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面几节曾经说过,襄阳小朝廷在蒯、蔡家族的控制之下,重要的位置几乎都由荆州的“亲曹派”所担任,非荆州本籍而能进入决策圈的,就只有一位叫傅巽的仁兄而已。

至于其他北方来的流寓之士,包括刘表的老乡王粲、伊籍等人,刘表虽然能提供良好的经济援助,但却无法加以任用。这些赋闲在野的北方士人,加上另一些同样无法挤进蒯、蔡小圈子中的荆州本地士人,在襄阳一带组成了一个广大的人力资源库,为刘备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

其中比较主动的是伊籍,他老早就和刘备眉来眼去了,约定假设有一天刘表死翘翘,我们便如何如何。

但其他士人就相对保守了一些,即便刘备此时已是闻名天下的大人物,但要和这些士人搭上线仍然需要有个人从中搭桥。而刘备的运气实在好得没话说,他一到荆州,这位“红娘”便自动找上门来。

这个人的名字,列位都很熟悉,他便是徐庶。

徐庶,字元直,是豫州颍川人士,估计出身非常低微,加上年轻时不学好,因此只能搞些游侠之类的暴力活动。有一次他出面替人报仇杀人,结果被官府逮捕,他坚决不出卖同伙,于是官府将他在绑在市集上,打算凌迟处死,结果他的同伙们劫法场,救了他一命。

经过这一番生死轮回之后,徐庶茅塞顿开、洗心革面,走进学校读书,决心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同学们都知道他有前科,因此十分鄙视他,不愿跟他来往。徐庶也不埋怨,经常是一个人承担所有的打扫工作,认真学习,最后终于变身成为优秀学生。

徐庶跟老乡兼同学的石韬相当要好,两人一同念书,然后又一齐躲到荆州避难。然而徐庶外地人的身份,再加上那段荒唐的少年时光,使得他在襄阳小朝廷里得不到发展,但却与同样混过黑道的刘备气味相投。

刘备刚到新野的时候,徐庶便兴冲冲地跑去找刘备,刘备也相当欣赏这位小弟,两人一拍即合。就这样,徐庶在刘备帐下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而借由徐庶,刘备也与荆州士人搭起了第一道友谊的桥梁。

徐庶在刘备帐下并没有正式官职,博望坡之役能不能为徐庶记上一笔功劳也不好说,但徐庶牵线搭桥的本事却是没的说。透过徐庶,刘备搭上了另外一位身份更高的名士:司马徽,号水镜先生。

司马徽同样是豫州颍川出身的经学大师,流亡至荆州避难。刘表认为这种人只是“书生腐儒”,不值得大用。

到了襄阳后,司马徽深居简出,主要以务农为生(毕竟还要吃饭),同时也开班授课,并从事一些“人力银行”的工作。在他门下挂名的学生包括荆州本地人向朗以及益州来的留学生尹默、李撰等人,估计诸葛亮、徐庶、崔烈、石韬、庞统等人,都是班上的高级旁听生。

司马徽虽然在学术和评论界人望很高,但对刘表却成见很深,因此他旅居荆州期间不要说当官,连政治评论都不愿意发表,凡是有人向他请教,他都只说“很好”,连有人说自己儿子死掉了,司马徽也说“很好”。

后来司马徽的老婆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跟老公说:“人家有问题请教你,你就应该好好为人家论证辩明,什么都说很好,这成什么样子?”

司马徽听完点点头,对自己的老婆司马夫人说:“你这样说也很好。”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好好先生”,在面对刘备的询问时,却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他表示:自己只是一介儒生,不值一提,而荆州地区最优秀的人才,是他的两位高徒——卧龙诸葛亮与凤雏庞统。

在司马徽的建议之下,建安十二年底,刘备进行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场拜访。

三顾茅庐

对于刘备来说,建安十二年是充满不确定的一年。他和刘表的关系随着刘表健康的恶化日渐疏远,襄阳城内亲曹派的动作频频,他只能坐困樊城,眼睁睁看着曹操一统河北。

那一年,孙权又对江夏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攻击,必然又给亲曹派们制造了更多“连曹制孙”的说辞。

另一方面,刘备的长子刘禅也正巧在这一年出生。对于已经四十六岁的刘备来说(东汉时期,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二十二至三十岁,此时的刘备已算得上是“老朽”了),能再拥有一个儿子,是一种希望,但同时也是一种压力。

