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河血-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知现在工厂弱点的的沈培民在一旁安慰的袁伯焘,而他的安慰换来的却又是袁伯焘的叹息。
    “高等工科学校才毕业四千多人,去掉冶金、采矿和其它十几个专业,机械系虽说有一千多名学生,可别忘了汽车公司同美国的福特、通用两大公司签署协议,委派六百名学生赴美实习一年,学习汽车制造,这一下子就分走了一半人,到时候,能分到通用动力公司的,又有多少?又有多少人分到航空动力组?……”
    航空动力组正是袁伯焘主持的研究组,无奈的长叹了。气,袁伯焘看着几名正在厂房内忙碌着的年青人,他们是在此实习的高等工科学校的学生,能把这十几位保住,在袁伯焘看来,都已经是老天保佑了,更不要提要更多的人了。
    “明年,学校的规模不还要进一步扩大吗?”
    终了,沈培民还是把希望放在了明年高等工科扩大招生的上,同时他又特意补充一句。
    “再说,再过一个多月,去年高等工科招的第二期学生,不也要进厂研修吗?到时候,咱们再争取一些过来!再向公司打份报告,看看能不能……”
    把视线投向那几名外国人,沈培民把声音微微一压。
    “再聘请一些外国技术人员过来!”
    (第二更,求月票,求推荐!)

第三百六十七章 中国需要
    “和中国那种拥有雄厚资源的庞大帝国进行战争,是许多年里可能犯的最大错误了。你们开始无疑会获得成功,俘获他们的船只,摧毁他们的商业。但你们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他们会被迫想方设法反抗你们,保卫自己。他们会想到,并且会说:为什么我们要受来自那么远地方人的欺压,让他们为所欲为?我们必须使我们自己和这个国家一样强。我们必须造船,我们必须在船上装上大炮,我们要有和他们一样的装备。”他们还会,从法国和美国找来工匠和造船师,甚至去伦敦找。他们会建成一支舰队,然后或早或晚,打败你们。”
    或许拿破仑·波拿马从没有说了“睡狮论”但是这段在1817年与奥米拉医生在科西嘉岛上的这一段对话,却点出了中国走向强大的一个必由之路——外国人才以及技术的引进,对于中国这个落后于世界百年的国家而言,引进外国技术以及技术人员,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从留美幼童为始,中国开始向国外派出留生,这种自我造血式的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脚步虽然没有停止过,但直至六十余年后,当北方公司设立新区开始在新区内规划建设起一座座现代化工厂、研究机构的时候,人才不足依然困扰着公司的发展,毕竟国家数十年的积弱、工业的落后,使得那些在国外接受教育并取得优秀成绩的专家学者,更长于理论而少了“实践”。
    实践经验的欠缺、人才数量的不足,直接致使公司不得不大量引进外国专家以及技术人员,甚至于高级技工,民国二十三年的新区,恰如这个饥渴数十年的国家一样,对于人才的需求几乎从没有满足了。
    “每个月,都有一艘满载着美国的专家、学者以及技术人员的邮轮,从旧金山驶出,驶往青岛,在大萧条中失去工作的美国人,在大洋彼岸获得了新生……”
    恰如《纽约时报》上的报道一般,在过去的两年间,邯郸西南的北方新区成为了全中国仅次于上海租界的,外国人在华最大的聚集地,多达一万名来自美国的专家、学者以及技术人员和四万余家属在新区内工作、生活着。
    在新区,几乎每一家企业内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在新区内的十三所高等学校内,同样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即便是在街道同样也是如此,虽说新区的人口以每月近两万人的速度增加着,可是相对应是,这里的外国人同样以每月两千余人的速度增加着,大萧条使得许多美国人愿意离开那个曾充满希望的国家,前往任何一个可以提供工作的国家。
    “叮铃铃”在自行车的铃声的督促下,骑着自行车的内森越过前车,朝着工厂的方向驶去,每天清晨,他都是如此骑着自行车往来于路程超过6英里的家与工厂之间。
    “早晚有一天,我会买一辆汽车!”
