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传习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生曰:“于中如此聪明,他人见不及此。”

【译文】

在虔州的时候,我和于中、邹守益一块陪伴先生。先生说:“每个人内心里都藏着一个成为圣人的可能和愿望,只是因为不自信,就都被湮没了。”先生因此看着于中说:“你的胸中原本是有圣人的。”

于中赶紧站起来说:“不敢当,不敢当!”

先生说:“这是你自己本来就有的,为何要谦虚推辞呢?”

于中赶紧又说:“不敢当,确实不敢当。”

先生说:“每个人都有,更何况于中你呢?为什么要谦让呢?这是谦让不得的。”

于中于是就笑着接受了。

先生又说:“良知自在人心,随你怎么变化都不会被泯灭,就算是盗贼,他也明白自己不应该去偷窃,你说他是贼,他也会羞愧不好意思的。”

于中说:“那只是良知被物欲给蒙蔽了,良知依旧在人的心中,不会自己消失。这就如同乌云蔽日,而太阳并不会因此而真的消失。”

先生说:“于中如此聪明,别人的见识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

【解读】

王阳明认为,一般民众只要能摒除物欲,使良知显现,都可以成为圣人,不分高低贵贱,大家都是平等的。“人胸中各有个圣人”的论断,是一种人性平等的思想,大大提高了人的主体意识和自尊心,更加坚定了人皆可以为圣贤的信心。

第10章 功夫愈久,愈觉不同

【原典】

先生曰:“这些子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说‘心印’相似,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

先生曰:“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先生问:“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

九川曰:“自觉不同。往时操持,常不得个恰好,此乃是恰好处。”

先生曰:“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

又曰:“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译文】

先生说:“人如果熟知这良知的诀窍,随便任何人说千道万,是非诚伪,到跟前就会一眼明辨。相符合的就正确,不相符的自然错。这和佛家所说的‘心印’相似,是万试不爽的试金石、指南针。”

先生说:“人如果深谙良知的诀窍,随便他有多少邪思枉念,只要被良知察觉,自然会被消除。就像灵丹妙药,可以点铁成金。”

欧阳崇一说:“先生把致良知的宗旨阐发得淋漓尽致,看来想在这个问题上再讲是不可能了。”

先生说:“怎能说这么容易!再下半年的功夫,看看会怎样?再下一年的功夫,看看又会怎样?用功愈久,愈会感到不一样,这里的奥妙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先生问:“九川你对于致知的学说体验如何?”

九川说:“自我感觉与以往不一样。以往应用起来时常不能恰到好处,现在用得熟了基本能做到恰到好处了。”

先生说:“可见亲身体验的和听到的就是不一样。我当初给你讲的时候,知道你听得糊里糊涂的,没有真切体会到。从恰到好处再往深处体会,每天都有新的认识,这是没有止境的。”

先生又说:“这‘致知’两字,的确是千古圣贤相传的秘诀,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能像《中庸》所说的那样‘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解读】

致良知是一门必须实际体验的艺术,这门功夫内化至极又外化至极,能将所有玄远的意义感觉化,功夫愈久,愈觉不同,非言语所可形容。在程朱那里,千古圣人相传以道,而在王阳明看来,致良知则成为千古圣人相传之密旨,从而以致良知代替了圣人传道。

第11章 人人自有

【原典】

九川问曰:“伊川说到‘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处,门人已说是泄天机。先天‘致知’之说,莫亦泄天机太甚否?”

先生曰:“圣人已指以示人,只为后人掩匿,我发明耳,何故说泄?此是人人自有的,觉来什不打紧一般,然与不用实功人说,亦甚轻忽可惜,彼此无益;与实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得力。”

【译文】

九川问:“当程颐先生说到‘体用一原,显微无间’时,他的弟子都说他泄露了天机。先生的致良知的学说,是不是也泄露了过多的天机?”

先生说:“圣人早已把致良知的学说指示了世人,只是因为被后人隐匿了,我不过使它重新显露而已,何来泄露天机之说呢?良知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虽觉察到,也觉得无关紧要。因而,我向没有切实用功的人说致知,只可惜他们也不屑一顾,对彼此都没有什么收益;我同踏实用功却不得要领的人谈致知,讲解清晰,他们则感到受益匪浅。”

【解读】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圣人早就昭示世人的,而且是人与生俱来的,他只是发掘人固有的良知让它放出光明而已,因此不存在泄露天机之说。

第12章 委曲谦下

【原典】

又曰:“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然不知则遂沦埋。”

先生曰:“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后又戒九川云:“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译文】

先生又说:“知道了才发现本来是不知道,觉察到了才发现本来是没觉察,但如果不知道,那么良知随时都会被沦落埋没。”

先生又说:“大凡朋友间相处,彼此间应当批评指责少、开导鼓励多,如此才是正确的。”

随后先生又训诫九川说:“和朋友一起探讨学问,应该谦虚谨慎,宽以待人。”

【解读】

谦虚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够驱使人不断地进取,能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可以说,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什么职务,只有“委曲谦下”,才能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增长更多的知识和才干。

第13章 只要解心

【原典】

九川卧病虔州。

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

对曰:“功夫甚难。”

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九川问:“自省念虑,或涉邪妄,或预料理天下事,思到极处,井井有味,便缱绻难屏,觉得早则易,觉迟则难,用力克治,愈觉捍格,唯稍迁念他事,则随两忘。如此廓清,亦似无害。”

先生曰:“何须如此?只要在良知上著功夫。”

九川曰:“正谓那一时不知。”

先生曰:“我这里自有功夫,何缘得他来?只为尔功夫断了,便蔽其知。既断了,则继续旧功便是,何必如此?”

九川曰:“真是难鏖,虽知丢他不去。”

先生曰:“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九川问:“此功夫却于心上体验明白,只解书不通。”

先生曰:“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

【译文】

九川在虔州卧病在床。

先生说:“疾病这个东西很难格,你感觉呢?”

九川说:“这个功夫确实很难。”

先生说:“你只要经常能使自己快活起来,就是功夫。”

九川问:“我反省自己的种种欲念和顾虑,有时涉及邪心妄念,有时又想去治理天下大事。思考到深处时,也觉得津津有味,达到难分难舍的地步了。这种情况发觉得早还容易去掉,发觉晚了就难以除去。用心尽力加以克制,却觉得相互抵触、格格不入,只有掉转念头想点别的事,才能把这些忘掉。这样理清思路,似乎也无妨害。”

先生说:“何必如此,只要在致良知上下工夫就行了。”

九川说:“我所讲的正是还不知道良知时的情况。”

先生说:“我说的里面自有致良知的功夫,怎么会有不知道的这种现象呢?只是因为你的致良知功夫间断了,所以你的良知才会被蒙蔽。既然有间断,还接着原有的功夫继续下就是了,为何非要这样?”

九川说:“那几乎是一场恶战,虽然明白了,仍是不能去掉。”

先生说:“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勇气自然就有了。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如果很容易就能取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