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倚天抽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有人告诉他,施密特是奸细,他可能相信;但,若有人对他说,洪清是奸细,即便有人用枪口对准他的太阳穴,他也不会相信的。

根据种种迹象判断,他已将嫌疑落到了赖尔特身上,只是还不甚确信,待得赖尔特说洪清是奸细,想借他之刀,铲除洪清,他已能肯定:赖尔特已被俄国人收买。

平型关一役,震惊中外,洪清亲眼见之,但他未觉林彪的作战策略如何过人。以他的标准衡量,此一役只称差强人意。

八路军以三倍于敌之兵力,并占据有利地形,然后伏击日军;日军当时毫无防范,最后双方白刃相搏,日军装备优势尽失;此部日军并非主力作战部队,而是后勤保障部队;

然而,最后双方阵亡人数比为1 ︰1。日军几乎全部战死,而八路军伤者甚众,若计算双方的伤亡比,至少为2 ︰1。

洪清深谙用兵之道,深知士卒生命的宝贵,他最欣赏「医仙」孙思邈的一句话:「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深知,战争双方有生力量的对比,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敦刻尔克战役时,德军就因为放走了英、法等国30多万有生力量,致使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调集了充足兵力,以泰山挤卵之势压垮了隆美尔的「大西洋防线」。

洪清的作战方针是,以己之最小伤亡,致敌之最大伤亡。他追求的是,首先保存自己,其次消灭敌人;并非先消灭敌人,再保存自己。当然,这并非贪生怕死之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古枯。」此理洪清当然知道,士卒的勇敢与不怕牺牲,是应提倡的,但他不赞同八路军那种不要命的勇敢精神,因为此种号召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而有些伤亡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八路军战士从不戴头盔,因为他们觉得这是怕死的表现,殊不知,这种愚勇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

欲全歼灭敌人,但不惜一切代价,最后只能两败俱伤。此法,洪清坚决反对。

与别人相比,林彪可称军事奇才;但与洪清相比,他只算军事人才。比喻而言,洪清若是孔明,林彪只能算是张昭。在卌大陆军名将中,洪清位列榜首,林彪排名第十二。

斯大林曾说:「林彪,抵得上三个军;但,论洪清,须在「军」前加「集团」,「军」后加「群」。」

由此,林、洪二人军事才能的差距可见一斑。

德军阵地中。

数日前的怒气终于得出。

保卢斯、施密特二人,神色悠闲,泰然自得。二人与洪清围着战利品绕了几圈,比较满意。

「俄国的T —34坦克装甲蛮厚的,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借鉴。」施密特指着俘获的30多辆苏联坦克说道。

保卢斯深谙装甲之道,说道:「坦克装甲固然重要,但机动性其实是最重要的。若为了增强防护能力,而一味加大装甲厚度,必然极大增加坦克重量,从而使坦克的速度优势大打折扣。」

洪清不完全同意保卢斯的观点,但他并未说话。

施密特点头,说道:「不错!」

说着,施密特转向洪清,说道:「此次获捷,全仗洪先生筹划。这林彪,究竟是何许人也?」

洪清说道:「回指挥部。」

三人回到司令部,洪清取出七页纸张。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布满德文。

洪清不知道林彪与罗科索夫斯基在一起,所以未将苏军作战策略加以重视,故未能提醒保卢斯,致使德军数日前受挫。洪清若知林彪在前线,即便苏军的作战策略再诡秘莫测,他也能一眼将之看穿,并抓住其破绽,给予来犯苏军以毁灭性打击。

这简历,其实只「历」不「简」,内容十分详实,乃洪清连夜写就。洪清将纸张递给保卢斯,待二人看完,说道:「林彪,不可小觑!」

罗科索夫斯基司令部中。

林彪接过战争结果报告,读毕,脸色大变,跌进椅子,喃喃道:「不可能……不可能……绝不可能!一字长蛇阵?……一字长蛇阵?难道德军中竟有如此人才?」

罗科索夫斯基不解,心道:「林彪怎会如此惊异?」

罗科索夫斯基问道:「发生了何事?」

罗科索夫斯基看完报告后,只是对战事结果感到震惊,对德军作战策略钦佩不已,因为他不懂中国阵法,所以,德军虽然用了「一字长蛇阵」,他并不感到十分震惊。

林彪心中大惑:「难道中国的用阵之法,在东方失传,而在西方却得以传承?」

转念又想:「不可能!即便传到西方,德军中也不可能有如此人才,将它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德军的作战策略制定者,究竟是何许人也?」

