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场持续了十天的战役中,中**队在南方战线上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义县与锦州攻防战,中**队总共歼灭七个日军师团,另外还击溃了三个日军师团,取得歼敌十七万的重大战果。
对于东北战场来说,这个结果绝对不可忽略。
要知道,在突出部战役打响的时候,日本正在向东北增兵,第一批增派部队已经到达前线,并且补充给了几个主力师团。虽然罗耀武放弃了进攻凌海市的作战行动,没有对第二批到达的日军师团产生影响,但是在损失了七个师团,还有三个主力师团丧失作战能力的情况下,日军再也难以协同美军发起进攻。
对日本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长崎遭到战略打击之后,日本国内的战争呼声迅速增强,政府的战争动员计划也得到了广泛支持,就连之前反对战争行动的部分日本人都改变了观点。在日本人看来,日本必需进行报复,而最有效的方式就在战场上取胜。
胜利没有到来,结果却再次损失十多万官兵。
要知道,这是永久性的损失。
在日军战损的十七万官兵中,被俘的不到一万人,其余十六万多全部阵亡。此外还有大约十万日军官兵伤残,且绝大部分将丧失作战能力,甚至丧失了劳动能力。
这样惨重的损失,丝毫不亚于彰武会战。
可以说,这一结果,对日本战争信心的打击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虽然在日本政府的宣传下,失败只是胜利的开始,而且日本国民的战争积极性并没受到影响,仍然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报名参军,搞得日本当局不得不一再限制参军范围,以确保有足够的劳动力参与国内的生产建设,但是在能否取得最终胜利的问题上,一些有着长远目光的日本人已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突出部战役结束后没几天,就有一名日本记者在发表社论的时候提到,如果依照之前的战争伤亡,打到北京的时候,日军至少要阵亡一百万官兵,还得准备一百五十万张病床。至于取得最终胜利,日军的伤亡数字将更加巨大。
日本能够承受这么巨大的伤亡吗?
要知道,在日本所经历的最大规模的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也只阵亡了两百多万官兵。
虽然从人口上看,对于拥有一亿多国民的日本来说,一百多万的伤亡还不算大,至少没有超过日本的承受范围,但是相当于国民总数百分之一的伤亡率,肯定会对日本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从当前局势来看,日军遭到重创,也对美日联军进军华北产生了巨大影响。
虽然在这场战役中,美军的伤亡并不大。到十四日夜间,也就是第十六集团军放弃了集体抵抗,开始分散突围的时候,美军只阵亡了一万多人,伤残军人不到两万,比帕特里奇最初的估计低得多。但是在东北战场上,美军的兵力本来就不占多数,充当主力的、特别是在战线后方,一直是日军。
这就是问题所在。
即便在前线战场上,日军的表现乏善可陈,可是在后勤保障上,美军仍然得依靠日军。
没有日军的掩护与支持,美军的后勤保障就得不到包管,补给线也没有安全可言,前线进攻自然无从谈起。
这一点,在突出部战役结束之后体现得非常明确。
美军在十四日夜间占领了敖汉旗之后,足足停留了一周,直到二十一日才开始向赤峰推进,而这比帕特里奇预计的多了三天。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日军伤亡过大,没有足够的兵力保护后勤补给线,也没有法子为美军提供足够的支持,使得帕特里奇不得不让大批美军执行后勤运输任务,从而拖累了进攻行动。
当然,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从根本上讲,美日联军能够在突出部战役中取胜,除了帕特里奇的指挥因素,特别是他坚定不移的依照战前计划行动,没有因为锦州遭到攻击而放弃进攻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队守卫的防线并不牢固,没有像医巫闾山那样的天然屏障,也就没有法子在战线上固守。
如果换个环境,美日联军的进攻行动肯定不会如此顺利。
接下来的进攻正是如此。
虽然美军在十月底拿下了赤峰,完成了从北面迂回攻击北京的部署行动,但是在接下来的进军中,不管是从东面攻打山海关,还是绕道赤峰进军承德,美日联军都得在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下作战。
在此情况下,日军的支持显得至关重要。
因为美军将主力放在赤峰,妄图绕过山海关,所以美日联军的后勤部极限长达一千多公里,期间三分之二在山区。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足够的支援力量,美军的进攻很难得逞。
如此一来,帕特里奇不得不放慢进攻步伐,等到日军的补充兵力全部到位,并且巩固了后方补给线之后再发起进攻。
也就是说,即便在占领赤峰之后,美日联军也无法立即发起进攻。
依照日本的增兵速度,以及美日联军控制占领区的能力,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之内,帕特里奇都得老老实实的呆在关外。
照此计算,美日联军最快也只能在十二月底发起进攻。
此时已经是严冬,就算美日联军有足够多的御寒衣物,主战准备也做好了防寒准备,要想在山区内取得迅速突破,也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毫无疑问,这就是罗耀武在突出部战役中取得的主要成果。
事实上,也正是断定美日联军无法在冬季到来之前再次发起进攻,罗耀武才会在战役后期让部队全面撤退,主动放弃关外防线。
只要拖到冬季,随着大雪降临,帕特里奇有点头脑的话,就会再等上两到三个月,在开春后才发起进攻。对罗耀武来说,别说四五个月的休整时间,只要有两个月,他就能组织起新的战略防线。
更重要的是,只要能在最后一道战略防线上再次消耗美日联军的有生力量,就算最终不得不退守北京,以罗耀武的才能,他也有足够的能力守住首都,至少不会像沈阳那样,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战败。
不管帕特里奇是否愿意,都得承认,日军遭到重创,使美日联军失去了战略主动权。
作为一名精明的战场指挥官,帕特里奇在这个时候最应该考虑的不是进军华北,而是在另外一个战场上,即在东南战场上取得突破。
如果能够在进军北京之前打到南京,肯定会对进军北京的作战行动起到协助作用。
正是如此,十月底,在着手调整东北战场上的军事部署的时候,帕特里奇把重点转到了东南战场上,为进军南京做准备。
事实上,东南战场上,进军南京只是一个战略方向。
因为这一战场更为广阔,所以在该方向上作战的美台联军有更多的选择!
第一百五十四章 深入内陆
虽然在美日联军攻占了沈阳之后,东北战场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战场,决定着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但是处于政治上的原因,在东南战场上,美台联军的进攻行动一直没有停歇过。
在奥康纳发表了战争宣言之后,美国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台湾政权光复大陆。
从政治上讲,这是一个必需完成的任务。
可惜的是,在战场上,很多时候决定战争走向的并不是政治因素,特别是在胜负未明的情况下,政治的影响力并不明显。
这一点,在美军登陆浙江之后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登陆之后,美台联军首先把重点放在南京,以攻占南京,协助台湾政权回归正统为主要目的。不管怎么说,“中华民国”的首都是南京,只有在打下南京,才算得上是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
为此,美台联军在该方向上投入了几乎全部兵力。
问题是,中**队在东南战场上的主要目的也是守卫南京,而且不惜代价。
结果就是,在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美台联军终于将战线推进到了南京郊外,却迟迟无法攻入南京城区。特别是在陈必时重新就任东南战区司令,与王虞珉珠联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