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首席外交官-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家,一下子成了这个帝国除了皇族意外最高层的阶级,这样的金饭碗到哪里去找,待遇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太医院的名头,给天子瞧毛病的人,说出去,那都是很等的尊荣,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天下的行医之人望眼欲穿,削尖脑袋要往里面挤了,而这个年轻的医者,竟然机会摆在前面都不要。

但是那个年轻郎中的解释也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人家那说了,行医之人的宗旨说到底就是治病医人,救死扶伤,他的医术本来就是要造福他所有的患者的,圣母皇太后对于他来说是他的病人,而紫禁城外面的那些黎民百姓也是他的病人,只要是他的病人他都会一视同仁,尽力医治,不会因为身份或者金钱而厚此薄彼,他的但是如果一旦进了太医院,他的医术就只能服务于皇室一家而无法造福于天下百姓,贪图名利绝不是一个行医之人的操守,即便是日后死了,也无脸面见自己的列祖列宗与九泉之下。

年轻的郎中的这番说的不卑不亢,没有祈求的神色,但是却分外诚恳,似乎这个回绝并不只对皇帝的请求而仅仅是一个通知,他的意志即便是九五之尊的天子都没有办法动摇分毫。

一时间还让年少的载淳心生一丝感动。

如果没有几年之后的那些事,载淳是真的以为自己居然有幸见着了真正如古书中记载的像是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那样的淡泊名利,出尘世外的高人。

当然那些还都是后话。

在此时的载淳心中,这个年轻清秀,目光淡然的医者就是这样一位高人。

于是拿出了对这些草民少有的宽容,降下圣旨,何郎中为圣母皇太后医病有功,因此特别赏给了他一到令牌,让这个年轻的医者可以自由地出入紫禁城,一来给了此人便利,二来也省去了自己的麻烦,至于这样一个长相清秀,又是一个完完整整的男人的人物自由出入宫廷禁苑会不会产生**宫闱的后果,生活在整个内宫都安分了两百多年的清晚期的同治皇帝载淳已经很难再产生这个方面的危机感,或者说此时还不用去考虑继承问题的他,根本不会考虑道这个问题会对他以后造成多大的影响,而这个影响会有多恶劣。

哦,对了,这里稍微交代一下,这位医术高明的民间神医的名字与他的职业产生不了丝毫的联系,叫做“何玉”。

第三十五章 秦皇第一功臣(3)

之后的事情发展得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的,回过头来想一想几乎都是当年在咸阳的赵姬太后的大郑宫中那个贻笑千古的荒诞故事的重现,但是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真正做到以史为鉴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看着史书上的文字记载都觉得古人蠢顿不堪,但是事情真到了自己身上,仍然是中招不误。

先是神医何玉宣称自己终于找到了太后的病因,那就是过于劳累,或者说是心情抑郁而至,是故他虽然每次都施以药石但全然是治标不治本,始终打不到将病症彻底根除的目的,而圣母皇太后本人也表示,自从从颐和园避暑回到紫禁城之后,就觉得紫禁城的气氛太过压抑,且十分想念当年与先皇初遇的圆明园,所以也希望再次移到颐和园去居住一段时间,等身体调理好了,在回来关照年轻的皇帝。

圣母皇太后太后这一举动无疑是正中了载淳的下怀,这眼看着就要到他亲政的第二个年头了,正是他想要大展宏图之际,圣母皇太后当然最好是有多远就走多远,再也不回来了他才高兴,这圣母皇太后第一次出宫的时候他怕是对他的试探不敢轻举妄动,这第二次他可就不会这么安分了。

当然,内心里虽然已经是敲锣打鼓,紫禁城里是看哪儿哪儿都顺眼,但是表面功夫仍然是要做足,于是就是一番母子情深依依惜别,年轻的天子虽然对圣母皇太后那是百般不舍和依赖,但是没办法考虑到母亲的玉体状况又不得不独自一人挑起大清国的重任,最终还是“万般无奈”地首肯了圣母皇太后要前往圆明园的决议。

起初还时不时的打扰几番,但是每次都免不了被圣母皇太后说教几顿,说教内容和半年前送奏折去的时候差不多答题相当,无非是“皇上该长大啦”“当娘的那一天不在了你该怎么办”“有事情自己找大臣商量就行了”“是在没办法还有恭亲王不是”“皇上可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孙,怎么可以这么不堪大任。”

