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他几大阀相互制约的策略。

沉吟了一会后,杨广道“宇文爱卿忠心为国,其心可嘉。不过虽然如今正值多事之秋,朕对爱卿夺情起复。但如今宇文家遭此大劫,还须妥善料理后事。传朕旨意,赠宇文述司徒,缀国朝三日以示哀悼。另以宇文化及继承许国公爵位,并加封左翊卫大将军,加参掌朝政衔!”

这旨意一出,连宇文化及都站在那里愣了一下。宇文家之前一直被杨广打压,他是知道的。甚至如果没有他们把陈克复逼反,宇文家和裴家说不定都已经完蛋了。而虽然因陈克复反而暂时没事,但是如今宇文家的柱石他老爹死了,族中多位叔伯也一起死了,所以在他看来,宇文阀今后的日子那是会相当难过的,可没有想到,现在皇帝居然会是这么一个结果。

不但赏他父亲三公位下葬,而且不仅让他继承了许国公的爵位,而且还将他父亲原本已经被录夺了的左翊卫大将军职又给了他,这让他一时真是受宠若惊,惊喜交加。心道老爷子死的也值了,活着受皇帝猜忌,一死却反而让宇文家又活了过来。

裴蕴冷冷的站在那里看着宇文化及对着杨广三拜九叩头的谢恩,心里却是说不出的复杂。以他对杨广的熟悉了解,他只是在脑中转了转,就明白了杨广这旨意的背后深意。说白了,如今的宇文阀已经从过去的猛虎变成了猎狗。由宇文化及当家的宇文阀势力仍在,但却已经不再让杨广感到威胁,所以杨广反而将这条猎狗又牵了回来,用来对付现在朝中最盛的李阀和裴阀。对于这样的结果,他也没什么可说的。只是在心中暗自庆幸上次没有死于京都动乱,要不然说不定今日殿中,他的一个儿子也要被杨广这样对待了。

封赏了宇文化及后,杨广扫视众臣一眼,不怒自威。

“传朕旨意,立即调左武候大将军屈突通为河南十二郡讨捕大使,兼荥阳郡通守。武卫将军屈突盖为虎贲郎将兼东郡通守,虎牙郎将张公瑾、宋老生、阿史那大奈等各将,即刻领兵八万,兵发荥阳,剿灭瓦岗盗匪!”

这五员战将都属于关陇军事集团出身,不过很早就是属于杨广这一派系。现在他的山东江淮一带的兵马大都抽调去打辽东,河北中原一带的兵马又都去了北平。而山西、河东、关陇的兵马更是正在训练,

准备征战东突厥。所以此时算来算去,除了东都的禁卫大军,杨广也只好将几位关陇出身,又正好在东都附近剿匪的大将调去打瓦岗。

长安曾经有句话,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讲的就是这屈突通哥俩。屈突通两兄弟为官正直,刚正不阿,自家出身也够硬,所以为官向来不买权贵的面子。在长安时赢得了很多人的称赞,兼之原先长值关陇,根本不会和陈克复、李密等人有什么利益纠葛,所以杨广干脆调来这两兄弟。又调来了张公瑾、宋娄生、

阿史那大奈三员猛将,指在马到或成,一举荡平瓦岗军。

攘外必先安内,不管化要先打陈克复还是先打始毕可汗,近在眼皮底下的瓦岗军也是他必定要先一步剪灭的对象。

:一会还有一章,求票票!最后几个小时的双倍月票了。!。

第378章 御驾亲征

屈突通出身北周军事贵族世家,自小就受到了军事贵族世家的传统教育,自幼性格刚直、坚毅,擅长骑射,且颇好武略。后来年纪轻轻的就入隋做了虎牙郎将,乃是将门虎子。

开皇十七年,杨坚派他去查地方放牧的情况,查出有隐马两万多匹。结果杨坚大怒,要把管马的太仆寺一千五百多人全杀了。他求情道“人命至重,陛下奈何以畜产之故杀千余人!臣敢以死请!”最后杨坚终没杀那些人,反而对他十分赏识,从此这小子青云直上。最后又在杨广几兄弟的争斗中,站对了队,跟对了杨广。杨广继位后,他从左武侯将军升为左武侯大将军,一直留在长安,帮杨广守西京老巢。

三征辽东时,他也率兵入辽,后杨玄感起兵反隋,他和宇文述、

杨义臣三人率骑兵急驰南下,平定了杨玄感觉之乱。后被加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后来又加封为关内讨捕大使。

