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童儿。”信王接着说:“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益王接道:“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然后三王请皇帝完成此诗。肃宗便说:“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李泌要站起来致谢。肃宗坚决不让,还说:“你住在山上,隐居在幽林之中,不参与人间的事;你住在宫内,秘密地谋划救国大计,把握神妙的机宜,你是镇守社稷的人。”李泌在肃宗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为李泌受到的如此恩宠,所以宦官李辅国等人非常嫉妒他。李泌颇谠直而通权变,他也知道这点。李泌与肃宗之间有一段“五不可留”的对话。一天,李泌夜间与肃宗饮酒宫中,然后同榻而睡。李泌突然说:“臣今儿个报答了皇上的恩德已足够,此后重新回到民间,该多快乐呀!”肃宗大吃一惊:“朕与先生很久以来同甘苦共患难,如今正在同享欢乐,为何要骤然离去?”李泌说:“臣有五个不可留的理由。臣遇见陛下太早,陛下用臣太重,宠臣太深,臣的功劳太高,谋略也太奇,这些就是我不能留下的理由。”肃宗由此大为称奇。

至德二年(757年)十月,唐军收复东京洛阳,李泌立即请求到衡山隐居。肃宗很不能理解,说:“我和你同忧患,现在正好同享乐,你怎么说要走呢?”极力挽留不成,只好下敕令郡县为李泌筑室于衡山山中,给三品禄。代宗立,复召李泌,舍蓬菜殿书阁。又为元载等人所嫉。出历楚州、杭州刺史,皆有政绩。德宗幸奉天,召赴行在授左散骑常侍,旋拜中书侍郎,同平章政事。遇事多所匡救。后累功封邺侯。

李泌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不娶妻,不吃肉。喜欢谈佛论道,经常以鬼神讽世,为当时的正派人士所不容。时人也将他视作另类。但李泌与肃宗、代宗、德宗三个皇帝都能很好地维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与肃宗“出陪舆辇,同榻而寝”;李泌不荤不娶,代宗还强使其娶妻食肉;对德宗,则指其为桀纣而无妨。尽管李泌因遭权臣忌嫉,四次下野流放,但新帝每一即位,便立即征召李泌。连为四帝所宠幸,史所罕见。

李泌习儒工诗文,却喜欢谈论“神仙诡道”,在衡山也与僧人结交,留有“懒残煨芋”的佳话,可谓集三教于一身的奇人。他屡次推辞高官厚禄,出入于朝廷与名山之间,既能对朝廷政治施加影响,又能明哲保身,“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穿梭在山中隐士和帝师宰相的双重身份之间,可谓进退自如,其思想性格、生平行事可以使人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士人遭遇产生许多遐想。宋人徐钧有《李泌》一诗:“衣白山人再造唐,谋家议国虑深长。功成拂袖还归去,高节依稀汉子房。”

第八章 大诗人们的命运

安史之乱发生后,整个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代大动荡的来临,注定要改变很多人的一生。兵荒马乱的局面下,苦难的人大有人在。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历史潮流中人的变化,与人在历史棋局中的作用,在转折关头总是彰显得格外明显。这里面,既有个人的性情与命运,也有与时代相通的气息。

「一 万事不关心的王维」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唐帝国皇帝玄宗仓皇逃往蜀中,京师长安兵不血刃被安禄山叛军占领。此时,长安城中还滞留有不少王公大臣,这些人自然落入了叛军之手,一些声名显赫的文化名流也在其列,这其中,便有王维、张璪等人。大诗人杜甫也被叛军逮住,押送回长安。神奇的是,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杜甫竟然又设法化装逃出了京师,写下人生中最惊险传奇的一笔。而王维和张璪则因为名气太大,属于当时的知名人士,都被押送到洛阳安禄山处。安禄山爱惜他们的才华,将他们关押在洛阳普施寺,逼迫二人做了“伪官”。

【张璪,字文通,吴县人。擅长文学,为“时之名流”。又善画松石山水,其山水画,重在运用“破墨法”,表现水墨韵味,历代绘画论著对他的“破墨法”都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作画时重视灵感,保持激昂情绪,下笔时若流电激空,毫飞墨喷。他爱用紫毫秃笔,甚至有时以手蘸墨作画,不求巧饰,画中山水高低秀丽,咫尺重深,具有感人的魅力。与他同时代山水画家毕宏向张璪求教绘画技艺,张璪答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思是说,以大自然为师,长期观察世上万物,使物在心中,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这句话后来成为画坛的不朽名言。毕宏细细玩味张璪的话,又佩服又感叹,说:“张员外画松,非他人所能及,我辈从此可以搁笔了!”

