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物贩子在唐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此说来,凶手至少携了两把短弩,准备得应该是相当充分。而在行凶逼卢鸿坠崖后,又能从容退回将两支箭带走,可见其考虑充分,必然是个老手。现场没有找到特别有价值的痕迹,唯一留下的便是插在卢鸿肩上那把短刀。但这把刀并非上好的利器,只是一把极其普通的短刀,上边没有任何可以追踪的印记,估计便是寻常摊铺所购地东西。

追查人员至此也无法可施。另一条思路便是刺客能埋伏在卢鸿当天的路上,必然是了解其行踪之人方可。这般说来,最大的嫌疑自然是魏王李泰。但这事只能在脑袋里偷偷想想,再没哪个胆边生毛的敢说出口来。何况这案子本来就是魏王督办,天天在催下边人撒开网去,定要捉拿凶手归案呢。

卢鸿遇刺一案,震动极大。虽然卢鸿并无功名在身,但他身后卢氏、郑氏、崔氏地背景,任谁也不敢小看了他的身份。这几日各大世家纷纷上书,痛陈世家长期以来经受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打击,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大声疾呼朝廷定要扫荡诸魔,还天下人一个清明乾坤。

此外朝中如孔颖达等士林名儒均纷纷连续上书。卢鸿这几年在士林中影响日渐突出,其气学、格物学等已经被天下士子接受,假以时日,士林领袖的地位跑也跑不了。突然遭此横祸,自然引起士林极大愤慨。

就连朝中重臣房玄龄、马周等人对此事也极为重视。卢鸿与人并无冤仇,何以有人要夺其性命,确实令人费解。此事一个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引起各方势力地冲突,由不得朝廷不谨慎对待。

只是虽然各方戮力,进展却是丝毫也无。终南山地界本少人烟,连绵数十里均是山岭,若说在其中找到刺客来往的痕迹,那便如同大海捞针一般。何况看这刺客的行为,分明是个中老手,若说留下明显的线索,只怕是不太可能地。

就这么乱糟糟地闹了十几天,才有一个线索被挖了出来,乃是终南山脚下一户山民提供出来的。

这户山民乃是一对老夫妻,住在终南山脚下一处偏僻的山坳里。老头儿每日打些柴火,入城去卖,生活甚是清苦。据二老回忆,就在卢鸿遇刺地前一天,有一个大汉前来借宿,说是错过了宿头,借住一宿。那大汉身高八尺,面色黝黑,寡言少语,浑身上下只携了一个不大地布包。他只住了一个晚上,次日早早地便走了。二老还记得这大汉面容有些奇特,倒似北地的胡人一般。

待卢鸿遇刺之后,官府大索,那老头儿入城卖柴时,听有人道官府悬赏搜求卢鸿遇刺一案地线索。老头儿计算时间,觉得那大汉甚是可疑,便径到官府中报来。

官府中正被魏王逼得无处寻觅,有了这一线索,不管真假,也要当作稻草般抓住。当下便急忙上报,又着缇骑及精细的仵作,去往那老汉家中细查。

待详细询问了二老那大汉的形容举止之后,均觉得此事确乎可疑。此处又不是交通之地,哪有人来此处寻宿的?何况那大汉又未携行李,眼见得不是出门在外之人。众人又四处查找。结果便在二老所指那大汉次日离开的方向不远,发现了怀疑是那大汉留下的一些痕迹,竟是由小路上山去了。

查案之人大喜,当既按着二老所述大汉形容,下了海捕文书,广布人手,搜查那大汉。只是当时大汉投宿时天色已晚,二老目力又不是太好,说得也不是很清楚。此时大唐中北地胡人甚多,光这长安城中胡人怕就有几千,若说只凭二位老人几句描述就找出来,当真也不容易。

第五卷 名动长安

第五十四章 两个新学生

鸿也由探视他的众人口中,知道这些消息。只是他事,虽有极大的疑心,但对于能否抓到凶手甚找出背后真凶来,并不抱太大的希望。再说自己再怎么关心,也是无用,因此也犯不着为此劳神。

这几天卢鸿的学生数量,又有增加的趋势,而且还一增就是两个。一个乃是衡阳公主的胞弟晋王李治,另一个则是上官玥的弟弟上官庭芝。

衡阳公主本来与李治姐弟感情就很好,上官庭芝与李治年龄相仿,原也相熟的。这次上官玥因为身体不太好,上官庭芝便来探看,李治就也陪了他一起住过来了。

卢鸿自然知道在前世记忆中这晋王李治就是日后的唐高宗,只是不知有了自己掺和,历史还是不是按照以前的进程前进。此时见这位晋王年纪还略小,今年才十五岁,却生得颇为清秀,只是行为中略有些阴柔之气,不似他两位哥哥大气。

