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洋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左宗棠放下文件,对李玄道:“皇上已经下令已‘玄’字营为核心组建十一军,任命李玄为军长,我兼任福建、广东都督,李诗齐为福建民政部长,杨开林为福州知府,李春发第一军、林凤祥第八军、李开芳第九军全部北进,返回南京修整!”
  李玄放下心中当上军长的喜悦,分析道:“这样算来,我军只有刚组建的十一军,与李世贤的第五军,攻打广州恐怕力不从心啊!”
  吴宏趁机表功道:“大人放心,我天地会的势力在广东最为强横,只要小人前往广东一行,为大人召集十万人马!”
  左宗棠惊道:“广东会党有如此力量!既然如此本帅就任命你为我军特使,前往广东策应我军,等攻下广东,有功人员必定重赏。”
  听说左宗棠南征大军攻下了福建,正在广东边境上厉兵秣马,随时准备进攻广东,广州十三行的富商巨富再也忍耐不住,聚集在一起商量他们到底应该站在那边。


 第一百一十四章 浙江都督

  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竟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垄断清朝海上外贸,广州十三行成为暴富群体。
  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的经营对外贸易的十三家商行,垄断了茶叶、丝绸交易和大宗贸易。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一道圣旨,广州成为全国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经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日子一长,十三行就逐渐演变为一个特殊组织,享有了垄断对外贸易的特权,在这些特权买办中,又尤其以商家潘、卢、伍、叶四族豪门获利最多,所以由此发展成为广州四家最大的买办阶级。
  而广州也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他们既有外贸特权,也是官府与外商交涉的中间人,负有承保外洋船货应交税饷、财礼并向外商传达官府政令和管理外国商船人员的义务,实为官商性质。其中为首的是怡和行的伍绍荣、广利行的卢继光。但这十三行早已和外国商人共同勾结、包庇、保护鸦片走私,反而成了外商的代理人。
  伍绍荣叹道:“我们这些商人最怕的就是打仗,可是如今大清飘摇欲坠,到处都在发生暴乱,四川有洪杨发匪、江南有短毛生乱,这些年光我们伍家被官府勒索不下于三百万两,在这样下十三行只有解散一条路了,各位可有什么好的办法?”
  广利行的当家人卢继光并不担心,对着伍绍荣笑道:“谁不知道你们伍家富可敌国,恐怕现在的家产已经不下于三千万两了吧!”
  “三千万两!”在坐的商人全都惊呼出声,虽然他们知道伍家的家产很多,但从没想过有三千万两之巨。
  伍绍荣赶紧否认:“这些都是家父在的时候真的家业。自从家父过世之后,我伍家的产业已经逐渐移往海外,现在伍家只剩一个空架子了,与各位可没法比喽。”
  提到伍绍荣的爹爹伍秉鉴,十三行的商人们全都寂寞无声,人的名树的影,伍秉鉴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神。是他将十三行推向顶峰,虽然很快就因为鸦片战争而衰落下去,本人也郁郁而终,他们还是继续信仰伍秉鉴的行事风格。
  伍绍荣接着道:“大家还是想想出路吧,短毛不日就可攻占广东,看来官兵是守不住广州了。”
  卢继光很看好大汉。言道:“那我们派人联系李云中?这些反贼造反只是为了贪图钱财,只要从十三行每年赚取的利润取出九牛一毛,足以让他们满足。”
  伍绍荣对投靠李云中并不反对,但不赞成每年抽取红利:“人的贪欲的是无尽的,当初官府逼迫我家,第一次开口只要十万两,第二次也才三十万两。第三次就要二百万两!十三行还是谨守中立,不要偏袒任意一方,各位也尽量的将自己产业转移出广州,那样一来,短毛进城,我们也可以到洋人军舰上暂避风头。”
  “这个办法好!”众洋行的商人全都点头而赞。
  南京上书房
  “微臣王庆露拜见皇上,愿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云中放下奏折,欣喜道:“子川你回来了。在苏北可有收获?”
