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育漫话》(又译《家庭学校》)。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
    1632年,洛克出生于英国灵顿,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他天资聪颖、兴趣广泛,1646年洛克在威斯敏斯特学校接受了传统的古典文学基础训练。1652年克伦威尔主政期间,洛克到牛津大学学习,深入学习了哲学、自然科学等课程,并在那儿居住了15年。1656年洛克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硕士学位,后来他还担任过牛津大学的希腊语和哲学老师。36岁时,他被入选英国皇家学会。这段时期他与著名的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交往甚密。他还对医学感兴趣,得过医学学士学位,但只是偶尔行医。
    1666年洛克遇到了莎夫茨伯里伯爵,并成为伯爵的好友兼助手。在此期间洛克开始了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人类理智论》的创作。1675年洛克离开英国到法国住了三年,结识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后来又回到伯爵身边担任秘书。1682年莎夫茨伯里伯爵因卷入一次失败的叛乱而逃往荷兰,洛克也随行。伯爵在翌年去世,而洛克则在荷兰隐姓埋名,一直呆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
    1689年洛克返回伦敦,他的《人类理智论》也在1690年发表。晚年的洛克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人类理智论》这部书上,不过此时也认识了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几位科学家。洛克终身未娶,于1704年在伦敦溘然长逝。
    约翰?洛克在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新教育体系,写下了世界教育史上的新篇章。其教育著作为《教育漫话》(又译《家庭学校》)。他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洛克认为,理想的人是集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于一体的人。只重视体育,孩子将成为可悲的鲁夫;只重才能,孩子会成为弱不禁风的病夫,或者成为社会上的恶棍;然而,只重品德教育,孩子会成为懦夫,这种人对社会、对人类都是无用的。因此孩子的教育应该三方面全面发展。
    洛克主张要把年轻人培养成有强健身体、有一定知识、有才干、具有优雅态度并善于处理各种事务的绅士。这种教育要从德、智、体三方面着手。
    洛克非常重视健康教育,提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为此他提出一套保持健康的建议。如他认为儿童从小时候开始,就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少吃药,衣服不能过暖或过紧;他主张饮食要清淡,认为儿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儿童的卧床要坚硬以锻炼身体,这样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强壮、勇敢又坚定的人。
    洛克在品德教育方面也有明确的思想。他主张,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性格,锻炼意志,养成高尚的道德和严守纪律的习惯。他认为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拥有理想的德行,可以使个人获得幸福,也有助于他的事业成功。
    洛克提出,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智,就是要能够运用理智去驾驭和支配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顺从理性的指导。
    礼仪的培养指的是要让儿童学习礼貌、礼节和风度,懂得人情世故,会接人待物,要文质彬彬,高雅友善。
    智慧的培养指的是一种本领的培养,它使人能干而有远见,善于处理具体事务,要把孩子培养成坦白、公正和聪慧的人。
    洛克认为勇敢和坚忍是绅士必备的美德,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性,为此需要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也即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使之能忍受痛苦,克服怯懦、脆弱的本性,能够做到刚毅、果断、勇敢。
    洛克主张对儿童实施德育时家长要做榜样和示范;要充分练习好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要和儿童讲道理,还应该给儿童奖励,这包括尊重、称誉和赞扬,但洛克反对体罚。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但必要的责备、斥责也可保留,但不可挫伤儿童的自尊心。
    在智育方面,洛克强调把孩子培养成有学问的人。他主张,不仅要向学生多方面地传授知识,使之增长学问,还要通过教育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发展论证概括的能力和系统思考的能力。他认为“正确的思考,比多知道一些更有价值”。值得重视的是洛克关于设置手工劳动课的意见。他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技能技巧的课业去获得技能技巧,掌握一定的木工、园艺、农业等实际操作本领。
    关于智育的方法,洛克认为关键要使孩子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自己,提高求知的欲望。
    在教育方法上,他非常重视儿童的年龄特点,强调示范和环境的教育作用,反对单纯的说教。他说:“无论给儿童什么教训,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监护人的行动榜样。”他主张一定要用温存的语言,耐心热情的态度,和颜悦色的劝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儿童的习惯,切记不可声色俱厉、简单粗暴地责备和训斥他们,以免伤害儿童脆弱幼嫩的心灵和正在成长中的自尊心。习惯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而且只有当一种良好的习惯已经形成之后,才能再培养另一种习惯。几种习惯同时培养,会造成夹生饭,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困难。对儿童的不良习惯,懒惰和任性,教师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姑息、迁就。

第三部分 约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孩子的命运在父母手中
    孩子在幼年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就像河水的源泉,活泼而无拘无束,一旦被导向某一方向,就能转变它的流向。
    在社会大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人是好人,有的人是坏人,有的人无用,有的人有所作为,在这里面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人和人之所以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不是他自己要出生的,父母使他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来到了一个他们自己无法选择的家庭,有了一对永远不能变换的父母。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是何种层次的人,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和影响的结果。
    如果母亲爱打扮,其女儿必然也是爱打扮的。若母亲是多舌的,女儿也不例外。同样,父亲好喝酒,儿子也会喝酒;父亲说脏话、粗话,则孩子也是如此。这已成为家庭教育的定律。正如有人所说,孩子的心是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
    可以说,孩子一生的命运在父母手中,父母若严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的品德,为开拓他们的美好前程积极创造条件,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我们说家庭是一所学校,但家庭教育并不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来不得半点浮躁,也不能求速成。家庭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方式,它通过家庭环境氛围及父母的言论、行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品德与基本素质。
    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所永远代替不了的。在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庭,是真正的书香门第。老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有13位当大学校长,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同样是在英国,另一个珠克家族,与之相比则大相径庭。老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这个家族至今已传了八代,其子孙后代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汉,400多人酗酒致残或死亡,60多人犯过诈骗或盗窃罪,7个杀人犯,整个家族没有一个人有出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