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玩赏天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当了皇帝——萧衍、萧纲、萧绎都当了皇帝,而萧绎正是四人中最具才学的一位。

萧绎此人不但博学,而且书画方面的造诣非常深厚,现在流传下来的《职贡图》就是此人的代表作之一,画中所画人物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虽然是一幅残缺的画作,但其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依然非常高,虽然没有如同宋徽宗赵佶一样创造‘瘦金体’,但是要论及书画水平,赵佶是拍马难追们可以说是中国几百位皇帝之中绝对是无人出其右,并且更让人佩服的是此人的音乐水准同样是造诣高绝,围棋水平如果用当代的判断水准而言,至少是九段;他还是周易的研究大家,最让人吃惊的是他还写过兵书,还是一位‘相马’的高手,几乎可以说此人在文艺方面已经达到登峰造极,后世自封‘十全老人’的乾隆老儿在这些方面简直是给萧绎提鞋都不够。

然而,此人却做了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君,可悲可叹,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最厉害的是文人,最傻*的也是文人的道理吧。

萧绎此人不但是亡国君,还做了令人发指的亡国事儿,也算是死得其所,此人几乎收罗了当时所有的藏书达到14万卷,然而就在城破的时候,却将这些书籍全部焚烧殆尽,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孤本,若非中国地大物博,民族魂都被烧掉了,更令人发指的是他残害自己的亲人几乎是不遗余力,不择手段,金庸笔下的岳不群和他比起来完全就是幼儿园的水准,他父亲萧衍及哥哥萧纲等人的死亡都与他有关系,萧家王朝的灭亡更是他一手造成。

现在正在拍卖的这幅画——《鹿图》,正是萧绎的大作,虽然没有款识,但是李墨白看过之后,已经非常确定这是萧绎的作品,毕竟老李家留下的《金石宝鉴》可不是样子货。

虽然李墨白不齿其人其行,但是此人的学问与才华,李墨白还是相当地佩服,然而就是这样一幅名画,却落了一个后世无人识的下场,说到这里还要感谢宋徽宗赵佶,正是赵佶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在书画作品上钤印自己的印章与收藏章,得以让后人更容易地判断书画作品的真伪与作者,而治印也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这幅《鹿图》自然没有款识,更无钤印,虽然是绢本设色画,都知道时代很久远,但是知道此画作者是何人的却是非常之少,李墨白恰巧是既知道作者,又能买得起的人,这才是学问与收藏结合的最高境界。

李墨白想了一会儿,卡看到价格已经基本上稳定在100万美金的样子,想了想,就让老美沾点便宜吧,直接出价130万,将此画收入囊中,引得众人一阵惊叹,原本所有人都以为李墨白的目标是那尊大鼎,却没有想到李墨白对这幅佚名画也有兴趣。

不过熟悉李墨白的人都知道李墨白素来对书画的兴趣最高,拿下这幅画倒也算是正常。

成功拿下了这幅画,李墨白又靠在座位上闭目养神起来,仿若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丝毫不觉着花出去100多万美刀算是一件大事儿。

这时候拍出的都是青铜器,都是春秋战国之前的物件,但是李墨白却是没有多大兴趣,青铜器这玩意儿更多的价值在于历史研究,艺术价值并不高,只有具有铭文的玩意儿才能算得上是重器,当然有铭文的青铜器不仅具有非凡的历史研究价值,其艺术价值同样不可估量。

拍卖方和众买家都注意到了李墨白,但看李墨白却是迟迟没有出手,也就逐渐淡忘了李墨白,毕竟李墨白只是出了一次价,很多以为李墨白将要再度上演通吃青铜器的好戏时,李墨白却是无动于衷,不由让人颇为惊讶,来自中国的买家也是颇为高兴,李墨白不出手了,自己的机会也就来了,至少要少花不少冤枉钱呐。

虽说这是一场普通的拍卖会,但却吸引了众多的买家和媒体,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压轴的超级大鼎,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鼎是后(还是读si)母戌鼎,也就是最开始被命名为司母戌大方鼎的那尊大鼎。

司母戌大方鼎的重量达到832千克,高达133公分,口长110公分、宽70公分,令人一见就能感受到一种庄严的威慑力,不过遗憾的是一只鼎耳被当地的村民给锯掉了,抗战期间曾有文物商人出价20万银元收购此鼎,足见其价值。