就在这种内外紧张的情况之下,安逸了好几年的刘备,再一次绷紧神经。他需要一个更加强力的顾问,做出更有效、更完整的规划,因此当徐庶、司马徽都把青眼抛向一个叫诸葛亮的年轻人时,刘备愿意放下长辈的身段,亲自前往隆中拜访,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顾茅庐”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也成为后世那些清高的读书人公认的最高等级的求职待遇。大家都希望未来的老板亲自捧着大笔钞票与合同送上门来,三请四求地拜托自己去工作。而自己勉为其难地答应之后,还不忘交代家人一句:“唉,我不得已出山处理一些俗事,你们要好好照顾庄稼,待我成功之后,再归隐田园。”

当然,这样的戏剧性情节是小说家、戏曲家渲染后的结果,历史上所谓的“三顾”,记载得非常简单,甚至还充满了争议。

易中天教授在他的《品三国》中,对究竟是诸葛亮自己送货上门,还是刘备主动邀请,有过详细的论证。那么他说得对不对呢?笔者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下的叙述,是笔者依据史实,经过合理想象,对整件事情拼凑出的大概经过,列位可以作为参考。

接下来不妨让时光倒流,首先退回到十五年前。

初平至兴平年间(大约公元193年至195年),中原局面混沌不明,袁绍和公孙瓒在北方鏖战,曹操在南线痛宰袁术之后,调转枪头向徐州陶谦开刀,刘备以“救世主”的身份来到徐州,但仍然抵挡不住曹操猛烈的攻势。受到战乱的波及,徐州百姓纷纷向南方逃亡。

当时琅琊郡阳都县一户姓诸葛的人家也沦落为战争难民,这户人家算得上当地的小士族,早逝的家族族长诸葛珪曾担任泰山郡丞,弟弟诸葛玄没有担任官职,但大约曾在洛阳士族圈中打过滚,因此和袁术、刘表都有点交情。

诸葛珪的长子诸葛瑾小时候曾经到洛阳留学,对于经学有一定的造诣。当曹操攻打徐州时,诸葛珪早已去世多年,于是诸葛玄便与二十岁的诸葛瑾担负起家族领导的责任,但叔侄二人对避难路线却有不同的意见。

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权衡之后,诸葛瑾带着继母渡过长江,来到扬州吴郡一带定居。而诸葛玄则带着十三岁的侄子诸葛亮、诸葛均以及两个侄女,前往寿春投靠袁术。

从此,诸葛家族被一分为二。

当时袁术正欠缺人手,见到还有点经学背景的诸葛玄前来投靠,自然是大喜过望,二话不说就任命诸葛玄为扬州豫章郡太守,差遣他到扬州西南边的豫章郡上任。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不错的安排,但问题是当时豫章郡压根儿就不在袁术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久后,东汉中央政府官派(记住,是官派)的豫章太守朱皓前来上任,诸葛玄这位冒牌太守没办法抵抗,只好带着家中子弟向西逃亡,投奔另一位老友刘表。

如同对待其他流寓之士一样,刘表虽然没有授予诸葛玄任何官职,但仍提供了相当不错的经济支援,于是诸葛一家便在襄阳西面的隆中县定居了下来,过着耕地、读书的平淡生活。

于是,年少的诸葛亮也就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并且与一票流寓青年如孟建、徐庶、石韬、崔州平等人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小圈子,互相切磋学问,彼此标榜。

随着年纪渐长,诸葛亮的才能在圈子内也越显突出。他身材高大,气息深长,常常见他在清晨黄昏时抱膝长啸(有人认为可能是在练习某种道家心法)。他头脑也相当聪明,研究学问虽不像其他人那么仔细(观其大概),但对于纲领性的东西却掌握得很好,属于那种重思考推理而非死记硬背的学生。

他曾经向他的同学们放出狂言,说在座的各位以后为官,应该能做到刺史、郡守一级的位置。然后他以管仲、乐毅自居,换言之,就是王霸之佐、逆转之材。

徐庶、石韬等人不但没有因为这些“狂话”而把诸葛亮修理一顿,还纷纷表示同意,可见诸葛亮的自负多少是有真才实学来支撑的。

事实证明,诸葛亮除了对自己的才能有清醒的认识之外,对朋友们的才干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他所给出的预测在后来大都一一应验,就拿他所结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