不过今年延安人刘迦论起兵,自称皇王,建元大世,其众号称十万。屈突通率兵前往镇压。兵临安定,一直在寻找战机,并没有速战速决。这事情引得杨广的猜忌,将他撤职,调往京都。后来又复左武侯大将军之职,如今河南有事,却正好将这位老部下调出来应急。

而另外三名副将,却也都是各有来头。阿史那大奈,汉名史大奈,原是西突厥处罗可汗一同入隋的族人,这些年一直跟在杨广身边为亲卫统领,是个十分得他信任的将领。而史大奈却也是一员十分勇猛的将领,杨广将他调入屈突通的军中,却也是有监军的意思。

而张公瑾最初却是王世充淮南军的部将,向来作战勇猛,杨广将他索要入京,调入禁卫军中任职。这次让他入屈突通军中,一来因他勇猛,二来也是平衡各将的意思。

而最后一员副将宋老生,却是河东将领。他久镇边关,长的是背阔腰圆,悍壮魁梧,手执一口大砍刀,面如紫茄,黑鼻孔,大耳朵,胸前飘着掺白胡子须,年近花甲,却不显老。他不是世家出身,却是个边关的猎户出身,天生神力,使一把野路子大砍刀,并不和其它大将一般使用马槊。之前王君廓就是被他从河东一路追杀到了河南,这次杨广看到正好在东都附近,干脆将他也征调军中。

五员大将一同出到“臣等领旨!”安排了五员大将,又调了八万大军后,杨广也就将瓦岗放到了一边。在他看来,虽然瓦岗号称十万,不过却肯定多是些裹挟的百姓。

这样的乌合之众,如果不是为了以防万一,怕洛口仓有失,他只须派个两三万兵马,就肯定能平定这支叛军。

“诸爱卿,如今陈逆枉顾君恩,公然于辽东起兵反叛,对于此等乱臣贼子,朝廷绝不能容忍纵容。如今,朝廷原本正计划北征东突厥。但是攘外必先安内,朕决定先踏平辽东,再北定突厥!”陈克复的那篇檄文,京都的大臣们基本上都已经读过了。大家都明白,陈克复这是确确实实的起兵了。但是对于皇帝现在要打辽东,满殿的大臣却没有几个人应喝。

对于辽东,满朝的文武都已经有些辽东恐惧症了。前后两任皇帝,先后征辽三次。第一次水陆三十万,结果陆路,正好碰上辽东雨季,水土不服,染上疫病,全军十成之中只有不到一成回中原。而水师更倒霉,碰上了台风,加上船只用的是内河的战舰,十万水师同样没几个活着回来了。

而二征辽东,朝廷发了一百一十万大军,两百多万民夫,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古今未有之。可就是这样大的军力,还由皇帝亲征,结果最后更是败到没边,打了快一年,消耗钱粮无数,最后却只换来损兵四十万的结果。而第三次,几十万军队加民夫工匠,又是足足一百多万,可打到一半,皇帝跑回来了,辽东城还一样的没破。如果不是最后出了个异数陈克复,辽东到现在肯定也还没有平。

而现在皇帝居然又要打辽东,这让所有的文武都在心中吸了一口气。辽东占有地利,山高险阻,兼且城坚墙高,又都是山城。根本不利于中原的大军团做战,且后勤运输十分的不便,消耗巨大。而且是现在据守辽东的又是当今当认最会打仗的军神陈克复,这人以一万人都能击败几十万辽人联军,最后平定整个辽东、室韦。现在他有着几十万大军,又有坚城要塞,再加上充足的粮草器械,这只会比当初的高句丽更难打,而不是更好打。

想想当初三征辽东,鸡起的整个中原大叛乱,到如今都还没有平息,如果这个时候又要起兵征辽。他们相信,整个中原地区那些原本已经隐隐有些停歇的农民军叛乱肯定又会如雨后春笋般的冒起来。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些农民其实是最朴实能忍的一群人。哪怕再加税,再贫穷,只要还能混饱肚子,能够一家人温饱,他们就绝不会这样义无反顾的起来造反。这样浅显的道理他们相信皇帝肯定也明白,但是皇帝好像从来不会在意这些。

看着满殿沉默的文武大臣,杨广面沉如水。

“诸卿可午异议?但说无妨。”

裴世矩看着四周沉默却又都低着头不肯说话的大臣们,眉头紧皱,好半天后还是没有忍住,出列道“陛下,臣以为辽东和东突厥不关乎内外,而是在于轻重缓急!辽东者,也只是刚刚平定高句丽后得之。

辽东之地易守难攻,据有天时地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