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画故作曲折盘纡如云气缭绕之状。又约成书于西晋末至刘宋初的《太上洞渊神咒经》亦云:“天书玄妙,皆是九气精像,百神名讳,变状形兆,文势曲折,隐韵内名,威神功惠之所建立。”由此看来,符完全是一种由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完美结合的神秘莫测的精神产品。就内容来讲,它宣传的是道教世界的旨义、思想,比如《太平经复文·序》中所说的“太平本文”,即太平主旨。这种旨义、思想常人是不能解识的,因为“此文非世上文也,乃三天八会之大章也,一字有三十三字”,所以陆修静在《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卷上指出:“凡一切符文皆有文字,但人不解识之。若解读符字者,可以录召万灵,役使百鬼,无所不通也。”葛洪也说:“昔吴世有介象者,能读符文,知误之与否,有人试取治百病杂符及诸厌劾符,去其签题以示象,皆一一据名之。其有误者,便为人定之。自是以来,莫有能知者。”又《太上灵宝五符序》云:“五符下流通泗之沫耳,其天辞虚籥,非凡贤所闻”,又云:“真经言所不解者,盖上天之气,归此一身耳。”由此看来,只有像介象这种道教专业人士才能解识。这些深奥的内容,又借助那种回环曲折、风诡云谲、朦胧隐约的外观形式来承负,从而给符蒙上一层神秘奇诡的审美观照,以显示神灵仙真的无比威力,这样,道符所包蕴的奇特的文学效果也就跃然“纸”上。道符的这种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效果,我们认为是接受《庄子》诡谲文风的影响造成的,道教把《老子》、《庄子》作为原典,也有出自对其形式、风格的审美要求。
魏晋以后,道教对符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将符的形成与精气说结合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朝梁朝孟安排的《道教义枢》,“神符者,明一切万物莫不以精气为用。故二仪三景皆以精气行乎其中。万物既有,亦以精气行乎其中也,是则五行六物莫不有精气也”(卷二)。这种符由精气结合而成的观点,是在云气说的基础上的一个发展,更为道符的魔力添上了一层神化色彩。因为云气只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有形的,看得见的;精气既包含了作为物质之构成因素的客观属性,具体对人来说,是指人的血气、底气、功力等,又带有主观神秘色彩,含有“灵气”的意思,这两者的结合就更具有超现实的力量,所以,道士们认为,在构造这种“神符”时,必须“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会物之精气,以却邪伪,辅助真教,召会群灵,御制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以道之精气”“会物之精气”,这就明白地提出了符的创作必须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观点。对此,《道法会元》说得更为精辟:“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符,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号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对。”(卷一)我们常说文学创作如杜诗能惊天地、泣鬼神,就是这种主客体的高度融合和统一所造成的感染力,“神符”在这一点上与文学创作是一致的,或者说,这就是神符所包含的文学思想。
第四百五十七章
符的构成来看,早期的道符是由单个的文字构成的,到了太平道兴起的时候,开始把多个文字拼合而成,这在《太平经》里被称为复文。据《太平经复文·序》云:“(复免费小说)凡四部,九十五章,二千一百二十八字,皆太平本文。其三百六十章是干君从本文演出,并行于世,以复相辅成教而传授焉。”符字慢慢增多,也就为符的种类、形式的增加提供了条件。到魏晋之际《三皇经文》的出现,符的创作则更趋复杂化,由字的篆体和多字重叠而成,同时认为,符系宇宙天空中的云气自然结成,故称“云书”或“云篆”,因此,在画符的时候,多仿篆体及虫书鸟迹的古文,笔画故作曲折盘纡如云气缭绕之状。又约成书于西晋末至刘宋初的《太上洞渊神咒经》亦云:“天书玄妙,皆是九气精像,百神名讳,变状形兆,文势曲折,隐韵内名,威神功惠之所建立。”由此看来,符完全是一种由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完美结合的神秘莫测的精神产品。就内容来讲,它宣传的是道教世界的旨义、思想,比如《太平经复文·序》中所说的“太平本文”,即太平主旨。这种旨义、思想常人是不能解识的,因为“此文非世上文也,乃三天八会之大章也,一字有三十三字”,所以陆修静在《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卷上指出:“凡一切符文皆有文字,但人不解识之。若解读符字者,可以录召万灵,役使百鬼,无所不通也。”葛洪也说:“昔吴世有介象者,能读符文,知误之与否,有人试取治百病杂符及诸厌劾符,去其签题以示象,皆一一据名之。其有误者,便为人定之。自是以来,莫有能知者。”又《太上灵宝五符序》云:“五符下流通泗之沫耳,其天辞虚籥,非凡贤所闻”,又云:“真经言所不解者,盖上天之气,归此一身耳。”由此看来,只有像介象这种道教专业人士才能解识。这些深奥的内容,又借助那种回环曲折、风诡云谲、朦胧隐约的外观形式来承负,从而给符蒙上一层神秘奇诡的审美观照,以显示神灵仙真的无比威力,这样,道符所包蕴的奇特的文学效果也就跃然“纸”上。道符的这种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效果,我们认为是接受《庄子》诡谲文风的影响造成的,道教把《老子》、《庄子》作为原典,也有出自对其形式、风格的审美要求。
魏晋以后,道教对符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将符的形成与精气说结合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朝梁朝孟安排的《道教义枢》,“神符者,明一切万物莫不以精气为用。故二仪三景皆以精气行乎其中。万物既有,亦以精气行乎其中也,是则五行六物莫不有精气也”(卷二)。这种符由精气结合而成的观点,是在云气说的基础上的一个发展,更为道符的魔力添上了一层神化色彩。因为云气只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有形的,看得见的;精气既包含了作为物质之构成因素的客观属性,具体对人来说,是指人的血气、底气、功力等,又带有主观神秘色彩,含有“灵气”的意思,这两者的结合就更具有超现实的力量,所以,道士们认为,在构造这种“神符”时,必须“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会物之精气,以却邪伪,辅助真教,召会群灵,御制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以道之精气”“会物之精气”,这就明白地提出了符的创作必须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观点。对此,《道法会元》说得更为精辟:“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符,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号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对。”(卷一)我们常说文学创作如杜诗能惊天地、泣鬼神,就是这种主客体的高度融合和统一所造成的感染力,“神符”在这一点上与文学创作是一致的,或者说,这就是神符所包含的文学思想。
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后,在具体的符的写作或书画时,道教又主张运笔之前要意念专注,保持存思,收视反听,储气充足,笔端饱醮精气;运气之时要一气呵成,信笔扫去,毫无滞碍,故《三洞神符记》云:“收视反听,摄念存诚,心若太虚,内外贞白,元始即我,我即元始,意到运笔,一气成符。若符中点画,微有不同,不必拘泥,贵乎信笔而成,心中得意妙处。”这里谈到了符的构思问题,与文学创作中的构思问题完全一致。它强调构思时不受外界干扰,无视无听,凝思寂想,虚心静气,达到庄子所说的“心斋”之境,完全体现了道家虚静的主体艺术精神。陆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同样是受道家这种艺术精神的影响,他说构思之前:“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文心雕龙·神思》亦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有感于物就能引起创作欲望,作符也是如此,当把“我之精气”与“物之精气”会合时,或者说“物之精气”碰到“我之精气”时,符的创作欲望就被呼唤出来了。创作的欲望一旦掀起,灵感的火花一旦爆发,就赶快抓住这个机会运笔疾书,一气呵成,稍有松懈,瞬息逝去,符的灵验与否,就在这刹那之间。
符的这种创作原则或者说艺术技巧,与书法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