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传习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务。至于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用适宜的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向与兴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使他们的仪表威严;教导他们读书,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可现在的人往往认为学习诗歌、礼仪不是当务之急,这都是庸俗鄙薄的见识,他们这些人怎么能明白古人推行教育的本意呢?

一般说来,儿童的情趣是喜爱玩耍而害怕拘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让它舒畅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以致枝繁叶茂;如果摧残压抑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欢欣鼓舞,内心愉悦,那么他们的进步就变成了不由自主、自然而然的了。就好比春风化雨,滋养花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它们自然能日新月异;而如果是冰盖雪披,花叶零落,自然生机不再,日渐枯萎了。所以凡是通过适宜的诗歌形式来引导孩子们的,不仅能诱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而且也能把他们蹦跳、吵闹的倾向宣泄在唱歌、吟诗上,同时在音律中抒发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能使他们的仪表威严,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强筋健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能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也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通过潜移默化,消除他们的鄙吝和愚顽。这样使他们逐渐符合礼仪但不感到难受,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人设立教育的本意所在。

像现在训导启蒙儿童,每天只是一味地督促他们的句读功课,只是严格管束他们的行动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只知道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培养他们的善心,鞭打绳捆,就像对待囚犯。他们把学堂看做是监狱而不愿意进去,把老师看做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意见到,于是,他们偷偷摸摸、躲躲藏藏地嬉戏玩闹,偷奸耍滑、使诡使诈地肆意顽劣,变得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两者只会抵触,岂能行得通?

我的教育理念,本意就在这里。我忧虑世人不理解,认为我很迂腐,况且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加以叮嘱。你们这些教师,务必要体察我的用意,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言论而更改废弃我的规矩,这一切也许能起到“蒙以养正”的功效。切记切记!

【解读】

王阳明十分重视儿童教育,这是阳明先生关于教育要顺乎孩子天性的精辟论述,几百年前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论断,与当今我们极力推崇提倡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儿童中心”观有着惊人的相似。可见阳明先生的非凡与卓越。

第八卷 教约——神而明之

这一节和上一节《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都是南大吉所录。南大吉字元善,号瑞泉,陕西渭南人,是把王学传入关中之第一人。南大吉对阳明的《传习录》推尊有加,在浙江绍兴刻《传习录》分上、下两册,他刻《传习录》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因当时朝廷贬抑王学,大吉为了“以身明道”,顶着极大压力,校订并续刻该书,颇有功于王学。这一点前面的《钱德洪序》中有交代。

【原典】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凡习礼,需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纳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译文】

每日清晨,学生参拜行礼完毕,教师应当依次询问学生:居家时爱亲敬长方面,是否松懈疏忽而失情真意切?在温清定省的礼节上,是否身体力行而无所欠缺?在街上行走时,是否步履谨慎而没有放荡不羁呢?一切言行心思,是否欺妄怪僻而失忠信笃实?每位学生一定要实话实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师要随时针对具体的事情,对学生给以委婉的教导和启发,然后让他们各自回到座位上学习。

吟唱《诗经》时,必须仪容整洁,气定神和,声音清朗,按照韵调,不急不躁,不荡不嚣,不馁不慑,久而久之就会精神宣畅,心气平和。每个学堂根据学生数量的多寡分为四个组,每天轮流由其中一个组吟唱诗歌,其余的都在座位上神情严肃地静听。每五天让四个组在学堂依次吟唱诗歌,每十五天集合各学堂到书院比赛吟唱诗歌。

练习礼仪,必须澄心肃虑,老师要认真审察每个学生的礼仪细节、容貌举止,不忽不惰,不沮不怍,不狂不野,从容自如而不迂腐缓慢,言语谨慎而不拘束紧张。久而久之礼仪就会熟练了,德行也就坚定了。学生的组次像吟唱诗歌时一样,每隔一天就让一个组练习礼仪,其余的三个组都认真观摩。练习礼仪这一天,免去其他功课。每隔十天集合四个组在学堂依次练习礼仪。每十五天集合各学堂到书院练习比赛礼仪。

教师讲授功课不在数量多少,贵在精熟与否。根据学生的资质,能掌握二百字的只应当教给他们一百字,要保持学生的精力有余,这样就不会产生厌恶情绪,反而会有收获的愉悦。在诵读时,务必让他们专心致志,口诵心记,字字句句反复理出头绪,声调要抑扬顿挫,思想要宽广虚静。久而久之学生自会举止有礼、谈吐文明,智慧与日俱增。

每天的功课,先要考查德行,而后是背书、朗诵,再次是练习礼仪或功课,再读书、讲课,最后吟唱《诗经》。大凡练习礼仪、吟唱《诗经》,均是为了存养儿童的本性,使他们喜欢学习而不会感到厌倦,从而没有闲暇时间去干歪门邪道的事情。教师们知道了这些,就知道如何实施教学活动了。即便如此,显然这里只说了个大概。毕竟“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解读】

在古代学校中,教师的讲解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的基础,伦理道德规范的传授正是通过这一过程得以实现。古代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一般是:每学习一首诗歌,往往先由教师教读,然后学生自己温习熟读;下一次上课时,教师先检查温习情况,然后再逐字逐句讲解大意;之后就由学生自己熟读领会,如有疑难,教师再作解答。王阳明则在《教约》中规定了蒙学教学的更具体的方法。





〖下卷〗

——《传习录》下卷,是王阳明去世后陈九川、黄直等提供并经钱德洪整理的语录,此部分虽未经阳明先生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第一卷 陈九川录——戒慎恐惧在心念

陈九川(1494—1562年),字惟浚,又字唯溶,号竹亭,后号明水。江西临川人。陈九川是江右第一代门人重要的一员,其得受王阳明真传的时间比东廓(邹守益)、南野(欧阳德)都早,是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著有《明水先生集》14卷。

第1章 破数年之疑

【原典】

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甘泉持旧说。先生曰:“是求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