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好女婿-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恚涤嵌依⒀伞H皇庇薪裎簦ㄓ型ū洌恢蔚揽梢灾掠陼D时若?灾害不生,百姓足食足衣,力乎农而务乎职,顺乎道而归乎化?
  子诸士,明于理,识夫时,蕴抱于内而有以资我者,亦既久矣。当直陈所见所知,备述于篇,朕亲览焉,勿惮勿隐。”
    
    
第六百四十一章 确定书法字体

      说句实在话,王宗师的口音实在难懂。
  不过,四个太监抬着这个木板,也就是考生们口中所谓的玉榜在考场里四下游走,让大家能够看清楚,然后就立在考场的正当中。
  这道题目的都是用核桃大小的字写成,就算你有近视眼,也应该能够看得清楚。
  一看到这道考题,苏木心中一楞:“怎么又变了,这贼老天不是在玩人吗?”
  原来,作为一个穿越者,在现代社会的时候,苏木帮自己导师编辑过历代状元八股文。虽然说殿试只考策问,跟八股制艺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但他当年却也将历年殿试的文章都找出来浏览过一遍,已经提前知道了这一期殿试的考试题目。
  据他所知,如果历史要回归他本来的面目。那么,今年的考试题目应该是弘治十六年殿试那一道才对。真实历史上,这一届的策问,应该是一道漕防疆防正统体要策。
  却不想,今天却变成了这样。
  在考试之前,苏木也提前做过准备,依照那个题目自己作了一篇范文先背熟记在心头。当然,这次若是在抄袭康海的文章实在不够意思。上次没有同他撞车,已经是老天爷开恩。再说,殿试本就是一个形式,如果不出大的意外,基本上人人过关。最后,只不过是如何排定名次而已。
  如此看来,苏木根本就不需要出此下策,为了一个所谓的名次行险。
  所以,他这次准备考自己的能力硬考。
  实际上,殿试的难度真的很小,如果你对名次没有什么过分的追求的话。当然,殿试的名次八成以上是要参考会试成绩的。否则,你会试考个三百多名吊车尾,勉强进入殿试这关,可殿试的时候却拿了状元,传了出去,只怕人人不服,朝廷的威严何存?
  殿试的考试除了参考会试成绩之后,还有两个因素。一是书法,二是格式。
  殿试的策问文章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重格式不重内容,真论起好坏来,好象大家都写得差不多。要想分出好坏,只能看谁的字写得好,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书法这种东西短期内也没什么提高,至于格式其实主要是一头一尾。
  开头按照规矩要用“臣对臣闻”四字,结尾则点出“臣谨对”就算过关。至于中间部分只要考生不出违式,其中的正义哪怕生吞活剥,最次也在三甲之中。那时节,殿试违了式的考生也场场有些个,一旦违式,便被拨与吏部,立即授七品职事,外放为官,不赐进士身份。自然,这也算是朝廷命官,算是正经出身。
  所谓违式,不过是遇上“天”及“帝、后、祖宗”等字,须提行,且必高出一二字书写,俗称抬头。再个就是要避大明天家的忌讳。
  正因为这样,苏木倒是没将这场考试放在眼中。至于文章作得如何,只要格式不出文,即便作得空洞无物,枯燥些也是无妨。至于书法,他自然有强烈的信心。
  不过,看到这个题目和真实历史上完全不同,他是微微一呆。
  然后就好象明白了什么,咧开嘴无声地笑了起来。
  看起来,老天爷也怕我了。怕我苏木又不管不顾地抄真实历史上康海康状元的文章,弄得他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索性就另外弄出一个新题目出来。
  这说明,历史的惯性在我苏木这只蝴蝶的面前投降了,至少在这一刻如此。
  文章,即便重新作,苏木也没有丝毫担心。
  现在只需考虑该用什么书法。
  同童子试、乡试、会试考场必须用严格的馆阁体不同,殿试没有规定你必须用什么字体,考生可以自*发挥。前面几场考试之所以用馆阁体,那是因为考生的卷子写完之后需要由专人誊录,然后糊住名字,防止作弊。
  殿试就是个形式,作弊已经毫无必要。所以,都不糊名字的,也不需要誊录,考的又是书法,自然什么字体顺手就怎么来。
  当然,你如果擅长张旭、怀素狂草,要将殿试考场当成艺术殿堂,拿自己的前程搞行为艺术。自己做死,也没人救得了你。
  苏木的书法如今在士林中算是小有名气的,尤其是一手董其昌行书,更是为他获取了不少的赞扬。
  书法这种东西,其实只要从小临摹名家字帖,每日苦练,再有一定的天赋,十几年下来,大家都能写得不错。当能写一手不错的书法,却未必能够成为书法家。毕竟,能够做书法家的,至少也要能够开宗立派。
  苏木之所以能够在书道上获取名声,还不是因为占在了董其昌的肩膀上。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董其昌体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大觉震撼。
  想到这里,苏木就随手用自己写熟了的董其昌体在卷子上写道:“臣对:臣智识愚昧,学识疏浅,不足以奉大问。”
  刚写到这里,他却哑然失笑,摇了摇头,将卷子放到一边,另外拿出一张来。
  原来,在不知不觉中,他用的竟然是行书。
  在殿试这种考场上,虽然不**法字体。可怎么着你也要楷书啊,用行书、草书也太不严肃了,须防着考官看你不顺眼,来一句“这个字本官看不懂”给你点个差评。
  到那个时候,才是真的应验了一句:不做就不会死。
  想到这里,苏木这才端正起态度,用标准的小楷将这个抬头写在纸上。
  用的自然也是董其昌体。
  相比起行书,董其昌的小楷也是一绝。
  正如他自己所说:“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徽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无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可见,在小楷上面,董其昌的艺术造就只怕比行书还高,这样的字拿到殿试考场上,想不拿高分也难。
  同苏木一样,也有不少考生写废了卷子,拿了新卷重新起头。
    
