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访到李白两孙女的下落,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李白墓迁至青山之阳。

范传正找到李白两孙女的时候,见她们“衣服村落,形容朴野”,唯独举止闲雅,“儒风宛然”。他觉得大诗人的孙女嫁给农民有些辱没,于是便劝两女改嫁给士族,但是两女答道:“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在孤穷,即失身于下俚,仗威力乃求援于他门,生纵偷安,死何面目见大父于地下,欲败其类,所不忍闻。”祖父李白骨子里的高贵与骄傲也遗传到了孙女身上,这是真正的贫贱不能移。范传正听了大为感动:“余亦嘉之,不夺其志。”(唐·范传正《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还特意免除了两女的赋税和徭役,算是对她们先人的敬意。

李白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多类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可以说是旷古奇人。他一生的政治抱负极大,却不得志,最后在贫病中死去。李白的实际成就只在文学,他以杰出的诗歌创作,为自己树起了一座丰碑——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继屈原之后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其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基调。在波澜壮阔的盛唐诗潮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便是李白的诗作,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的诗歌影响十分深远,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一代诗仙,走完了他生命的全程,但是他那一千多首惊天动地的好诗,却一路追随着不死的诗心翻山跨海,流传后世,让人读后怦然心动,仍然可以感觉到李白当年多感的心绪和天纵的才气。

「三 杜甫愁何在」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睿宗太子李隆基在武德殿登基,是为玄宗,尊睿宗为太上皇。而在文坛上,大文学家宋之问因曾经依附武三思,被睿宗赐死;大文士苏颋袭封许国公;张九龄以道侔伊吕科为左拾遗。开元盛世的一些重要人物在这一年陆续登场,一场雄伟壮丽的历史大戏就此拉开了序幕。

就在这一年的正月,杜甫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杜家为官宦世家。杜甫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名将,被人称为“杜武库”。他不仅善战,而且多才,注释过《左传》,是杜甫最尊敬的家族人物。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膳部员外郎,后来任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又是与宋之问、沈佺期齐名的诗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者。所以杜甫很引为骄傲地说:“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

杜甫有一个叔父叫杜并,是杜审言的次子。十六岁时,因父亲被人诬陷关押,杜并孤身杀了仇家,为父亲报仇雪恨,结果自己被人当场打死。这种极端的复仇行为,在当时为人们所嘉许。杜并因此被称为“孝童”,名士苏颋亲自给杜并作墓志,刘允济作祭文。叔父这一悲壮的义举,一直让杜甫有无尽的遐想。

杜甫的父亲杜闲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母亲崔氏是清河世家大族崔家的女儿,正如杜甫所说的“舅氏多人物”,“吾舅尽知名”。崔氏在杜甫尚未记事时便故去。杜甫字子美,排行第二。哥哥早夭,弟妹都是继母卢氏所生。杜甫幼年时一直寄居在东都洛阳建春门仁风里二姑母家。他少小体弱多病,二姑母为人贤德,对杜甫关爱备至,胜过亲子。有一次,杜甫和表兄弟都染上时疫,二姑母总是先照顾杜甫,然后照顾自己的孩子。结果杜甫的病一天天好起来,而二姑母的儿子却病死了。杜甫长大后从仆人口中听说了这段故事,非常感动,还为这位“先人后己”的姑母写了一篇墓志。

杜甫少年时代长时间居住在洛阳。洛阳为唐代东都,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并不亚于长安。洛阳的繁荣昌盛、物阜民安令杜甫激动,洛阳的声名文物也熏陶渐染着杜甫,他从小就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杜甫在十四、五岁时,已在洛阳文坛崭露头角,小有名气。大文豪李邕、诗人王翰、进士崔尚和魏启心等人都非常重视他,后二人还把他比作汉代的史学家班固和文学家扬雄。他还经常出入达官贵人的府邸,结识了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并因此结识了著名的梨园人物李龟年。杜甫有诗《壮游》回忆当时的生活:“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欲物多茫茫。”

年轻的杜甫生性豪爽,嗜酒如狂,嫉恶如仇,经常藏否人物,褒贬是非。这是才高者的共同习性,也是才高者的共同悲剧。杜甫的这一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困顿失志、颠沛流离埋下了伏笔。

当时正是“开元全盛日”,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即所谓“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如此盛世,为爱好旅游的诗人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尤其是四海平定,四方来朝,大统一的版图使得文人们的远足范围大为扩大,能够游历于漠北、岭南、大河上下。漫游被广泛认为是惊险而浪漫的经历,因此成为盛极一时的风尚,文人们无不争相趋之。当时的名诗人们大都有过游历的经历,如孟浩然曾往来京洛,纵游吴越,西抵巴蜀,南下湘桂;李白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五岳寻仙,名气更大;岑参多次赴边塞,远至安西北庭等绝域,鞍马风尘,刀光剑影。

杜甫的第一次漫游除了受当时风尚的影响,也是希望能通过漫游结识各地名流,干谒行卷,彼此揄扬,造成声名,以便科考时较有希望录取,或能被有声望有势力的州郡长官及边帅举荐,为将来步入仕途做些准备。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到东都洛阳去参加进士科考试。他当时狂放不羁,极为自负,连历史上的屈原、贾谊、曹植、刘桢等大文学家也没放在眼里,满以为凭着他的才学,功名唾手可得,从而施展抱负,平步青云。但结果却是科场落第,懊恼之情,难以名状。于是,他带着蔑视考功郎的傲气,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的名作《望岳》便是在此期间写成。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的不凡气度,以及开阔的胸襟。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结束了漫游生涯,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修筑了陆浑庄土室,在这里住了好几年。这期间,他与司农卿杨怡女结婚。婚后,夫妻二人伉俪情深,相濡以沫,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夫人杨氏一直陪伴杜甫走完人生的历程。

天宝三年(744年)的春夏之交,杜甫在东都遇到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大诗人李白。两人一见如故,一反文人相轻的千古陋习,倾心交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同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同游梁(今开封)、宋(今商丘一带),和诗人高适相遇。三人一同登上单父(今山东单县南)的琴台,感慨万分,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又同去梁园(今河南开封)酒楼开怀畅饮,即兴赋诗,指点江山。不久,杜甫和李白、高适分别,李白南下江东,高适回到梁宋,杜甫则打算西去长安。杜甫与李白依依惜别,但从此以后两人便天各一方,再也没有见面。

天宝五年(746年),杜甫来到魂牵梦萦的长安。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谋取官职。此时当权的宰相,正是以妒贤忌能、阴险奸诈著称的李林甫。

唐朝从太宗李世民开始,有皇帝面试取士的办法,渐而形成制度。天宝六年(747年),玄宗遵循祖制,下诏“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谐京师”应试,对策听选,意思就是皇帝亲自主持面试,然后授以官职。宰相李林甫忧惧士子在面试时会揭发自己贪权不法之事,想阻塞天下言路,便对玄宗说:“这些人都是贫贱寒士,不知道忌讳,只能以狂妄的语言污浊圣上,还是让尚书省长官考他们吧。”建议首先由各郡县长官进行初选淘汰,然后再由尚书省长官试问。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经过李林甫的精心安排,结果,全部应试者没有一个人通过。这样一次全国性的公开招贤考试,居然没有一人合格。消息传出,朝野震动,舆论哗然,李林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