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宗闻报后,命郭子仪为西京留守。郭子仪入京,派将分屯畿县,表请代宗回朝。郭子仪伏地请罪,代宗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新回到京师,完全是郭子仪的功劳,因此慰劳郭子仪说:“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这种地步。”便赐给他铁券(相当于免死牌),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谎称代宗和郭子仪都已死去,联络回纥、吐蕃几十万大军进攻长安,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长安再次震动。代宗忙命郭子仪屯兵泾阳防守。

郭子仪到达泾阳后,手下只有一万兵力。回纥和吐蕃人多势众,将泾阳合围起来。郭子仪便命令将士加强防御,不许出战。这时候,仆固怀恩病死,吐蕃和回纥都抢着要做统帅,争执不下,于是就分营驻扎。

郭子仪知道后,立即派人去见回纥首领,说要与他们联合攻击吐蕃。回纥人一向很尊敬郭子仪,但由于事先听了仆固怀恩的谎言,不相信郭子仪还活着,一定要亲眼见了才肯相信。于是,郭子仪带上几个随从,准备去回纥军营。郭子仪之子郭晞担心父亲的安全,拉着父亲的马不让走。郭子仪大怒,用马鞭抽过去。郭晞一缩手,郭子仪已经提马冲了出去。郭子仪到回纥营前,卸下盔甲走进营去。回纥首领们认出老将军,纷纷下马参拜。郭子仪向回纥大帅药葛罗说明情况,晓以大义。药葛罗本来以为郭子仪和代宗都已经死去,现在亲眼看见郭子仪还活着,才知道上了仆固怀恩的当,于是与郭子仪当场歃血盟誓。吐蕃得知消息后,担心受到唐朝与回纥的联手攻击,连夜撤退。郭子仪派精骑追至灵台(今甘肃灵台)西原,大败吐蕃,西部边境暂告安定。

大历四年(768年),代宗听取元载的建议,改命郭子仪镇守邠州。八年(773年),吐蕃十万众寇,被郭子仪击退,保护了关中和京城免遭吐蕃洗劫。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卒,遗诏命郭子仪在治丧期间代理朝政。德宗即位,建中元年(780年),郭子仪为中书令,加封太尉,尊为“尚父”,罢所任各军职。从此,征战一生的郭子仪结束了戎马生涯,在朝为相。

郭子仪既富贵而且长寿,后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员。孙子、外孙们有数十人之多,当小辈们前来问安,他都无法分辨谁是谁,只是点头而已。

有一出著名的戏《打金枝》,讲的就是郭子仪第六子郭暧的故事。郭暧被代宗招为驸马,娶代宗女升平公主为妻。升平公主为代宗与沈后所生。当年潼关失守,玄宗匆忙出逃,当时还是广平王的代宗李俶(后易名为李豫)未及带上沈氏。沈氏沦入叛军之手,被押送到洛阳。后来唐军收复洛阳,广平王李俶在东都掖廷中重遇沈氏,本打算迎归长安,却因广平王准备北上破贼事宜而依旧把沈氏留在洛阳。不久,史思明再度举兵叛乱,重陷东都洛阳,沈氏就此下落不明。代宗即位后,派人四处寻访沈氏,并立沈氏之子李适为太子。李适登基为德宗后,尊沈氏为皇太后,继续派人寻访母亲的下落。当时至少有四名女子自称沈氏,却为人识破属假冒之人。德宗虽多次受骗,却始终不愿放弃追查沈氏的下落。直至德宗之孙宪宗李纯在位之时,才彻底放弃希望,正式为沈氏举哀,以祎衣一副下葬。

代宗对沈氏如此念念不忘,对沈氏唯一的女儿升平公主自然是骄宠有加。升平公主也自恃金枝玉叶,不把丈夫放在眼里。郭家的规矩很多,升平公主偏偏不理郭家的那一套。郭暧虽心有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一天,郭子仪做寿,郭暧兄嫂因升平公主不来拜寿,嘲笑郭暧惧内。郭暧气愤之下,赶回家打了公主。还斥责道:“你不就是仗着你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还看不上皇帝的位子呢!”升平公主气得回宫去找代宗告状,代宗听了却说:“事情本来就是这样啊。如果郭子仪真的想要做皇帝,天下早就不是我家的了。”于是劝公主回去和郭暧好好过日子。一向小心谨慎的郭子仪知道儿子不但打了“金枝”,还说了那样大逆不道的话,大惊失色,立即绑了郭暧,去向代宗请罪。代宗反而对郭子仪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怎么能把孩子们拌嘴的事情太当真呢?”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把儿子痛打一顿。经历此事,郭暧和升平公主反而感情好了。

