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大脑生理学及遗传学的研究有了进展,证实了人的能力与性格,从0岁至3岁间的幼儿期,逐渐基本形成。换言之,人在初出娘胎时都是一样的,世上根本没有天生的天才或蠢材,资质的良莠,实际上依后天的教养而定。长大成人后才想成为天才,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人在出生至约3岁之间,其能力与性格大多就已经固定了。所以,上了学之后,才有“一点即通”和“不得其解”的学童产生。
    总之,3岁以前是最佳的教育时期,所以调教方法非常重要,如果等到进了幼儿园才教起,就为时太迟了。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一流家庭”造就“一流人物”
    每一个做母亲的,都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一流大学”,毕业后进入“一流机构”任职。井深大认为,其实,只要教育得当,这个愿望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只要孩子一出生,就把“一流意识”灌输给孩子就行了。
    当然,怎样才算“一流”,对它的解释也因人而异。不过,我们在这里要抠字眼,仅提供一个观念,那就是,只要母亲自认为是“一流”的,她就会把这种意识直接传到孩子的头脑里。
    井深大说:“一个人在成年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幼儿期受母亲‘意识’影响的结果。”令人遗憾的是,从现实情况看来,做母亲的却很少注意进行这种意识的灌输,而越是希望儿女能读“一流学府”、能进“一流公司”的父母,越是疏于这种意识灌输。这样,等到孩子有了“自我”,已经能独立自主之后,她们才拧着孩子思维的缰绳朝着他们所期待的“一流”方向努力,到那时已经来不及了。
    看看今天许多注重儿子教育的妈妈们,她们为了要让孩子考取“一流”大学,就得让他进“一流”高中;要入“一流”高中,便需就读“一流”初中;为了进“一流”初中,先得想法进入“一流”幼儿园,可是,她们唯一没有注意到的是,比让幼儿进“一流”幼儿园重要的是,必须要使孩子在“一流”家庭里接受熏陶。
    听听今天已经功成名就的人们的轶事,就可知道他们几乎无例外地都是“家庭”这个先修班的毕业生。耐人寻味的是他们的父母大概也未必都曾雄心勃勃地立下要把孩子教养成杰出人才的目标,但是由于家庭教育方法得当,结果都将孩子教养成了“一流”的人物。
    父母不必用嘴唠叨叫子女“将来要成为一流的人才”,但在家庭气氛及父母的行为中一定要有那种意识存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断地养成一流意识,并且会逐渐发展和增强那方面的能力。
    井深大以素有“世界机车大王”之誉的大企业家——本田宗一郎先生为例:
    据说本田宗一郎小时候,每天都由祖父背着,散步到附近一家脚踏车修理厂去玩儿。他在追忆往事时也曾表示,每天在那儿闻到的汽油味,是促成他日后对制造摩托车发生兴趣的因素之一。对本田来说,任何设备齐全的幼儿园都比不上他祖父的脊背,他祖父的脊背就是促使他成为机车大王的先修班。当然,并不一定在婴幼儿时闻过汽油味,就人人都能成为摩托车大王,但在本田宗一郎那里,祖父的脊背——确实是他走上机车这一行的启蒙。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教育与金钱无关
    井深大曾告诫天下父母:如果他们在教孩子学小提琴、钢琴、英文、教学等方面下工夫,孩子是具有惊人的可塑性的,而且孩子的许多潜能若不在幼时打好基础,等到成年后就会悔之晚矣。
    尽管这种说法已慢慢被许多父母所接受,但她们却会找出很多理由来为自己的责任开脱,如:“你说得很对,可是我没有钱,也没时间让孩子受那样的幼儿教育。”在他们看来,幼儿教育只有那些有钱又有闲的人才能办得到。
    井深大对此予以否定,他说:“其实,教育孩子并非消遣或享受闲暇,也不是只要花钱,花时间就能轻而易举办成的事。”
    诚然,让孩子学音乐、学外文的父母之中,不乏有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打发时间的人,尤其看到那些一身华贵装扮,以高级轿车接送子女的排场,更难怪有人会觉得,那是有钱人的一种炫耀。
    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的人才怀有的动机,实际上大多数父母为了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都在如此拼命地筹措金钱,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一些时间来帮助孩子的学业。
    更进一步地讲,孩子的潜能开发也不是父母只要从口袋里掏钱就能解决的事。试想想,倘若孩子的潜能真能用金钱和闲暇就可以开拓与激发,那么,为何有的富人儿女平庸凡俗,无所作为,而许多寒门子弟却不乏优秀人才呢?
