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蒙台梭利的“独立成长论”,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义:
    首先,“独立”是成长的主要目标——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就具有发展生命的能力。
    其次,“独立”是成长的必备条件——代表各项生理心理功能上的成熟。例如:能自己走路,能自由呼吸……
    这一连串的过程,他人是无法替代经历的,正如母亲不能替至爱的孩子呼吸一样。成长的路相当地漫长,也并非一蹴可及,得靠不断地促使生理及心理功能独立(成熟),才能成为所谓“独立的人”,才有能力靠着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发展中需要的各种活动。
    然而,生理、心理功能如何才能达到成熟(独立)?除了它们会随着年龄,逐序发展的自然因素外,父母帮助儿童学习,即是重要的辅助因素了!但得记住,帮助是适量的,比如说看孩子折手帕的动作很慢,母亲忍不住抢过来帮他折。这种行为其实很残忍,因为你不但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而且,也剥夺了他的自尊。所以在这里,“独立”也变成了一种大人对小孩的态度,即“放手”,请让孩子自己做!他所做的,虽然很慢很蠢,但那是一项神圣的工作!他正在学习呢!
    帮助孩子独立的要诀,除“放手”之外,还应该有“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
    蒙台梭利坚信儿童期绝不是进入成年期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他们不仅不是尚未完成的“小大人”,大人与小孩之间根本就是一个南极、一个北极。也就是说,虽为同一个人,存在形式与心智状态却完全不同。其间最明显的差别就在于大人已经发育完全,变动性已经非常微小,各种发展潜力已经固定,智力增长的速度也逐渐低落,真可用“夕阳无限好”来形容了!而孩子却处于旺盛的成长过程中,正继续不断地变化,迅速地增长,潜力无穷。
    正因为孩子还是一个充满着多变性的个体,自然的体型、行动、认知与精神发展上,都和已经定型的“大人”不同。既然二者无法站在同一的情况上,大人又怎能不经细察,就妄自以自己已经定型的标准与头脑,来否定孩子的奥秘,自作主张地判决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呢?
    再者,想要了解孩子,就必须以多观察来了解他成长的法则。我们当然无法以横切树木的方式剖析儿童,更不能将他像小老鼠一样关在实验室里做试验。但是可以经由多方的观察,发现孩子的生长法则,推敲出他们的真正需要,然后更进一步地针对发现的结果与孩子的需要,研讨出“对症下药”的教育方法,用最适当的安排,满足孩子内心的需要,自动地产生“去尝试”的喜悦,和大人所谓的“学习意愿”。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吸收心智和敏感性的培养 (一)
    蒙台梭利认为,人和动物都是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和发展的。但人并不能像动物那样一生下来就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本能,并做到动作协调。人的本能是在生活中逐渐显现出来的,是通过自己和环境交往的经验建立起来的“内部组织结构”。
    她认为人类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可称之为“生理的胚胎期”;另一个则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的或称精神的胚胎期”,具体表现在从出生到3岁的婴幼儿阶段。她认为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的形成时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经历着和生理胚胎期发展同样的路线,开始几乎是一无所有,受到一种内在生命力及创造能力的驱使而发展,经过吸取外界刺激和印象,积累材料,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心理活动。
    刚出生的婴儿,生理与心理上的功能都还不成熟的,就像一张白纸,不能和小鸡一样刚刚出生就会啄食,婴儿的各种智能必须靠他日后自己的种种努力而慢慢地发展。
    人类是依据着上天的“预定计划”逐渐成熟的。然而,初生儿一离开温暖湿润的母体随即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面对这个突然而且复杂的环境,这项“预定计划”又是如何的展开,让孩子由小长大、由无知变有知的呢?
    婴儿一出生,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为了面对它,也为了适应它,求得生存发展,儿童会有一种蒙台梭利所说的特殊“力量”来帮助他。这种特殊力量会帮助他从复杂的环境中,自动地选择成长所需要的事物。并且会使孩子主动地尝试、摸索,快速地了解和学习这个“人”世界的光怪陆离。也使他不得不看,不得不听这些目不暇接的东西(当然也包括了和他心肉相连的你)。
    可是这种内在的敏感动力并不是永远的,到了6岁以后几乎就减弱了。这种看不见的生命力共有两项,其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二是幼儿期间的“敏感力”。
    蒙台梭利主张儿童的成长受内部潜能的驱使,但又说这并不意味着儿童的发展能在脱离外界环境的情况下自动地实现。她认为婴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与特殊的鉴别力,简称“吸收心理”,即能通过与周围环境人和事物的密切接触和情感的联系,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从而形成心理、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蒙台梭利认为幼儿这种自然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是成人所没有的,儿童在幼年期所获取的一切将保持下去,甚至影响一生。她要求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必须为儿童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精神食粮,供儿童吸收,并且认为这种需要如同生理胚胎期的胎儿需要母腹这样一种特殊的营养和保护环境一样重要。
    大人在面对一项新的事物时,可以借用旧经验来学习。例如你初次到非洲去,听见那儿的人发出一些叽里呱啦的声音,就算你听不懂,你仍会判断那是“语言”。而孩子呢?从完全黑暗的母体,滑进这个全然不同的世界,没有任何经验,智力也还没有成熟,“吸收心智”这项内在的助力,就会驱使他“潜意识”地从环境中大量地、且全面地吸收,就像照相机的感光底片一样,将外界的印象全部摄入,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从无到有的快速累积、储蓄底基。然而这种潜意识的摄取,大约到3岁以后,便会转变成有意识的吸收。也就是3岁前创造出功能(例如:孩子一出生,不会说话,他会从听、看的刺激中学到说话的能力),3岁后这些功能会开始快速发展(1岁半后,孩子的语言能力不仅进展快速,而且会得到字、语、句的全面发展)。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吸收心智和敏感性的培养 (二)
    孩子在“吸收心智”驱动下的学习,不仅与大人不同,速度更是惊人,儿童就因为有这种能力,才会从“无”到“有”地奠定下智力的基础。
    在“吸收心智”的基础上,蒙台梭利受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的影响,认为生物界存在一个事实,即各类生物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生长阶段相适应。例如,毛虫在初生后第一阶段对光很敏感,为了得到强光,它爬上树梢。与此相关联的是树梢有最嫩的叶子,适于幼虫食用。当毛虫长为成虫后,可以吃较大的树叶,对光也就失去了敏锐的感受力。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与这一生物现象类似,也有各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中也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
    敏感力是表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某一段时间,只对环境中的特定事情,涌出如泉水般的最大兴趣和不断地主动触摸、模仿或学习的举动,而且成果惊人。例如:处于语言敏感力表露的时段(我们称之为语言敏感期),儿童会对语言产生最大的兴趣,他以模仿大人的用语来快速学习,在语言的字汇容量与表达力上,更是神速地增加。他不需要文法书,也不需要词类表,他自然而然就能经由环境,学习字正腔圆的各种语言。
    更例如:小婴儿出生到某一阶段,会自然地学爬,以至于学走路,那是因为到了这件事情的敏感期,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学了,而且也得到最大的效果。假如错过了该项智能发展的敏感期,以后再想学习,不仅会失掉学习兴趣,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也会加上数倍呢!
    在这些感官的敏感期内,大人应该提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充分学习。忽视孩子的敏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