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钟繇出京时,董卓“刚至渑池”,也就是说,他刚出了河东郡,才过黄河,方入弘农郡内不久。渑池离洛阳比缑氏离洛阳为远,缑氏离洛阳不足百里,而渑池离洛阳足还有二百里之远。
听到这里,荀贞略微放下了点心,乃有余暇从容问道:“大将军既召我等入京,缘何又分遣使者,令董将军驻军弘农,令我不许出轘辕关?”
钟繇叹气不已,说道:“大将军还遣了别的朝臣,分去阻止桥东郡、丁都尉入京,令桥东郡驻军成皋,令丁都尉驻军孟津。”说到丁原,钟繇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大将军虽令丁都尉不许再率军前行,然却令他火烧孟津,孟津火烧之时,于夜中其光洛阳可见。”
孟津在洛阳的北边,位处河内郡与河南尹的交界处,离洛阳很近,不到五十里。丁原在孟津烧火,火势只要足够大,夜晚的时候,洛阳的确是可以看到的。
荀贞问道:“缘何令丁都尉火烧孟津?”
“还不是为了胁太后同意除宦!”
何进派去各个州郡招兵的心腹亲信们,如鲍鸿、王匡、张辽、张扬等,他们刚出京不久,有的尚未到达招兵的地点,离回来还远,所以现在抵达洛阳周边的都是本有兵马的“猛将”、“豪杰”们,计有四人:一个董卓,一个丁原,一个东郡太守桥瑁,一个荀贞。
荀贞出了颍阴后,一心想早点赶到洛阳,心里边想的只有董卓,压根就没有注意丁原和桥瑁,这时闻得钟繇说,才知道丁原部已经到了孟津,而桥瑁居然已经率军进至了成皋。
成皋属河南尹,在洛阳的东北边,也在缑氏的东北边,离洛阳二百里,离缑氏一百五六十里,——之所以吃惊桥瑁居然已经到达了此处,却是因为桥瑁乃是从东郡率军而来的,从东郡的郡治到成皋有好几百里地,远比从颍阴到缑氏为远,荀贞一路率军西北上,路上行军的速度已经很快了,从出颍阴到抵达缑氏他只用了三天,而料来行军速度绝不比上他的桥瑁却竟然早已出了东郡,抵达了成皋,这只能说明:桥瑁应是比荀贞更早接到了何进、袁绍的召令。
荀贞捡了一截枯枝,在地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形势图:洛阳居中,西边二百里是董卓,北边五十里是丁原,东北边二百里是桥瑁,东南边不到百里是他自己。
四路兵马中,离洛阳最近的是丁原,最远的是董卓、桥瑁,如果把他自己的驻军地点退到轘辕关内的话,那么他离洛阳的距离其实与董卓、桥瑁相差得并不是很大。
——静下心来想一想,从这四路兵马离洛阳的距离远近中似就能看出何进最信任的是谁,不信任或者不太信任的又是谁了。
荀贞低头看形势图。
荀攸、程嘉等已经看完了何进的檄令。
荀攸问道:“钟君,将军刚才问你,大将军之所以令我等驻军轘辕关内,可是京都出现了变故么?缘何既召我等率军入京,此时京都尚远,又令我等停军不前?”
钟繇久在京都,他本是士人,与袁绍、曹操、何顒等常有来往,走得很近,因此对何进、袁绍谋诛诸宦之事,他非常清楚。
他说道:“公达,你前些时亦在京城,多与本初、大将军见,你我也曾深谈,你又岂会不知欲尽诛诸宦者,实为袁本初也,大将军本来对此就很迟疑,左右摇摆,既欲得名,又恐损权,故今虽有了召四方豪杰入京之举,而究大将军本意,对诛宦一事,他实际上仍是没有下定决心的。前几天,车骑复阻大将军诛宦,又言之曰:‘我家当初从南阳来,因为出身贫贱,是依靠了省内而才得以致富贵的,于私情来说,不宜除宦。于公事而言之,国家大事,又谈何容易?覆水不收,事情一旦做出,将来即使后悔也是没有用的。宜深思之,不如与省内和解’。”
所谓“省内”,即“禁中”,又叫“省中”,是皇宫里皇帝休息居住的地方。
本朝的中央官吏分外朝官和宫省官,外朝官即办公地点在宫外的官吏,宫省官即办公地点在宫省内的官吏。宫省官又分为宫内官、省内官,比如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这类职在宿卫侍从的官吏便是宫内官,而如中常侍这一类的宦官则就是省内官。故此,常以省内借指宦官。
如果说何进算半个“理想主义者”,他有点理想,有点追求,想以除宦来得到天下士人、吏民的赞许,想以除宦来名垂后世,那么何苗就是个“现实主义者”。在何苗看来,什么天下人的赞许、什么名垂后世都是不切实际的,都是空中楼阁,你何进还是老老实实地认清形势,想清楚,不管是从私谊出发,还是为了你手里的国家权柄,你都不要再去想除宦这个事儿了。
何进有“理想”不假,可除了理想,他也知道现实。
所以,在被何苗这么一劝后,他又迟疑不决了。
前时令四方豪杰、猛将入京的檄文已先后发出,何进自己也知,桥瑁、荀贞、董卓、丁原等一旦统兵入京,那么京都的形势他可能就掌控不易了,诛不诛宦也许就不是他说了算了,因而,他便又令种邵、钟繇等分别带诏书前去各地,暂时阻止桥瑁、荀贞、董卓、丁原等入京。
荀贞闻之,转顾荀攸、程嘉等人。
荀攸还好点,他“外怯内勇”,为人谨慎,很少在外人面前发表不适宜让外人闻之的言论,程嘉却就不然了。
程嘉瞪大了眼睛,手握成拳,用力地击打在席子上,大声说道:“糊涂!”