有句成语叫“双管齐下”,讲的便是张璪的故事。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中记载说:“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是说张璪在绘画创作上,有一绝技,能两手各握一支笔,同时画两棵松树:一支笔画的松树“润含春泽”,生机盎然;另一支笔画的松树“惨同秋色”,憔悴干枯。两种不同的形象却一样地生动传神,他这“双管齐下”的本领,人们无不叹服。安史之乱前,张璪官至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

王维,字摩诘,因后来官至右丞,世人称其“王右丞”,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后随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的祖父是个管音乐的官,父亲去世较早,母亲虔诚奉佛。王维从小天资聪明,九岁时即能写文章。十七岁时,便写出了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名噪一时,显示了王维超群的才华。

因受家庭的影响,王维精通音律,善弹琵琶,岐王李范(玄宗四弟)将他当成伶人(即乐工)使用。开元九年(721年)春,岐王李范在九公主的府邸举行宴会,王维独奏了琵琶新曲《郁轮袍》,“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公主大加称赏。王维便向公主献上了自己的诗作。公主大为惊骇,说:“皆我素所诵习,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为之乎!”(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意思是说,公主非常喜欢这些诗,经常吟诵,她还一直以为是古人所写。于是命王维换掉伶人的衣服,坐在客人席上。之后,公主召试官至第,举荐他为解头,一举进士及第。

王维因文才出众,得以以文士身份出入王侯将相家,同唐室亲王交往较多,还曾经发生过他写诗助人团圆的故事,被传为一时佳话。宁王李宪为玄宗长兄,因为曾经让贤,支持立三弟李隆基为太子,玄宗登基后感恩图报,对兄长宠幸无比。有一次,宁王李宪在逛街的时候,发现有个卖饼人的妻子长得纤白明媚,一见之下大为心动,便许给卖饼人重金。卖饼人利欲熏心,竟然同意将妻子卖给宁王李宪。宁王李宪将卖饼人妻带回府中为侍妾,“宠爱逾等”。但卖饼人妻始终郁郁寡欢。宁王李宪有所觉察,便问道:“汝复忆饼师否?”卖饼人妻默然不答。宁王李宪便派人将卖饼人召来。卖饼人妻不能忘记旧情,目视着前夫,当场泪如雨下。当时多文士在宁王府作客,见到此情此景,都觉凄然。王维当时也在场,就此赋诗一首道:“莫以今时宠,难忘异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诗一出,满座皆惊。宁王大为感慨,命其他文士赋诗,竟然无人敢应,均担心被有王维珠玉在前,会被王维诗比下去。于是宁王将卖饼人妻还给了卖饼人,“以终其志”。自此,王维以诗书驰名于公卿之间。

之后,王维通过了吏部释褐试,授官太乐丞。唐朝设有太乐署,负责主持国家祭祀宴会时的歌舞奏乐,并管理乐工伶人。太乐丞是太乐署的副长官,主管音乐。这个官职倒是与王维志趣和长处吻合,但不久后便出了一件意外,王维署中的伶人擅自舞黄狮子,因为黄狮子舞是天子所用乐舞,一定要有皇帝在场观看才能舞,擅舞即是越格,王维为此受到牵连,被贬为济州(今山东济宁)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年)春,王维离开济州,来到洛阳候选。当时韦抗知选事,见王维才学过人,于是辟举他到朝廷任职。在洛阳期间,王维三十岁的那年,妻子因病去世。他对妻子感情很深,之后终生未娶。妻子去世后,王维感觉“一生多少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于是开始学佛。王维的字“摩诘”,便是来源于《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