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病重去世,时年八十五岁。德宗皇帝为之废朝五日,文武百官前往吊唁。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一丈八尺,特下诏给他增高一丈,以示尊祟。安葬之日,德宗率朝臣到安福门送别。朝野上下为失去一位中兴名将而痛惜。

郭子仪少年从武,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他东征西战二十余年,雄才胆略名闻四方,“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遣自己的部将去见他。田承嗣倒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李灵曜盘踞在汴州,对路过汴州的财物,不管公私,一律扣留,唯独对郭子仪名义下的粮饷、武器等,不但不予抢夺,还主动派人护送。郭子仪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在郭子仪面前却像奴仆一样,甘受驱使。

「四 白衣山人李泌」

至德二年(757年),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多,唐军开始了大反攻。郭子仪率朔方军攻下了河东。固守太原的李光弼也一举歼灭围困太原之敌七万。两名主将配合默契,南北呼应,控制了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的战略要地。

这时候,叛军的兵力分布在安禄山老巢范阳、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这一条弧线上。因为无以伦比的政治意义,这三个地方都是叛军非守不可的地方,为叛军要地。当初叛军占领洛阳和长安,天下震动,唐朝一时风雨飘摇,历史的天平已经明显倾向于叛军。占据洛阳和长安,对安禄山来说,确实是极为重要的里程碑。但战争局势从开始的速战速决演变到目前的对峙局面,因三点兵力过长,洛阳和长安便成了巨大的包袱。尤其自从郭子仪、李光弼两军控制山西之后,叛军这道半圆形的兵力分布曲线,就变得相当要命了。只要一看地图便知,联结范阳、洛阳、长安这条弧线两端的弦,正是山西。

唐军从山西奔袭叛军三大要地中的任何一个,只需要走圆的半径。相反,前去援救的叛军则要绕路跑上半个圆圈,方能到达目的地。而唐军此时并不急于与叛军决战,但只要稍微做出点决战的样子,叛军就不得不当真,从而作出大范围的兵力调动。举例来说,太原的李光弼只是作势要攻范阳,洛阳的叛军主力就得立即千里奔援;郭子仪的河东军只需向洛阳的北面门户河阳移动数十里,范阳、长安两地的叛军也非得赶来救援不可。这样,郭、李二将便以山西为弦,时而作势佯攻范阳,时而佯攻洛阳,时而佯攻长安。结果就是:叛军的千军万马都被牵动了起来,精兵强将沿着这道数千里长的弧线不住地往返奔跑,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虽然,安禄山的军队号称当时天下最强的精兵,但是再强的精兵如果只是疲于奔命地话,也非拖疲、拖垮、拖散不可。事实充分证明了这点。

这一战略实际上就是兵法中所说的“以逸待劳”。可以说,这一战略决策高瞻远瞩,从根本上扭转了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唐军一直被动挨打的局面,挽救了大唐朝廷岌岌可危的命运。制定这一战略决策的人,便是号称“白衣山人”的李泌。

肃宗当时一心想回到长安,便向李泌问策:“现在叛军如此强大,不知何时才能平定?”李泌回答说:“我观叛军所掠子女金帛,皆送至范阳,知其并无雄据四海之志。现为禄山所用者皆胡人,中国之士不过高尚数人,以臣所料,不过二年,天下就可以平定。”肃宗觉得很惊讶,便问原因。李泌说:“叛军骁将,不过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几人而已。现在如果让李光弼率军从太原出井陉,郭子仪从冯翊(今陕西大荔)入河东,这样思明、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守忠、乾真不敢离长安,这是以两军絷其四将。跟从安禄山者,只有阿史那承庆一人。希望下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