由于此鼎的块头实在过大,文物商要求村民们将此鼎据成4到10块,虽然村民们被诱惑了,但是更担心锯开了之后,文物商拒绝付款,不过幸好村民们的谨小慎微,此鼎除了丢了一耳之外,总算是保留完整。

而现在要拍出的这尊大鼎的虽然只有520公斤,但一样引人注目,不过此鼎的来历不明,而且不是生坑,圈里也有很多人认为是臆造的,而且据说华裔卖家也曾想过捐献国内博物馆,但却被鉴定为臆造的赝品而作罢,于是卖家一怒之下送上了拍卖会。

也不能怪国内的专家,实在是这尊鼎的表现有点太好,几乎可以说是完美无缺,专家的眼睛又不能和碳14检测相比,再说现在的赝品商人早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碳14等科学仪器也难以检测出来。

李墨白看过此鼎之后,也是惊讶无比,保存的太好了,黑漆古的鼎身让人一眼看上去就如漆黑的夜空一般迷人,这尊大鼎呈半球形,三足鼓腹,腹部的图案精美绝伦,逼真形象。

尤其是让李墨白吃惊的是鼎内有72行989字,笔画清晰,体式严谨,方圆兼备,端严凝重,布局参差错落而富于动态的韵律美感,然而以李墨白对钟鼎文的研究,居然也只能认识十之一二,也难怪被认为是臆造品。

有人认为是赝品,自然有人认为是真迹,业界也是为此争论不休,中国的考古相对于国外而言,可以说严谨了数倍,就如同去年河南宣布发现了曹操墓,一时学界大肆争论,各地的媒体更是推波助澜,众说纷纭,最后不了了之,但是要是在国外的话,绝对是轰动世界的大发现,甚至已经着手申遗,这一方面是洋鬼子的历史本来就短暂,历史上也没有太多值得大书特书的辉煌历史,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考古取证的方法不同。

李墨白花了大半天时间都在琢磨这尊大鼎,吃不透啊,李墨白都吃不透,何况是国内的专家,李墨白虽然在圈子里声明不显,实际上能与李墨白比肩的专家还真不多,李家的家学李墨白不敢说尽得,但也学到了十之七八。

李墨白此时虽然看似是在闭目养神,实际上心中还是在思量这尊大鼎的来历,以李墨白的经验来看,这尊大鼎应该是西周早期的风格,尤其是纹饰与铭文,商代的青铜器上文字相对较少,即使第一国宝后母戌鼎上面也仅有‘后母戌’三个字,铭文在鼎身上大量运用始于商晚期,发展于西周,这已经为学界公认。

看过上面的铭文,李墨白也是看的稀里糊涂,心中也颇为震惊,虽说李家家学所识别的文字远高于当前学界,但是李墨白还没有整理出来,也没有全部吃透,让李墨白吃惊于疑惑的是,这铭文上还有不少文字是李墨白第一次见到,即使李家传下来的资料中也没有发现。

就在李墨白闭目思考的时候,拍卖师也宣布开始拍卖这尊大鼎,李墨白还是靠在凳子上没有睁眼,然而让李墨白惊讶的是率先出价的竟然是日本人,虽然现场有不少买家,但是真正出价的却是不多,都在观望呐。

除了日本人出价之外,洋鬼子也没有出价,都在等待,李墨白自是不会在这时候去出价,也在等待,过了片刻终于有来自中国的买家出价,只是在是日本人的出价上加了5万美刀——205万。

青铜器在国际市场向来很火爆,2不过200万的价格也算是高价,青铜器拍卖的最高价格是2007年伦敦拍出的‘青铜错金嵌绿松石貘尊’的1200万美刀高居榜首,再下来便是‘皿天全方罍’器身在2001年创造的924万美刀退居榜眼,再其次便是2007年商代晚期‘青铜带盖方斝’810万美刀稳居探花,至于达到千万元人民币的拍品也是不在少数,近十年来中国青铜器在海外市场的拍卖成交总额约在3…5亿美元。

从价格来说,这个205万美刀的价格也不算低了,但是相对于这尊鼎而言又是便宜的不能再便宜,当然前提是这尊鼎必须是真的,而非臆造的赝品,国内曾经搞过这样的事情,故宫青铜器专家一致认为是真迹的海外回归国宝,却被文物局一纸批文给贬为赝品,最终灰溜溜地撤拍,整个事件沦为一场闹剧。

拍卖方也没有想到最后一件压轴的拍品竟然有些冷场,老外们用仪器检测为真品,然而在国内的圈子里仪器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