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浴火重生之大宋中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失去了土地的豪族地主,便没有了号召力,原来的佃户分得了自己的土地,再也不用听命于他们。
    对于投降过来的新附军,光复军采取了异地安置,官、兵打散后分离的策略,这主要也是为了防止其中有豪族地主的子弟,不满光复军的政策而聚众哗变。穷苦人家出身的新附军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改造后,表现良好的便会被编入地方警备军,维持治安。
    打倒一小撮,扶持或争取大多数,这便是许汉青的思路。
    土地国有化,不准买卖,不准转租,并赋予农民永佃权,这是许汉青和一些幕僚们经过仔细讨论而提出的土地政策,并想以此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豪强兼并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兼并势力的扩展,过度的兼并不仅损害普通民户,而且侵吞国家利益,使政府在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摊派上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豪强兼并之家,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加剧了剥削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矛盾,直接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导致王朝的更替,这也是现代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各行业平等,没有歧视,消除“重农抑商”的行为,使原本成为社会经济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商业成为不再被视为“末业”、成为被人瞧不起的下等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就不会再成为封建社会个人财富的象征,也能抑制土地兼并。
    由于工厂的蓬勃发展,针对劳资双方的约束性法律的健全,越来越多的百姓走进工厂,对土地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减弱。
    军事上的不断胜利,对许汉青来说并不十分困难,只有当他在经济、政治上试图让人们摆脱原来的观念,重新树立起一套新的强国、富民的思想时,才感到倍加艰难。
    许汉青摇了摇头,把思绪整理了一下,问道:“乃颜和忽必烈打得怎么样了?有没有最新的战报传来?”
    “双方在辽阳城下正在大战,据传来的情报上说,乃颜的部队在守城的时候大量使用了咱们支援的手雷,使忽必烈大军损失不小。”
    “随火炮而进入乃颜军队的顾问呢?他们有什么消息?”许汉青不放心地追问道。
    “目前还没有,不过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
    “北元所制造的火炮虽然性能不行,可还是有一定的威力的,给乃颜送个信,让他小心些。”许汉青点了点头,交待道。
    …………………………………
    “我不和他谈,他不是合适的使者。”许汉青皱着眉头说道,“伯颜不过是丞相,议和这等大事他做不了主,告诉使者,让他滚回去,想进行欺骗,下次我就砍了他的脑袋。”
    当江北传来伯颜的使者要过江与光复军商谈议和之事时,许汉青便是如此回答的,使者连江也没过来,便被打发了。
    “要是北元真的派出使者来议和,那还真是一件好事,能令百姓修养一下。”邓光荐的话让许汉青忽然心生警惕,难道伯颜打的便是这个主意,假议和、真备战,让自己的内部出现分歧,唤起某些人偏安的想法,从而破坏现在万众一心的抗战局面。
    不行,绝不能让这种不和谐的声音扰乱自己的计划,在百姓和官员之中制造思想上的麻痹和混乱。
    夜已经很深了,许汉青依然在拿着笔,冥思苦想着给陈复文的书信。
    “…全力开动舆论机器,驳斥偏安议和的想法,必须要让民众明白,不思进取,只顾眼前是错误,而且是极为危险的,偏安江左,无所作为,只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等他们强大起来,我们会再一次家破人亡,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自强不息,刚健尚武的河洛精神,才是我们应该崇尚和学习的…要警惕北元在舆论上的煽动与误导,多揭露蒙古人在江南犯下的血腥罪行,多总结一些历史上的深刻教训,多讲述一些蛮夷背信弃义的事例…长江防线已经基本稳固,此时更要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打好对北元的最后一战,光复中原…”
第三十三章 停战和谈(三)

       
    “知道吗?伯颜被镇国公打得挺不住了,兵退五十里,派使者来停战议和,却被镇国公给赶回去了。”泉州城的酒楼内,一个书生模样的人神秘地说道。
    “我早说过,有镇国公在江边守着,鞑子是寸步难进,怎么样,我说得没错吧!”另一个人在旁边炫耀般地说道。
    “如今国土已经光复大半,朝廷择日也必然会迁回临安,如今停战议和正当其时啊!江南百姓也能休养生息,镇国公为何连使者都不见,便把人赶走了呢?”有人略有些惋惜地说道。
    “目光短浅,镇国公是想带领大军北伐中原,直捣黄龙,完成当年岳大元帅没能完成的遗愿,这等胸怀与眼光,岂是我等人能理解的。”
    “北伐谈何容易,太祖、太宗、高宗、孝宗时北伐,不都是劳民伤财,无功而返吗?”
