,将自己收到的具体消息报于各道,各道参将兵备,又紧急报于镇城总兵。*最后是山西镇总兵紧急发塘报给朝廷,让他们派兵马支援。
山西镇城,宁武关内。
当蒙古人入寇的消息通过狼烟传到宁武关时,往日还算繁华热闹的镇城,立时是一片惊恐,周边卫所村镇的居民商贾们,或是争先恐后地逃入镇城内,或是更远地逃入代州,忻州等地。
镇城内也是一日三惊,数度关门。嘉靖十九年时,蒙古人曾经过镇城,抢至忻州,崞县等地。地方大遭荼毒,老一辈传下来的话语,众人仍是记忆犹新。
山西镇己是多年未遭战火了,眼下又是虏马来侵,众人都是一片恐慌。
“虏贼己至何处?所指何处?”
镇城官署内,刘明安总兵脸色有些苍白,口水有些发干,只是不住地问着手下几个亲将守备。这次蒙古入寇规模巨大,由不得他不紧张。
按例。各边镇遇有外敌入寇时,戍兵拒,游兵出关夹攻,总兵统领正兵,与副总兵分领之奇兵,参将分领之援兵配合作战,直到将外敌赶出为止。**
不过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作为山西镇总兵,对于山西镇上下的军兵,刘明安是再了解不过了,山西镇相对各边镇来说,稍在腹里,各军堡的军士们,又多是卫所民兵,平时难得训练,也难得见到蒙古人,突然遇到规模巨大的蒙古军队入寇。不惊恐瓦解己经很不错了,更不要说领军兵出堡夹击。
而刘明安镇城内虽有四营兵近万人,两营标兵。两营散兵,但刘明安却没有一丝的安全感。那两营散兵多是老弱不用说,就是两营标兵,也就是自己的亲兵,这么多年懈怠下来,早就不能战了。
眼下刘明安关心的是,那些蒙古军队会不会打到宁武关下来。
他盘算着,依警此次蒙古军队有一万多人。而山西镇依途中,偏关城内,偏头关右参将领兵有数千人。老营堡内,有协守副总兵一人,也领有数千兵马。还有重要地利民堡参将,所辖的盘道梁、神池、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