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掌控好这次机会,童少卿为自己争取到了几天时间,将四十六个整编旅中的四十二个调往前线,并且囤积了大量作战物资。
因为台军确实在积极备战,所以帕特里奇没有催促童少卿,让他尽量做好准备。
九月十三日,帕特里奇的耐心等待终于获得了回报。
拜伦乘坐的“空军二号”还在北大西洋上空向东飞行的时候,童少卿指挥的台军南方集团军在云林县的北港溪战线上发起了全线进攻。在此之前大约两个小时,为了掩护台军的战略进攻行动,北方战场上的美日台联军在新竹战场上发起了一次规模巨大的佯攻,数个师的数万兵力投入战斗。
与帕特里奇预料的一样,大陆军队再次动用远程火力。
更重要的是,大陆军队做出了错误判断,认为北方是主战场所以把绝大部分火力投向了冲在美日军队前面的台军北方集团军,并没高度重视南方战场上的战斗。
让帕特里奇有点不敢相信的是,台军在南方战场上的表现并不像表面上的那么理想。
进攻开始后不久,台军就遇到了二十四军与二十七军的坚决反击。虽然美军的空中力量已经依照计划调整了支援行动,逐步增强南方战场上的打击力度,甚至连日本空中自卫队也参加了南方战场上的支援行动,但是台军仍然没能迅速取得突破,在深入二十四军与二十七军的防线之后,不得不面对两个军的围攻。
虽然帕特里奇很是不爽,但是木已成自,他没有埋怨,而是积极调整。
这种积极态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服部留名与童少卿。
为了继续吸引大陆军队的注意力,服部留名让日军第十师加强了进攻力度,重点围攻盘踞在关西镇的二十军残部,并且在第7航空队的支援下,对十五军四十三师守卫的横山乡进行了试探性进攻,让大陆军队的远程炮火不得不始终盯住日军,并且在整个晚上的战斗中消耗了大量炮弹。
关键还是在南方战场上,即童少卿指挥的台军南方集团军。
进攻不利,等于把童少卿逼到绝路。
还没到十四日凌晨,童少卿就把预备队派了上去,命令担任主力的四个装甲旅不惜代价的突破大陆军队的防线。
更重要的是,在美军的支持下,台军的预备队迂回到了二十七军侧翼。
天亮前,台军荐于取得突破,主力部队攻入云林县城,迂回部队渡过北港溪,正在向二十四军与二十七军大后方前进。
打到这个时候,陈必时也明白了过来,知道对方把重点放在了南方战线上。
虽然晚了十多个小时,但是对于陈必时来说,情况还没到最糟糕的程度。二十四军与二十七军再不济,也能坚持几天。如果能够在此期间筑起第二道防线,就能抵消台军南方集团军取得的战果。
关键就是,拿什么去筑第二道防线?
十四日清晨,陈必时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将远程炮火转向台军南安集团军,协助二十四军与二十七军从云林县城突围。
紧接着,他就联系了在台中县坐镇指挥的方士谦,要求五十四军顶替十五军守住新竹防线,二十军充当预备队,而十五军则要在中午之前南下,前往彰化县与南投县。
可以说,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陈必时能够相信的,只有他亲手带出来的十五军。
从这一部署也看得出来,陈必时并不指望已经遭到重创、而且从未得到过补充与恢复的二十四军与二十七军能够守住云林县。即便这两个军能够成功突围,也很难在北面筑起新的防线。
虽然与陈必时不和,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方士谦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他也看得非常清楚,如果不接受陈必时的提议,就得由五十四军去南面堵漏,而从新竹到彰化,肯定会遭到轰炸,刚刚恢复点元气的五十四军经不起折腾。即便留下来守卫北部防线的压力也不可是不管怎么说,新竹离台中港近得多。
因为战事紧迫,所以高层没有时间反对陈必时的部署。十四日上午。十五军军部与随同行动的四十四师率先开拔。因为隶属于四十五师,所以叶振邦的九连没有立即离开新竹市,而是依照董文卓师长下达的命令,在新竹市为全师官兵准备午饭。,!
第一百七十九章 悲情人物
到大陆的罗耀武不用为下厨做饭操心,却得为更加重双”十清费神。
依照陈必时的安排,将由薛华毅以代军长的身份指挥十五军罗耀武很快就会有一个新的职务。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罗耀武在回到前线司令部的第二天,也就是九月十三日就会收到任命。可惜的是,美日台联军在南北两条战线上发起的进攻打乱了陈必时的安排,让罗耀武没有能及时收到任命。
万幸的是,在陈必时治下,有没有任命只是一纸公文的差别。
即便没有任命,罗耀武也能履行新的职责:代替陈必时指挥登岛部队。
最初的时候,罗耀武还有点不明白。以他与陈必时的关系,还有他在登台部队各位军长中的影响力,即便留在前线,也能顶替陈必时指挥作战行动。事实上,在此之前,罗耀武就经常这么做。
直到十三日下午,罗耀武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陈必时与方士谦的矛盾终于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当初支持方士谦发起反击的高层肯定没有想到,两个上将的矛盾会这么快爆发,而且影响到了整个作战行动。
桃园防线失守之后,上面开始追究责任。
与陈必时预料的一样,方士谦并不承认反击失败,把四十一军全线溃退故意说成了诱敌深入,结果十五军没能守住防线,不得不让还没做好准备的四十一军仓促投入战斗,结果一败涂地。
也就是说,应该由陈必时承担责任。
虽然陈必时也不是吃素的,在高层辩论中,他拿出了两个证据。
一是四十一军在溃退之前已经崩溃,在埔心牧场集结的部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为了证明这一点。陈必时拿出了十五军的调查报告,即从溃退下来的四十一军将士的作战报告,以及方士谦让军事警察部队调查四十一军全线溃退的命令。
二是充当预备队的五十四军一直在新竹市,没有进行前线部署,甚至没有开赴前线,也就没有能够起到预备队的角色。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要为四十一军的仓促反击负责,也应该是五十四军的军长、而不是十五军的军长。
但是陈必时的反驳只保住了他与罗耀武,却没有能够改变事实,即反击失败后,桃园防线全面失守,不得不动用远程炮火,从而导致战争规模扩大。
毫无疑问,高层关心的就是这个问题,而不是有没有法子守住新竹防线。
虽然没有资格参加高层会议。但是回到前线司令部,罗耀武就明显感觉到,在战争决心这个问题上,高层仍然摇摆不定。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也非常让人觉得讽刺的问题。别说军人与政治家,就连国内的很多老百姓都知道,仗打到这个份上,需要担心的不是打成什么样子,而是如何收场。从国家立场出发,不管是实现统一、还是完成复兴,都得在战场上使出全部力气,尽一切可能击败对手、或者给予对手重创。也就是说,首先就得树立起坚定不移的信念,而不是畏首畏尾。
可笑的是,确实有人畏首畏尾,而且不是普通军民。
至于个中原因,就算罗耀武比普通军民知道得多得多。也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即这并不是一场老百姓愿意看到的战争。
从一开始,就有人低估了这场战争的难度,认为能够轻易取胜!
有了错误的开始,要想走上正轨,自然是难之又难。
明确这个认识之后,罗耀武也就能够理解陈必时的处境,更能明白,陈必时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把他叫回来了。
十四日上午,陈必时才回到前线司令部。
调整好作战部署后,他把罗耀武叫了过来。
“你马上去联系薛华毅,告诉他,除非收到我的直接命令,不然十五军无论如何也得在浊水溪防线上坚井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