    这里的奥妙就在于,孩子的教育不是单靠金钱与时间就能达成,而是要靠父母的爱心与努力才能实现的。如果没有父母的爱心与努力,是很难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的。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教养”
    对3岁以前的婴幼儿,父母的灌输或教育很有必要,那么,应向他们“灌输”何种内容才是最理想的呢?对此,井深大认为有两个方面要着力去培养。
    一个方面是,人们常常谈到的对孩子进行语言、音乐、文字、图形等等的训练,为孩子的未来奠定智能活动的基础;另一个方面是,要在这一时期把做人应有的基本规范或态度灌输给孩子,这一方面人们往往强调得不够。
    谈到做人的态度,有人也许会觉得,它就是指一个人的人生观或价值观,但很难捕捉到它具体的意味。还有人甚至怀疑,由于幼儿还不具备批判能力,如果将父母主观的人生观硬往他脑里灌输,是否恰当?但事实上,我们只要回归现实,就会发现它并不只是人生观等高深莫测的东西。
    客观上,作为一个人,就有人人都认同的起码规范。无论思想、见解多么与众不同的人,也都有自认为“这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例如,生命是可贵的,必须珍惜;不要只顾自己,同时要多为他人考虑;凡事不要依赖别人,要用自己的脑筋思考等等,这些都是极为自然的做人原则。
    或许有人说,这些都是一些近乎无聊的约束。但仔细推敲一下,你也会同意,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如果人人都能确实以身作则,按照这些规范行事,相信所有人都会过得更加安详,更为顺心。
    在井深大看来,父母对幼儿所能做的最大贡献,即在于此。实际上,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它根本无需你向孩子说明这个规矩为什么必须具有,那个规矩为何重要,只需要做父母的从孩子呱呱坠地时起,就以身作则,就能不失时机地把做人的最起码原则灌输给他们。
    当孩子长大之后,也就自然能够了解父母教导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当那个孩子已经完全吸收了那些做人的原则,将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之后,或早已习以为常,不再有所怀疑时,便能自然而然循规蹈矩地做人了,这才是最标准的所谓“教养”。
    幼时培养起来的生活模式,的确能成为一个人不可磨灭的、与众不同的“教养”,并使他的人生更丰富、更完美。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与其他孩子多交流
    井深大通过许多实例证明,从早到晚与母亲亲密接触,对婴儿是一种良好的刺激,这不仅可以激发婴儿的智慧,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婴儿良好的情绪。
    但是,他进一步观察发现,对于婴儿的身心发育来讲,不能仅限于这种母子之间的单线接触,还应让他多与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其他婴儿间进行多线交流,而且后一种交流可能更为有效。
    我们经常遇到一类母亲是,她们习惯于把婴儿整天关在房中,而忽视了应把他们带出去见见世面,从而失去了让自己的婴儿和别的小宝宝接触的机会。事实上,奇 …書∧ 網让婴儿多与外界接触,这不但可以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协调性和社会性。
    井深大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哈里?哈洛博士的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哈里?哈洛博士曾通过实验,来提示将出生的幼猴,马上放进隔离室,其结果将对它的未来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
    他从实验中观察了猴子间的交流与其智能发育和社会化能力的关系,从中得到了一些极为有趣的结果。
    哈洛博士将隔离室的四周用木板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