钟繇没见过程嘉,刚才初见时,只觉得此人身短貌丑,只是一因当时没心情,二来也是恪于礼貌,故此才没有多打量程嘉,这会儿见他突然发怒,瞠目掀须,身虽短小、相貌虽丑,却自有一股慷烈豪气出来,不觉心中颇为之惊奇,遂问道:“‘糊涂’二字,足下何意?”
第三十一章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一)
钟繇问程嘉:“‘糊涂’二字,足下何意?”
程嘉说道:“四方甲兵已聚,京都大震,如箭在弦上,而于此时却复狐疑,此自寻死路是也!”
董卓、丁原、桥瑁、荀贞诸路兵马受何进之召,皆已逼近京都,而且丁原在孟津放火,火光燎天,洛阳城中可见,可以料到,当此之际,宫中的宦官们必然都惊慌失措,何进已把他们给逼上绝路了,这时候应该快刀斩乱麻,越早把他们除掉越好,可何进却于此时又狐疑起来,这不就等同是主动在给宦官们“绝地反击”的机会么?故此说,程嘉直言何进是在自寻死路。
荀攸以为然,对荀贞说道:“君昌所言甚是。”问道,“将军,打算怎么办?”
荀贞闭上眼,陷入了沉思。
程嘉说得很对,这个时候应该快刀斩乱麻,而不应该再狐疑不决。
诛宦也好、逐宦也好,本来就是百余年未见之一大变局,而当此时刻,如再狐疑,则必生乱。
可何进的命令已经下来了,命他停军不前,该怎么办?
临出颍阴时,荀爽对他的交代浮上心头。
荀爽交代他:带兵入京,非同寻常,本朝之未见,时时处处都需谨慎小心,以诏书军令为是从。
此时此刻,天下皆瞩目京都,如不听令,那么就会给天下人一个“挟兵自重、非为人臣”的印象,可如果听令,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
穿越至今,荀贞做过很多选择,如今摆在他面前的这个选择是最艰难的。
“将军?”荀攸又一次轻声问道。
荀贞睁开眼,问钟繇:“元常兄,你是从京都来的,京都的局势你比我清楚,大将军此令,我是该从、还是不该从,请兄教我。”
“贞之,你今为左中郎将,你如欲单身赴京,我愿为你前导;大将军军令已下,命你驻军轘辕关内,你如仍欲带兵入京,则军令在此。”
钟繇的意思很明确,要求荀贞服从朝廷的诏令。
其实不用问,荀贞也知道钟繇会怎么回答。
朝中那么多的朝臣,何进为何别的人不派,单单挑了钟繇来给荀贞传令?
要知,钟繇只是个廷尉正,虽颇有实权,然如论尊贵,在朝中却是排不上号的,荀贞现为左中郎将、颍阴侯,按理说应该派个和荀贞地位相称的人来传令才对,可却为何选了钟繇?
原因很简单,荀贞、钟繇是故交,所以才让钟繇来。
也就是说,何进派钟繇来,其中蕴含了一个潜台词,那就是:担忧荀贞可能会不服从命令。
正因有此担忧,故此朝中那么多的贵重大臣何进都不派,而却挑了钟繇。
钟繇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他虽和程嘉、荀攸、荀贞一样担忧洛阳的局势,他虽也认同程嘉的意见,认为该速战速决,不应再狐疑拖延,可朝廷的诏令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