林彪苦思,不得其果。

林彪虽不懂「一字长蛇阵」的兵力部署、人员调度之法,但识得它,知道其精妙无俦,威力极大,所以,当想及「一字长蛇阵」时,不由得神色遽变。

契卡(KGB )特务人员早已将德方指战人员调查清楚,林彪知道,如此精妙莫测的作战方案,决非保卢斯、施密特二人所能制就,问道:

「德军作战计划的制定者是何人?是否已调查清楚?」

洪清知道迟早要与林彪正面交手,所以未特意隐藏身份。

此时,一谍报人员说道:「此人是谁尚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人也是一个中国人。」

林彪听此,若有所悟,心道:「难道是他?若是他,那苏德战场上,我林某便无立身之地了。」

林彪听到「中国人」三字时,脑中即飞速搜索黄埔军校学员名单。从第一期起,一直向后搜,但每个人都排除了。黄埔军校的各期毕业生,若还活着,或者站在共产党方面,或者站在国民党方面,都应在国内,而且黄埔学员中,像杜聿明、黄维、胡宗南等人,他们根本无此本领。

「放眼当世,能制定如此策略的恐怕只有一人,那就是毛主席,但他明明在国内,另外他也绝不会与德国站在同一立场之上。」

猛然间,他又想起了一人。此人是黄埔学员,但未在其中挂名。林彪若早想到此人,昨夜苏德交锋,他绝不会建议罗科索夫斯基派兵追击德军。

林彪虽识得「一字长蛇阵」,但还有一阵他未识。昨夜一战,洪清双阵齐施,还布了「二龙出水阵」,德军攻势之妙,实非常理可度。

是夜。

冷月无声。

凌晨三点时,林彪与罗科索夫斯基忽然接到报告:德军3000兵众,轻装来袭。

林彪听此大喜,心道:「想偷营劫寨?太俗了!此法我们的古人几乎已用得厌烦了,而你们德国人时至今日,尚用此古老的作战方针,实在可笑!3000人,一块不小的肥肉,到嘴了,怎能不吃?」

林彪对罗科索夫斯基说道:「德军轻装来袭,未携重武器,我方正好以重装甲,将之一举歼灭。」

罗科索夫斯基应道:「正是!我以重装甲围之,必可将之围歼。」

罗科索夫斯基召来心腹爱将伏奇斯夫上校,命他率领5000俄国鬼子,集合70辆坦克,其中包括20辆T —34坦克,给德军以迎头痛击。

俄国鬼子来势汹汹,德军眼见形势不妙,一触即走。

这伏奇斯夫,二十七八岁,担任上校之职,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之时。此人平素狂傲自负,刚愎自用,但因为作战勇猛,深得罗科索夫斯基赏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使罗科索夫斯基对伏奇斯夫很好,那就是,伏奇斯夫的姐姐乃是罗科索夫斯基的姘头。

伏奇斯夫心道:「德国鬼子,既然来了,那就别走了。我马上送你们去见腓特烈大帝。」

他一边做着清秋大梦,一边催动俄国鬼子猛追。眼见就要将德军合围,蓦地,一阵风过,四周陡然弥漫其浓浓的雾气;又因为是在深夜,此时,四五米外的物事根本无法看见。德军就这样消失了。

伏奇斯夫暗道「不好」,刚才情况还不是很糟,借着炮火之光,尚可发现敌人的踪影,但现在,浓雾弥漫,敌人仿佛凭空升华了一般,再无丝毫踪影。

猛然间,四周炮声大作,伏奇斯夫暗暗叫苦。原来,他被德军反包围了。看着身边的俄国鬼子一个个倒下,而自己却不知道敌人身在何方,伏奇斯夫彻底慌了,仿佛三魂七魄大半离体了。

主帅一傻逼,俄国鬼子更傻逼了,根本无法组织有效抵抗。

苏军指挥部中。

林彪见伏奇斯夫上校追击德军时,德军溃而不乱,明知德军在施用诱敌之计,但他并未建议罗科索夫斯基撤回追敌之军。

林彪对罗科索夫斯基说道:「罗科索夫斯基同志,马上增派8000兵众,自左右两翼包抄前进。」

罗科索夫斯基听此,不悦,说道:「林彪同志,这分明德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