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向海而生的中国企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双雕,一方面适应了美国人向来把世界看成自己一个很小的部分之心理,另一方面又恰到好处地彰显了海尔全球品牌的质素。看来,那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瞬间,不只是决定了海尔的发展方向,而且还确定了海尔全球推广的广告语。 
  与当初联想之收购IBM PC和TCL之收购阿尔卡特不同,海尔明显具有文化上的优势。海尔跨国并购所凭借的,不是中国公司通常依靠的资金和国内市场份额,而是通常美国公司引以为傲的优秀商业文化。在全球电子行业竞争最激烈的中国市场上,海尔用创业精神所衍生出的最为市场化的、始终是用户导向的文化弥漫了整个组织,排除万难坚定推行市场链流程再造工程,更是海尔的百年大计。在张瑞敏看来,消费类电子行业,重在捕捉客户需求差异化变动的创新能力和速度。跨国公司看重海尔,不是因为海尔制造的低价格,而是竞争力很强的海尔模式,是海尔能长时间地让创业精神在组织中保持不灭,并且在竞争中能够迅速找到让自己快速成长的经营方法。 
  跨国公司崇敬海尔远远超过了经济规模的那种创造、简化、生成和想象力。   
  全球力量,全球到达(2)   
  海尔模式的实质是量身定制 
  一般公认的趋势为,欧美、日韩等家电生产国早已开始将生产大规模转向中国,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配套最齐全。从产业群落聚集效益看,美国不是产业投资的好去处。善于见微知著的张瑞敏却看到了美国制造另外的东西:量身定制。 
  戴尔从大学生宿舍小作坊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雄踞世界500强前列,而且还连续几年蝉联全球最受尊敬的十大企业之一,其间显露出来的商业智慧和模式意义,不可能逃脱张瑞敏的商业敏锐。戴尔公司从缝隙切入,从客户的直接订单做起,一下子抓住了市场的脉搏,以无以伦比的速度,在限定的时间内集中出货。凭借缝隙战略和直销模式,一举击败IBM、惠普等的大规模生产,使美国制造发生了逆转。张瑞敏从中看出了消费类电子产业的新模式——量身定制。在这个以客户为本的个性化时代,非大规模生产,非主流流通渠道,同样可以获得市场规模,只要你速度足够快,只要你的市场卡位准。或许,正是戴尔的速度和差异化制胜战略,强化和坚定了张瑞敏贴近最大家电市场“投其所好,量身定制”的决心。 
  迄今为止,海尔在美国市场上制胜的利器就是量身定制。例如,Office Depot希望海尔的小冰箱能够上锁,以方便办公室和宿舍使用,一家高档的家具公司提出把海尔的冷藏酒柜改装成木制,诸如此类的需求,海尔一概满足。而美国的大电器商如GE、惠而浦和美泰克对这种繁琐的定制要求不屑一顾。你尽可以说海尔的产品还很边缘,说海尔还没有进入主流。不过,张瑞敏清楚正是这些似是而非的舆论,把戴尔悄悄送上了全球电脑厂商头把交椅的宝座。张瑞敏对于戴尔模式的执著,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他现在把戴尔的速度与差异化,提高到海尔的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强化。 
  众多迹象表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时代即将结束,出井伸之甚至还给出了2006年底这样一个明确的时间。量身定制有可能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大规模生产的替代选项。在这样的时代,真正较劲的地方是对个性化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和能力。 
  8月5日的一条消息,也佐证了我们这里的分析。据来自联想集团美国部门的消息称,在联想收购IBM PC后,电脑销售量超过预期,某些型号的产品出现供应短缺的情况。一位美国分销商抱怨说,“现时,我们公司已经没有任何型号的联想台式电脑存货,断货的现象起码要持续到9月中,有些顾客已经等了差不多一个月,难道我们要告诉顾客再等6~8个星期才能收到一台电脑吗?”产品供应的紧张使他们担心顾客会转而选择其他品牌。 
  海尔全球化战略的新指向 
  我们的认识器官,不是为“认识”而设置的,不是用来认识事物,而是驾驭。 
