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台梭利教学班,就是在他家中设立的。
    不仅在英国,在世界各地,所有实施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地方,也都得到了良好的成绩呼应。一对澳大利亚的姐妹,在阅读了蒙台梭利的新方法之后,甚至典卖了所有家当,凑足旅费,远渡重洋到罗马学习。澳洲新南威尔斯区也受到时代趋势的影响,将该区所有的幼稚园都改名为“蒙台梭利教学班”。甚至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女儿也慕名前来研习。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0~3岁是教育的黄金时机
    大脑生理学家们说:人类的脑细胞数目大约有160亿个,这个数目在一出生时就已经固定,终其一生并不会再增加。
    这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聪愚就已经命定;或者如达尔文主义者所相信:人类胎儿的发展和其他生物相同,是遵循着某种进化的模式发展的,所以智力的高低也是“天生遗传”得来,后天的努力均难以影响。
    实际上,人自出生后,脑细胞的数目虽然不再增加,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内,脑的重量、体积却会与支持它活动的血管及血液量一起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地加多;细胞与细胞之间也会因外界刺激的日渐增多而不断地生成、发展,分化出许多神经纤维通路,用以应付日后更复杂的吸收。
    达尔文主义者认为后天的影响毫无作用可言的看法,对于人类而言,其实并不适用。我们知道,愈低等的动物,他们的生活能力,在出生后的短时间内,就能发展完全,其过程短浅,所接收的刺激也就缺乏,因而就比较“头脑简单”。而身为高等动物的人,就不是这样子了!人类的初生儿是以未成熟的情况来到世间的,他的基本功能随着时间慢慢地才能成熟(例如先有大肌肉的发展才有小肌肉的进一步成熟),经过的时间越长,接受的刺激也越多,头脑的各种“网络”就更为复杂而精密,祖先遗传的潜在能力,也随着成长的时间较长,而得以更多的发挥。
    然而,脑的细胞功能并不会自己发酵。婴儿一生出来,脑部恰似一张白纸,要有外界足够的听、视、触觉等感官的刺激,各种功能才会渐渐发达,刺激得越多,发展得也越快。但是,这种快速发展的时间并不会持续一生,它只存在于出生后短短的几年内,其中又以0~3岁之间为黄金时机。
    据大脑生理学家们的研究报告指出:儿童的智力和性格,从出生到3岁,就已经完成了60%(每年成长约20%),而且这3年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到了6岁,脑细胞的组织完成了80%(每年约成长10%),在这一时期若能以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教导音乐、语言、文字或者绘画活动,才会有明显的进步。从6岁到8岁,这两年脑部的发育达到了90%(每年为全部成长的5%)。也就是说儿童要进小学一年级时,聪明与否,大致上就已经决定了。只要看看前面的统计数字,不难发现一个结论:0~3岁之间,实为形成期中最重要的时期,假如不能把握这个时期,年龄愈长,启发、培养的功夫就会愈费力,效果也就愈差了!
    蒙台梭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提出3岁前教育,甚至她也强调两岁以前更重要。因为,两岁是迈向3岁的前站,假如前站没有播下良好的种子,又怎能期待下一步开出灿烂的花朵呢?而且约50%的智力既是定于两岁,也可见从出生到两岁这短短的两年间,是何等的珍贵了!
    鉴于这个发现,蒙台梭利更追本溯源地往上寻根,她认为:“孩子从生命之初就不仅开始有了肉体,也同时有了精神,孩子是同时拥有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因而,她提出了在当时极为超前的想法:生命的开始既是始自受孕的那天,幼儿教育也该从那一天就开始(胎教)。
    既然人类的脑细胞数目一样,蕴含的潜能也就大致相同,那智愚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据Jencks的研究指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大约占45%,环境(后天经验)占35%,遗传与环境交互联合作用占20%,所以除了遗传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外,后天环境的影响占着更为主要的地位,遗传的特质决定了人类的天赋资质(约占45%),而后天环境和后天的经验更有助于增进智慧潜能的推展,因为脑的极微细胞,不同于一般物质,它是越用越灵活的。不经磨练的大脑,只有反射运动及本能活动而已!
