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司马懿吃三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不致引起尚书台的激烈反应,曹丕起用的中书监、中书令是与陈群、司马懿关系不错的孙资、刘放。他也希望能将这一次的分权行为所带来的朝野震荡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他还下达明诏规定:中书监、中书令的官秩永远限定为正四品,从而让各部尚书在政治地位上永远保持对中书监、中书令的优越感。其实,他这就是故意在尚书台与中书省之间埋进内外不和的“楔子”,刻意给这两个枢要机构的人员当中塞进一些矛盾,以便自己能够居中平衡调控双方、永远立于高高在上的王者之位。

尚书令陈群肯定对曹丕这样露骨的制衡手法是暗暗不快的。所以,今天他一进偏殿,眉宇间就带着一丝隐隐的愠色。而司马懿却没有像陈群那样恼恨交加,只因孙资、刘放和他自己都是颍川荀门出身,而且平日里自己在私底下与他俩的关系经营得也很到位,相对于陈群,他俩甚至更买他的“账”——他相信:中书省、尚书台“两位一体”式的运转,在自己的尚书仆射任职期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曹丕想通过孙资、刘放来刻意制衡自己与陈群,只怕有些一厢情愿。

“司马爱卿,前段时间你到河东、含阳、野林等郡去体察蝗虫灾情,可真是辛苦你了。朕一直忙于军国琐务,还没来得及慰问你呢。”曹丕满脸堆笑,用手指了一指玉几上那只从龟兹国进贡来的玛瑙碗。司马懿定睛看去,却见那碗上面热汽腾腾,一阵阵清爽的粥香扑鼻而来。这时,他又听得曹丕继续款款而言:“这是朕用孟达敬献上来的嘉禾稻米熬成的一碗‘八宝香粥’,你且尝一尝罢!”

司马懿双眼一红,泪珠儿顿时一串串地滚落了下来:“访民问饥、赈灾助农,此乃微臣分内应尽之责。陛下赐予这‘八宝香粥’的如天隆恩,微臣何德何能何以堪之?”

“司马爱卿如何当不起?这本就是你该当受起的”曹丕将玛瑙碗捧了起来,向司马懿缓缓递去。

司马懿正推辞之间,目光往旁一掠,瞧见陈群一脸漠然地看着自己这边,当下心念暗动,便肃然奏道:“陛下陈令君为镇国首辅、百僚之长,自此番河南蝗灾泛滥以来,他也是日夜揪心不止。当日在微臣与王侍郎出京察访之前,他对微臣此行亦是叮嘱备至陛下赐粥之恩,微臣岂敢当着陈令君的面印斩老恚浚 

曹丕听了,脸上表情顿时犹如死水一般滞住了。他的脸色只是僵硬了一刹那,马上又笑容灿烂起来:“唔司马爱卿说得是!说得是!朕让内侍再拿一只玉碗过来,朕要亲自为你们两位爱卿执匙分粥而赐食之”

“陛下不必如此多劳了。您待微臣的天恩,微臣永远感铭于心。”陈群目光深深地凝视着曹丕,悠悠然开口了,“司马仆射代君访灾、劳苦功高,该当独享您的赐粥隆恩的。”

司马懿见到自己已将陈群心底的暗忌之情,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巧妙转移了出去,这才暗暗放下心来。他仍是谦辞了许久,终于推拒不过,只得接过那只玛瑙碗,在自己的坐席一侧轻轻放下。然后,他从衣袖中取出那日牧阳县老于头赠送的一只红薯来,捧在掌心里,向曹丕满面含笑赞道:“陛下请恕微臣失礼:微臣要就着这只从河东郡带回来的红薯和着您所赐的御粥一道吃下,才会觉得自己是‘上不负君恩,下不愧民托’,才会觉得香甜可口。”

“哦?这只红薯是从河东郡带回来的?怎么?它也是什么‘祥瑞之物’吗?吃起来很香甜吗?”曹丕听罢,煞是惊疑,他往那红薯身上瞧了又瞧,看到它也就一个拳头般大,形状也很普通,毫无奇特之处,根本没有什么“祥瑞之兆”可言。

司马懿却是一脸虔敬地捧着那只红薯,平视着坐在对面龙床御座上的曹丕,淡淡地说道:“启奏陛下:这只红薯的味道其实不是十分香甜,甚至还有些涩口,它也没有什么‘祥瑞之兆’,仅是一件凡间之物而已——但它是微臣在河东郡巡察灾情之时,中途邂逅一位农夫老汉,送给微臣果腹充饥的一份‘心意’陛下也许不清楚,自从上月中旬蝗灾从天而降,河南一带的百姓几乎都是用这个东西勉强果腹充饥了。”