  王庆露拿出一本奏折,低头答道:“启禀皇上,淮北盐商都已经答应断绝与清军的来往,每年向我中国缴纳盐税五百万两,今年上半年的盐税,臣已押运到南京,共有纹银三百八十万两。其中一百万两是盐商献给皇上登基的贺礼。”
  五百万两!这些银子让李云中惊讶不已,放下奏折,惊道:“这么多!这帮盐商真是土豪啊!子川你给我好好介绍盐商的情况。”
  王庆露略为思考一下,组织心中语言:“清廷的盐法基本上是学习大明。而大明朱元璋为了筹措军费,开始颁布盐法,设置官员管理,对所有卖盐的商人征收二十分之一的盐税,将蒙元赶出中国后,实行专卖制度,过程就是:民产、官收、商运、商销。
  到了雍正、乾隆时期,朝廷又让盐商捐献报销,据盐商统计,五十年就捐了一千万两,盐商无奈之下,只有在卖盐的过程中加价,多报些损耗,从此盐税败坏。”
  李云中摇头而笑:“没想到卖盐也那么赚钱,这几百万两算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户部几次抱怨国库空虚,请求征收商税,可是朕曾立下诺言,明年才开始征收商税。”
  王庆露瞬间变色,谏道:“皇上对这些奸商实在是太仁慈,国库空虚他们不知捐献,反而引诱民间百姓大肆逃跑,致使国家根基不稳,臣请皇上设置‘厘金’征收商人之税,据臣估计每年可得白银九千万两!”
  咳咳咳咳,李云中被这庞大的数目惊呆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问道:“这‘厘金’是什么,怎么可能征收九千万两?那我大汉岂不再也不用愁没银子花了,世上哪有这种好事,你详细道来,朕参谋参谋!”
  王庆露面色凝重起来:“这方法是扬州守将琦善想出来的,他在徐州为了筹集军饷下河设局劝捐,其亩捐按地亩肥瘠和业田多寡,照地丁银数分别抽捐,大致每亩起捐自八十文至二十文不等。同时,对米行商贾推行捐厘之法,向徐州附近的县、镇等米行规定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助饷,如此算来光徐州、山东南部几府,每个月就可筹银数十万两,供应徐州几万大军绰绰有余。”
  听到徐州实行如此暴政,李云中讥讽道:“百姓一天辛苦,竟被琦善征收大半,长此以往还有谁会勤劳任事,民怨沸腾,大清亡国已定,再者,开此先河,各省必然争相效仿,他们有兵有钱,怎还会听从中央吩咐,饮鸩止渴,离死不远。”
  王庆露顾虑道:“实行此策,清国势力必然大增,再也不用为军饷头疼,像曾国藩的湘军随时都可以扩充,那样一来,岂不给前线将领增加负担。”
  李云中坦然而笑:“清国对待百姓残暴,朕就要对百姓施之以仁政,这样才能让天下百姓明白谁才是真正的对他们好。”
  王庆露道:“皇上仁慈。”
  “你来的正好,朕有事与你商议,浙江初定,自从左宗棠进军福建,现在还没有派遣一位新的都督,你认为谁人合适?”
  王庆露仔细的低头想了一会,答道:“户部侍郎常大淳足以担当此任,他也有主政一方的经验,官声甚好。”
  李云中还不相信这些降官:“常大淳虽好,但不知变通,浙江乃是商人活跃地区,而常大淳对商人一向存有偏见,恐怕会适得其反,你再想想还有谁人合适?”
  王庆露见皇上态度如此坚决,试探道:“第一军军长李春发乃是皇族,浙江都督可以由他担任。”
  李云中想也不想的回道:“李春发资历太浅,他不向李秀成那么圆滑,只适合领兵打仗,对主政浙江恐怕是力不从心,你再想想,朕心中有个人选,不知你能否猜到。”
  王庆露想在想的不是谁人能担任浙江都督,而是李云中的用意,满朝文武大臣能担当此任的只有十几人,大部分还有重责在身,无法轻动,皇上为何还会挑三拣四?
  “臣愿意担当此任!”看着皇上似笑非笑的眼神,王庆露恍然大悟,终于明白皇上的意思,立即自荐。
  李云中开怀大笑:“哈哈……子川啊,你虽然有些古板,但是知道变通,由你去浙江我才能放心,浙江那里不但商人活跃,而且文人荟萃,广西的粗人是管不来的,可是陆建瀛、常大淳那样的文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