    所以,一个生下来就资质优异的儿童,假如缺乏后天良好的教养,他的成就也就“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发展非常有限了。
    人类运用潜能的比例,也可以看出智愚的分别程度。据精神科医师指出,普通人只使用了潜能总数的4%,高智慧所谓“天才”的人,却使用着更多的潜能比例,父母如果能够帮助孩子充分开发潜能,我们可以说就是“制造天才”了。
    由于蒙台梭利看到了这个现象,所以她主张以“提早教育”和“感官训练”,来开发潜能。也终其一生地设计出符合儿童不同阶段的各类教具,使儿童借着亲自操作的机会,提高基本智力,同时也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
    然而,为什么她会侧重感官训练呢?因为人类的学习始自感官(视、听、味、触、嗅等五觉)的直接接触(具体),例如一生出来就会吸吮,小孩子喜欢以手去摸东摸西(由具体到抽象),所以,增加智力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孩子感官机能的敏锐性。
    现代各派心理学共同断言,幼儿时期是身体变强期、心理奠定期、精神奠基期、人格形成期。大多数成人的基本情况、心理状态、行为趋向及其他问题,都始于幼儿期。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的有无把人生的幼儿期和其他时期划分开来。幼儿期工作的重要性超过其他时期的教育,在那里有着成人心理与行为方式的几乎一切秘密。虽说俗语有“3岁看大、7岁看老”的经验之说,但从文化与知识中证明它却是人们几千年文明史后的当代发现。因此,幼教工作者应当是最好的专家。但人们所做的正相反:对幼儿教育的力量投入最差。做幼教工作的人,又似乎总是逊于其他事业中的人,这就使人类自身的发展速度放缓。
    近20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脑生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了蒙台梭利所说“人到3岁时在智力和性格上已经定型了60%”的道理,也使我们知道了她说“两岁以前更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们在孩子的童年,假如不培养健全的人格,又怎能期待他长大后能够拥有健康成熟的处事态度呢?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孩子喜欢“工作”甚于游戏
    在蒙台梭利的词汇中,“工作”一词使用频率较高,这里所谓的“工作”Work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概念有所不同,她泛指的是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作业。有人认为,蒙台梭利的教育原理可用“工作”两个字来综合。
    蒙台梭利认为,工作是人类的本能与人性的特征。她声称在“儿童之家”发现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实,即:儿童竟然“喜欢工作甚于游戏”。儿童喜欢操作教具,并从教具中得到满足与乐趣,毫无厌恶与疲倦的表情。她说:“儿童的‘工作欲’正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能’,在顺利的环境下,工作这种本能会自然地从内在冲动中流露出来。”她认为,儿童的工作与成人的工作性质并不相同,它有以下特征:
    ——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内在的引导本能。
    ——无外在目标,以“建构为人”或称自我实现、自我完美为内在目标。
    ——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与建构性的工作。
    ——须独立完成,无人可替代或帮助完成。
    ——以环境为媒介来改进自己,形成自己与塑造自己的人格。
    ——依自己的方式、速率进行,为自己的内在需求而重复。
    因此当孩子严肃地做面前那件工作时,你千万不能认为那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以为他是学着马戏团走钢丝的游戏。其实他是在做着一件神圣的事──学习成人的正确走路和沉静细心。
    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来说,“工作”的目的是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做事聚精会神,而且能有秩序地完成一件工作的能力。同时也借着四肢的活动,使孩子的人格、智力与体能同时得到发展。
    孩子“工作”的目的是为完成自我。大人刚好相反,他们的工作是为满足“目前社会所有”、“目前生活所需的衣、食、利、欲”,是为了维持生命!
    所以,哪怕是孩子专心地在玩泥巴,你看到之后都应该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