“这这”曹丕双眼直盯在那只红薯上,光亮的额角上不知不觉中已经渗出了细细密密的汗珠。

“就是这个东西,只怕他们也吃不了几天了!灾民都那么漫山遍野、刨地三尺地去挖——地里的红薯再多,也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吃光的”司马懿低头看着那握在掌心的红薯,仍是淡淡然地说着,眼角却有清泪缓缓静流而下。

曹丕脸上的表情愈发地不安起来,他的龙床御座上就像插了一根根尖利的钢针,扎得他坐也不是、卧也不宁。

这时,陈群却沉沉地叹了一口气:“司马仆射,这河南百姓也算是比较幸运的了。当年群雄割据、中原淆乱之际,他们那时连草根、树皮、白蒜土都要又挖又刨地弄来啃吃现在,他们手头还有红薯充饥,应该也不错了”

曹丕听了,更加啼笑皆非。他一咬牙根,龙颜一凝,慢慢开口了:“朕应天受命、开国抚民,岂能坐视天下饥民嗷嗷待哺?唉司马爱卿、陈爱卿,前几日辛毗、桓范也都找到朕泣诉过民之疾苦了!朕反复思量,已经决定,今年暂时只从朔方迁徙三万军户、士家前来京畿安家落户。这个底线,朕是绝对不能退让了!”

司马懿微一沉吟,转过头去与陈群交换了一下眼色,一齐深深叩下头去:“陛下心系饥民、仁如尧舜、恩泽四海,实在是圣明之极!臣等代豫州、司州等万千士民深深谢过陛下的无上隆恩了!”

曹丕听到他俩这般说来,脸上这才流露出了一股由衷的兴奋之情。他大袖一摆,端正了身形,展颜笑道:“朕也是儒门出身的天之骄子,岂不懂得荀子‘爱民而安,好士而荣’的至理名箴?陈爱卿、司马爱卿,朕还知道你们一直在为筹措南征军饷而暗暗焦急。你们放心,朕已经亲自给你们筹到了数十万石军粮,不久便会拨到太仓里来的。”

陈群和司马懿一听,不禁面面相觑:这位陛下还当真有些门道,他能从哪里一下就筹措得到数十万石军粮?

偏殿中静了片刻,曹丕又从御案上拿起厚厚一叠奏折来,握在掌中,眉头微皱,神色凝重,徐徐开口而道:“对了,还有一件棘手之事,朕须得与二位爱卿商议一下。御史台那边,华歆大夫递来了一班监察御史的联名弹劾表,他们弹劾的竟是太尉贾诩——认为是贾太尉失职失德而导致河南天降蝗灾、凉州出现‘青虹贯日’之凶象的,所以,贾太尉应该引咎辞职”

司马懿二人听了,都是暗吃一惊:按照前朝制度,“三公”之位虽隆,但若逢“天、地、人”出现灾异之象,则必当代君受过、引咎辞职。而且,这种因灾异而策免“三公”之制,还有一种特定的对应关系:太尉之职掌天,所以若有天变、天旱、日食、蝗灾等灾异,太尉则必被退职;司空之职主地,所以若有地震、山崩、洪水等灾异,司空则必被退职;司徒之职涉及人事,所以若有瘟疫、妖异、民变等灾象,司徒则必被退职。而此番御史大夫华歆,很显然就是根据这一制度惯例来纠集手下联名弹劾贾诩的。

“两位爱卿亦是通晓典章礼法之宿儒,朕对华大夫和诸位御史的这些弹劾表当如何处置,不如二位有何建议?”曹丕双目缓缓抬起,亮若闪电地正视着他俩。

司马懿侧眼瞟了瞟坐在自己左侧的陈群。陈群身为尚书令,依照官秩顺序,他自然是应当先行回答这一问题的。他双眉一垂,敛色而道:“这个启奏陛下:以天降蝗灾、‘青虹贯日’之凶象而归咎策免当朝太尉,似乎乃是古之典制,本不该违逆。但是贾太尉又于我大魏有辅国翼戴之不朽功勋,仿佛亦可法外加恩、不可轻斥这实在是左右为难之事,微臣也不敢妄议。”他口头这么说道,其实心里是清楚的:御史大夫华歆一向不服贾诩以西凉寒士之身而位居其上,总是怀有“拉他下马,取而代之”的阴晦私意,如今终于逮到了“天降蝗灾”“青虹贯日”机会,他自然是不会轻易放过了——华歆为人之执拗横蛮、狂妄自大,陈群也是晓得的,也不好前去招惹。而且陈群素来喜好“浮光游移”,不愿得罪朝中任何一方——他身处华、贾交争之际,却仍是和往常一样抽身而出、站到彼岸,不去趟那一蹚浑水。

“那么,司马爱卿,你的意见呢?”曹丕将灼灼的目光缓缓投射向了司马懿。

司马懿猛一咬牙,双袖一拱,面色一正,郑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