    在路口等待红灯的时候,看着那宽敞的道路上,仅停着十几辆汽车、公交车,内森于心底如此寻思着,甚至在他看来,在新区的道路上,没有汽车,是一件让人极其失望的事情!在美国的时候,作为一名工程师他也曾拥有汽车,而现在,他却只有一辆“飞人”自行车。
    或许,汽车是他最大的遗憾,现在他和家人的居住环境,远优于美国,只不过在中国汽车的售价太过昂贵,一辆二手的福特汽车,都需要五六千元,对于每个月薪金六百元的内森而言,或许并不算贵,但性价比实在太差了。
    “也许,我应该给自己设计一辆汽车!”
    在内森的心间浮现出这个念头的时候,随着绿灯的亮起,路口的警察转向时,原本被堵于路口的人们立即像是潮水一般,越过停止线,而内森同样也在这潮水之中,在经过路口时,望着那些骑着自行车停在停止线后等待红灯的路人,他在心里到是有些佩服这些人,佩服他们的耐性,当然内森同样也知道,人们之所以遵守秩序,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路口警察棍子的威慑,对于敢于违反交通规则的路人,警察从不会吝啬手中的棍棒。
    十几分钟后,内森骑着自行车进入工厂,工厂位于航空技术研究所后方,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那里更像是机场,而非工厂,只不过在跑道一侧,耸立着十几间大型厂房,将自行车停在停车区后,内森便径直朝着其中的一间写着“总装间”的厂房驶去。
    在总装车间内,几十名工人正在忙碌着组装着“幼狐”式双座教练机,这是航技所试验工厂的主打产品,而内森并没有向往常一样,朝那里走去,而是直接去了位于总装间阁楼的那间办公室,人还没进办公室,他就听到一阵争论声,尽管他们说的是中文,但内森还是勉强听懂了他们在争论什么。
    “机动性与速度不可能实现完美的匹配……”
    依如过去一样的争论,在进入办公室的时候,内森看到王助、周传璋、王士倬、朱霖等人依然在那里争论着速度与机动性的问题。
    “飞机的机动性能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是鱼和熊掌,机动性好,就必然飞不快,飞得快,就机动性必然不好。所以,在一架飞机上,根本就不可能完美的两者的融合,因此,我们应该研制两种飞机,一种突出机动性,一种突出速度……
    朱霖继续坚持着这一理论,而这一理论实际上则是各国航空业界最为流行的观点,可流行并不意味着会被接受,实际上,全世界除去苏联接受这一观点,并据些设计了两种飞机之外,其它国家并没有完全接受这一观点。
    “用单翼高速机追敌,与其战斗拖延,待速度较慢的双翼机赶到之后,由机动性好的双翼机完成歼敌任务,这个理论,看似很实用,可实际上,于中国的情况而言,并不适用!”
    打断了朱霖的话,王士倬冲刚进屋的内森问道。
    “内森先生,你曾在波音公司任职,请你告诉我,为什么美国和欧洲的飞机公司现在更倾向于开发机动性较差的单翼机?”
    “答案很简单,”
    缓了口气,内森在脑海中整理了一翻思序后回答道。
    “无论是从军队还是公司的角度来看,开发一种机型,无论是对开发者还是使用者来说,都更为经济,同一家公司不可能同时承担两种作用相近的飞机研制,同样,同一支军队,也不会把预算浪费在两种有明显缺陷的飞机上……”
    “苏俄不是有两种飞机吗?”
    朱霖连忙辩解道。
    “他们的i—15是世界上机动性最好的飞机,而去年亮相的i—16,同样也是世界上最快的飞机……”
    “前者的速度太慢,后者只有速度,而没有稳定性,机动性太差!两种飞机的配合使用,实际上,也就是理论上的配合,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而且除了苏联那样的国家,其它国家几乎不可能接受两种功能重叠,互相补充性能却又都有所欠缺的飞机,因为……”
    “因为不经济!”
    作为研究所所长,王助终于还是拍板定下了调子。
    “既然我们要研制驱逐机,必须要考虑到它的经济性,这种飞机不能够太过片面,毕竟,中国并不是一个富国,空军不可能用两架飞机去完成一个任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