  迄今为止中国企业的收购,除了重化工能源矿业的收购模式外,大多只是看好国外企业的渠道、品牌、技术,在收购后把制造业搬到中国来。例如,格林柯尔先在欧美收购一家有技术特点的汽车企业,然后再利用其技术在国内建厂,以便把海外的技术和国内的成本优势结合起来;万向集团收购了控制着美国主要销售网络的汽车零部件公司UAI,将该公司的贴牌部分搬到自己在国内的工厂生产,既保持了低成本的优势,同时又通过UAI的销售网络销售,更好地深入美国市场创造自己的品牌;格兰仕走的是OEM的道路,通过收购国外企业的生产线,把全世界的各类生产线搬到了国内,无形中又得到了国外现成的市场。而海尔这回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美泰克在美国完整的生产线、在北美地区的配送网络和渠道、高端的强势品牌以及重要的上市通道,都是海尔创立世界级的品牌所亟需的。 
  假如海尔对美泰克整合,可能就会放弃那种大规模生产的思路,转而采取量身定制的生产。不排除将来把某些基础部分迁移到成本更低廉的地方的可能性,但是立基于市场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却是最为迫切的需求。首先不是制造业基地的外迁,而是制造业基地从大规模批量生产到量身定制外加服务的转型。这是一次重大的转型,海尔有这样的基础,有这样的流程和文化,也有这样的驾驭能力。 
  戴尔量身定制模式的实质是一个渠道商,是一个针对特定市场的配送中心。一切的零部件都是现成的,只要根据订单组装配置就行。海尔经过十几年的游击战争,已经摸清楚了市场的动向,看到了个性化时代来临后的量身定制的辉煌前景,而且花了6年工夫,专门打造了适应量身定制生产体制的市场流程链条。家电巨头庞大的身躯、强大的惯性,已经颠覆了应需而变的市场运行法则。海尔模式有着根深蒂固的客户气息,有着“每天从零开始、每天比昨天有提高”的创业精神,或许哪一天把GE 或惠而浦拿下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是模式带来辉煌,而是惟有强者才能把自己的辉煌状态宣布为模式。海尔跟戴尔一样,已经或多或少是一个量身定制的渠道商和服务公司。戴尔能够借量身定制颠覆电脑市场,海尔就可能够凭它颠覆家电市场。因为他们都是强者。 
  一如美国海军“夏季脉动04”演习,同时调动七艘航母,在五大洋演习,最后齐集太平洋,显示了一个明确的“全面制海”的战略指向:“全球力量,全球到达”。竞购美泰克则是海尔全球化战略的一次新演练,它明确无误地显示了海尔的全球化战略的新指向:“全球力量,全球到达”。   
  张瑞敏:海尔全球化思维(1)   
  张瑞敏和盛田昭夫,都是重直觉而轻理论体系的商业巨子。他们从来不为自己尴尬的起点而羞愧,更不会为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气馁。对他们来说,关键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需要什么。 
  ——题记 
  有20年企业史的海尔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拓展海外市场。10年过去了,海尔集团在海外屡建基地,产品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全球营业额为1016亿元人民币,来自海外的收入10亿美元,不到总收入的8%。2005年7月20号美泰克正式对外发表公告,海尔及其合作伙伴已经退出对美泰克的竞购。观察家们认为海尔参与竞购是一个风向标,可能预示海尔全球化的转型。 
  难道真是海尔全球化的变线? 
  此前张瑞敏一直坚持走“日韩式”的品牌道路,立志把“海尔”打造成全球一流的消费电子品牌。他不屑于“欧美式”并购国际大品牌的捷径。张瑞敏说:“收购一个世界名牌或者一个区域性名牌,对海尔来说会节省一点力气,但是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什么?那就是海尔所支付的收购费用中基本上都是无形资产,很少是有形的,最后,海尔还是在做别人的品牌,根本无法树立自己的品牌。”这回竞购美泰克,媒体认为这是海尔全球化战略“一个重大而惊人的变化”,是海尔放弃“日韩式”自主品牌的全球化、转而仿效联想走“欧美式”并购品牌的全球化。 
  起初,我认可了这种一般性的观察。可是当我仔细研究海尔实施全球化的过程以及张瑞敏的企业思维后,我却发现上述评论,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