那上官庭芝相貌比起李治来,还要俊美几分。两个小男人都这般秀气,实在是让卢鸿看着有点不太适应。

因为衡阳与上官玥都在随着卢鸿习画,两个小跟屁虫自然也就寸步不离的追在旁边。两人对卢鸿的大名都是久仰了,此时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当然不会放过。李治对格物之学极感兴趣,成天一有空,便要缠着卢鸿给自己讲课,更求着衡阳帮自己说合,想请卢鸿给自己当老师。只是李治现在虽然不是太子,也是根红苗正的帝皇贵冑,找老师这事,也不是随便就得的。上官庭芝则没有这些顾忌,反正他也看出来姐姐和这位卢公子关系颇不寻常,请教起书画诗词来,那是毫不客气。

上官庭芝对卢鸿的格律之说,与其姐相反,极为赞同。其父上官仪之诗体。本就是格律协美著称,上官庭芝年纪不大,但其诗作大有家风。此时得了卢鸿的格律之说,自然立时奉为至宝,更在卢鸿指点下,诗作水准大进,连上官玥都觉得弟弟的诗风格局颇有进境。

除了诗词格律之外,上官庭芝对书画兴趣亦是颇浓。只是他基础略差。便天天缠了卢鸿,要他为自己从头讲解课程。正好这几天因为褚遂良无法经常来访,因此褚行毅得了机会便不嫌路远跑来找卢鸿,李治与上官庭芝也就一齐听卢鸿讲解笔墨的奥妙。

“作画之法。之所以用生纸就墨,其关键便是生纸更易体现笔法与墨法的变化,这笔法一道先时咱们曾说过多次,不外以书法之笔法参之。而墨法更须注意。如积墨、破墨、泼墨等,其应用更有不同。”卢鸿侃侃而谈,三个弟子不住点头,两位美女今天不知去哪参加集会去了。倒难得清静。

褚行毅一如既往地寻根问底:“卢先生,这积墨之法学生略有所闻,那破墨之法又是何意?”

卢鸿手中拿着毛笔显示道:“所谓破墨。又分为以浓破淡。或以淡破浓。以浓破淡。乃是先以大块淡墨,铺于纸上。然后趁湿,以浓墨破之,形成自然晕化,使浓淡墨渗化染,形成独特的效果。以淡破浓,乃是先上浓墨,再破以淡墨,使浓墨与淡墨相交处,形成自然衔接。当然也有以水破墨的,不过较为少用罢了。”

卢鸿又道:“无论破墨、积累,要着便在于自然生动,黑而不脏,淡而不浊。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关键还是画面地趣味,技巧乃是末节。行毅你过于重视技法,却有舍本逐末之嫌。”

褚行毅唯唯称是。这一段以来,文人作画已经成了时尚,褚行毅因为亲得卢鸿提点,其画作颇有成就,已然成了长安新一代文人中的画道高手,极受追捧。只是他见了卢鸿,总还是要摆出一幅学生的姿态,总也改不过来。

这一段,卢鸿所作花鸟草虫等作品,逐渐为世人所知,继山水之后,又引起了一阵花鸟热潮。唐时花鸟作品已然较为成熟,但只是局限于工笔作品。卢鸿作品中墨法极为狂放,经常以大块浓淡墨块,形成强烈的对比,深富自然之趣。再加上独特的款识印章配合,一下子便取代了山水成为文人新宠。尤其卢鸿所作的梅兰竹菊等题材,更是受到了文人们的喜爱,一时这类题材成了众人争相模仿的热门。相应地,以前只作为裱画材料地生纸一下子便热销起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似模似样的练着在纸上抹几笔竹子,然后题下几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类的句子,再拿来馈赠亲朋,以为荣耀。

这两天褚遂良和立本只能偶然有时间时,才来相访。据说《芥子园画谱》再得数日便可大功告成。而卢鸿身体已经逐渐恢复,估计用不了几天就该下山了。

这一天,卢鸿一早便来求见衡阳公主,言道身体已然大好,谢过相救并疗伤之恩,准备要下山了。

衡阳公主沉吟不语,半晌才道:“卢公子身体大安,搬回去也是应该的。

前时衡阳所说之事,公子心中可有打算?”

卢鸿道:“公主厚爱之情,小可铭记在心。只是卢鸿本性是个懒散随意之人,无意功名。我知道公主关心上官姑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