每次训斥,载淳都会察言观色,几次下来,他终于发现圣母皇太后并不是故意做做样子,而是真的不想让他来打扰自己的清静,就大着胆子开始自作主张来“投石问路”,几块石头依次抛下,而且是越扔越大,以至于朝野上下几乎都要炸开了锅,可是圣母皇太后那边就跟没事儿人一样,丝毫都没有要加以干涉的意思,就算有大臣不知好歹跑到圆明园去找圣母皇太后诉苦,换来的要不是太监的逐客令,要不然就是一句“大清是皇上的天下,哀家也没有办法,皇上还年轻,列为大人就多迁就一些由着他,他折腾累了自己就收敛了。”

让大臣们听着是冷汗一身一身的往外冒,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前朝的活宝——明武宗朱厚照,心道那位仁兄玩儿了十五年可都没见着有收敛的时候呀。况且今日的大清怎么能和那个时候的大明相比,于是辞官的辞官,上吊的上吊,一时间,京城内外哀鸿遍野。对于官员的流失朝廷一般并不怎么在意,载淳本人那就更不在意了,对他而言,连这点打击都承受不住的,必然都是没什么出息的人,更加谈不上是国家的栋梁,多一个他嫌多,少一个他绝对没意见,空出来的位子,他刚好用来培养自己的势力。

在这个问题上大清帝国的最高层——爱新觉罗皇族似乎是可以达成共识的,无论是载淳的两个叔叔恭亲王和醇亲王还是紫禁城里的太后,都觉得死几个倒霉书生无伤大雅,反正大清国缺什么都不缺官员的后备力量,上一刻出现的空缺,下一刻就有成千上万的人挤破脑袋也要补上来。

而特别是对于备受冷落和压制的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来说,这整件事对于她简直是百利而无一害,不管小皇帝载淳对她有没有恢复往日的亲近,但只至少这**里面少了一个丛她入宫以来的几十年中都针锋相对的宿敌,感觉那肯定是连空气都变得温软了。

不过这一切都是在母后皇太后还没有建立关于“秦琢就是何玉”这一猜想的前提条件下,而此时,当她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立马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对于大清的**中地位最崇高的女人,母后皇太后也本能地认为她有着掌管**的责任,而这也是她从小就受到的教育,履行这个责任几乎可以凌驾于她的舒适度甚至是生命之上,对于母后皇太后钮轱辘氏这样从小受到三从四德地“高尚”教育的人来说,最让她不能忍受的就是自己的丈夫蒙羞,换而言之就是她自己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给她的丈夫带绿帽子,同样的,也绝对不可以容忍她丈夫的其他女人给她的丈夫带绿帽子,而最要紧得是,她的丈夫不是别人,而是大清帝国的先帝,当今皇帝的父亲,这就不再仅仅是妇德问题,而是国本问题,因为一旦东窗事发,事件的结果就不仅仅是大的丈夫咸丰受辱或者是爱新觉罗家族蒙羞,而是整个大清国都要跟着那个女人一起丢脸,总而言之,在此时母后皇太后的心中,这件事情如果没有最好,一旦被证实是真的,那么就毫无疑问地已经触及到了她关于“忠、孝、义”的三条道德底线。

慈安太后越想越坐立不安,立刻召见了礼部侍郎,要把他把此事彻查清楚,一旦属实,就立刻对圣母皇太后严惩不贷,礼部侍郎还没把话听完已经是变了脸色,头如捣蒜请母后皇太后收回成命。

要说圣母皇太后的异常,他们这也也早就发现了,可是人家是太后,且不说皇上都无所谓,什么表态也没有,他们没事儿瞎操心干什么,就算是皇上觉得有所谓,龙颜大怒,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那这个彻查的差事也是能推就推的,皇家若真是出了这样的丑事,知情的人还有活路可走,这彻查完领到的赏赐十有八九是一条三尺白绫或者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要是谁对干对这事儿大包大揽,只要他不是个愣头青,那就是他活得不耐烦了。

慈安太后此时如同暴怒的母狮子,根本都不管官员们的苦衷,一顿暴风骤雨式的训斥之后,该查的还得查,至于他为什么找的是礼部侍郎而不是礼部尚书,很多年之后才得知真相的载淳推测,认为是慈安太后大概自己在潜意识里头也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