    
第六百四十二章 审题

      殿试的主考官依旧是当今天皇帝,和会试不同,正德天子还亲自监考。
  同是监考的还有三大阁老和各部尚书,都是正二品以上的朝廷大员。
  被这么多大人物注视着,说不紧张也是假话。即便已经没有淘汰一说,但考场的气氛还是显得非常紧张,甚至比会试时还压抑。
  不少考生都是战战兢兢,握笔的手都在颤抖,别说思考,就算这个“臣对臣闻”的开头,也写得哆哆嗦嗦。字自然是歪歪扭扭,不成模样。
  这样的书法,真交上去,肯定是不成体统的。
  所以,不少人都将卷子废掉重新来过。一次不成,就两次,三次,直到彻底镇静下来为止。
  苏木今天的心情很是放松,偷闲还看了看其他同年。
  由他们的表情看来,吴世奇作得很麻利,段炅和牛得水他们也是一脸的自得,显然是作得不错。
  苏木一想,立即就明白过来。殿试说穿了,对于考生的文化素养已经没什么要求了,考得不过是他们的心理素质。
  这群前通政司的官员们,成天朝廷的各部院打交道,往来的不是尚书就是侍郎,经历过的事情多了,这种场面还镇不住他们。想来,这次殿试对他们来说,也不是困扰。
  看到他们的神情,苏木也不觉舒了一口气。
  儒家讲究的是养浩然之气,究竟的胸有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毕竟,能够坐在殿试考场上的贡生们莫不是人尖子,又是在科举这种独木桥中千军万马杀出来,都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
  很快,绝大多数人都平静下来了。
  又看了一眼题目,苏木写完抬头之后开始思索自己接下来该怎么作文。
  策文虽然是官样文章,但也不能胡乱写,离题万里地满口跑火车却是不成的。
  正德皇帝所圈定的这道题目其实很大路货,说起来意思也非常简单。
  大概是说,皇帝是人君,奉天命御万民,既然是君父和臣民的关系,那么,各人都应该扮演自己应尽的角色。皇帝应该有皇帝的职责,干好自己的本分,如此才算是无愧臣民苍生。那么,百姓臣子所欲者,首推衣食二物。
  这两样东西,也是一个皇帝应该牵挂在心的。
  如今,民生艰难。耕作者口中无食,种桑麻者身上无衣。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