    “此一时彼一时,长江以南的元军都不是光复军的对手,长江以北的元军也必然不堪一击。现在北元又是两面作战,北伐正当其时。”
    “江南正在光复,北伐切不可操之过急,胡人崛起快速,崩溃也很突然,先与北元议和,守住半壁江山,我华夏养精蓄锐,一战而收复故土。”
    “他们北方人不愿意让蒙古人当牛做马,也得自己出分力量,凭什么让咱们江南人为他们流血牺牲!”
    “狭隘了不是,都是华夏子民,何分彼此呢?当初要不是朝廷无能,失去大片国土,如何能让他们沦入鞑子之手,受尽欺凌压迫。”
    “是啊!听那边逃过来的人说,在北方的汉人的日子过得是真苦啊,吃不饱,穿不暖,如今再加上经济封锁,几天吃不上一顿带咸味的饭那是平常事,北元交钞现在更是一落千丈,和手纸也差不了多少。”
    ……………………
    “先生,您看这和谈是好还是不好呢?”郑虎臣端起酒杯,对谢枋得问道。
    “且不说好与不好,现在光复军的战绩和百姓的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对商家来说,光复军占的地盘越大,他们的商路便越畅通,对于有功名在身的文人来说,又有官员的空缺可以补上,对于平头百姓来说,则意味着自家的土地有了保障,打工的机会增多,自家随军出征的子弟又有了立功的机会,平安归来的希望更大。在这种心态下,再加上镇国公的脾气和光复军现在的实力,想议和很难。”谢枋得摇着头说道。
    “那就打个痛快,打过长江去,北伐中原,把鞑子赶回漠北。”郑虎臣一顿酒杯,大声说道。
    “再者说,伯颜提出议和,未必便安着什么好心。趁着北元内乱,两面作战,镇国公不会不抓住这个机会,纵然不能一举光复中原,也会有别的行动,让鞑子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南下。”谢枋得分析道。
    酒楼内的人脸红耳热地议论着,多数人都感觉到前途是一片光明,对着蒙古铁骑,大伙心里已经不再是害怕和恐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慢慢地恢复。
    “你看,这些人对军事如此关注,而且对光复军充满了信心,只要镇国公说一句话,不管是打还是和,他们都会支持与拥护,许汉青厉害呀!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谢枋得慨然叹道,“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感受到这种翻天覆天的变化,短短的几年工夫,他能做到这些,真是让人不佩服都不行。”
    “是啊,以前大宋打仗,不管打胜打败,老百姓都得不到好处,反倒加重了负担。如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想让老百姓不支持都难。”郑虎臣点头赞同道。
    “我有一个感觉,即使打败了忽必烈,将鞑子赶到了漠北,许汉青也不会轻易收手,大仗没有,小仗不断,他还会继续对外用兵,立国、富国、强国的思想与方法将从他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宋再不是以前的大宋了。”谢枋得闷闷地喝了口酒。
    “先生多虑了吧!许汉青怎么看也不象个穷兵黩武的人,他做事很有分寸,再者说,打别人总比挨打要强吧!”郑虎臣笑着劝慰道。
    “国虽大,好战必亡;国虽小,忘战必危。希望他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做出过分的事情。”
    ………………………
    “号外,号外。”门外突然传来了报童的叫卖声,“镇国公亲笔所写《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陈大人亲自撰文《吸取历史教训,不要养痈成患》。快来看哪!”
    “哦,快快去买。”酒楼内好几个人都同声招呼道。
    谢枋得从郑虎臣手中几乎是抢过报纸,大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