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窃国大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了大批读书人的批判,对于林风的这种政策,中国南北士林看法不一,中原北方的老百姓在这个政策下得到了许多好处,所以北方士林大多褒多于贬,认为“圣人治世,凡民利者,我利也”,这个意识就是说,虽然有悖传统,但是圣人的思想博大精深,不是一个人两个任参悟得透彻的,但是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就是只要是老百姓得到了利益,国富民安,那就是符合儒家圣典的要求,是“得其神而不拘其形”,这种看法得到了林汉帝国官方的大力提倡,很有现实主义色彩,重在承认和实践。

但是南方士林就对此不以为然——这也是林风心中感觉很奇怪的地方,在他的认识之中,中国南方,特别是江浙一带在这个时期是商业氛围最为浓厚的地方,教科书中大吹特吹,自我标榜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在这里搞的,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来看,南方的读书人应该比北方儒生更加开放和激进才对,怎么反而更加保守呢?!这个疑问他至今还未找到答案,不过通过对舆论的关注,他还是了解了一些南方士林对他的评价。

南方士林认为这么林汉帝国这么搞属于违反圣贤教训的行为,属于“崇末抑本”,使中原地区的老百姓和读书人“追名逐利,世风日下”,从而令原本纯朴的村夫民妇“言必较锱铢,争必为银钱,”导致“我名教数千年教化之功,一夕尽丧,痛哉痛哉”,对数千年来中国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耕为食,织为衣的行为规范进行犯罪,令他们痛心疾首。

这两种观点被人分出了派别,北方士林这派以顾炎武等为首,被称之为“新派”,而南方士林那一派则以昔日的“复社”老人为骨干,被称为“老派”,自从间隔纷起意见不一之后,两派儒生经常口诛笔伐,进行大规模论战,不过至今为止,倒也没有分出什么高低胜负,各有各的道理,谁也没办法说服谁。

张书玉就是属于老派阵营,非常仇视新派思想,自以为站在传统而正义的一方,顾炎武那派忘宗背祖的儒生在他眼里跟卓尔精灵没什么两样。就林风来看,他就是特别推崇“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那种官员,反对大搞商业,反对人口流动,反对对“士农工商”四字排行进行任何形式的改变,非常固执,有时候甚至显得不可理喻,这种精神上的执着甚至超过他作为官员对于官场法则的尊奉,为了自己的立场,他甚至不惜和自己的上司李光地争执。

当然,观念上的不统一并不妨碍林风对他提拔和使用,作为官员,他的行政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而之所以调任他为奴尔干巡抚,则是有另一方面的考虑。

众所周知,奴尔干地方贫瘠,部族繁多,在整个大汉帝国境内,是最为偏僻也是最为贫困的省份,生产力尤为低下,大部分部族不是游猎为生就是刀耕火种,缺乏粮食、缺乏衣物、缺乏食盐缺乏知识总之什么都缺,林风希望能够对这种困窘进行某些改变,当然,这里一半是出于对自己治下的各族人民负责,也是出于国防安全考虑,因为就历史先鉴来看,这些少数民族之所以兴风作浪发动战争,背后的动力不是别的,就是正是一件衣服、一口食物。

所以林风把张书玉调到了奴尔干,他认为这个岗位非常适合这个老派大员,林风信奉工商救国,但到底也知道小农经济虽然比较落后,但无论如何也总是比游猎和刀耕火种先进得多,所以把张书玉调到那边去,一个朝廷中枢少了个碍眼的,二个让张书玉教那些部族去种田开垦,把基本经济狠狠地抓一抓,有了财富积累、有了市场条件之后好去摘桃子。

因为汉军战斗力举世第一,马英将军暴戾残忍,在前一段时间各地部族亦是惶恐万分,所以张书玉几年日子也很好过,经过马英的努力之后,现在奴尔干地区的绝大多数都非常听话,基本上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要是不服就纠集臣服的部落出兵,一齐把造反的部落灭掉,男人杀光,女人和儿童分掉,在这种恐怖主义政策下,巡抚大人的各项命令基本上都落到了实处,没有哪个酋长和头人胆敢多话,实际上他们也并不反对种田,虽然这里面有一小撮傻瓜推崇祖先制度,讲什么XXX族是XXX山或者XX河流的儿子,不能象汉人那样去种地,但这种声音基本上都被无视了,因为对于帝国政府来说,现在的情况很简单——要么按照我说的去做,要么就去死,而且因为林风重视的原因,朝廷户部对奴尔干地区多有倾斜,两年来为了屯垦和开荒调拨了不少钱粮,所以这件事情的阻力就便得很小,因为站在部族的角度来看,有钱粮种子可分,那为什么不去种一下地敷衍敷衍?而且张书玉也并不是一味禁止部落迁移,只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按照各个部族的人口和势力,给他们划分了地盘,进行最初步的变相定居而已。

在军事上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前提下,张书玉在这两年取得相当不错的政绩,汉军征服辽东的第一年,奴尔干还是山头林立战乱不断,粮食布匹都无法自给,到了第二年,各种反叛就都被镇压下去,多数潜伏在山林中的部落被在封山、搜捕、围困、猎杀等血腥手段逼出大山,按照官府的命令屯聚开垦,而到了今年大汉建元改制的时候,奴尔干地区连流浪、逃亡的游牧民都被肃清了,所有的部族都拥有了红薯地、山坡玉米地和麦田,粮食基本上实现了自己自足,许多部族的妇女学会了木织机,能够对麻和棉进行加工,外省商队通行便利,本省出产的药材、皮货、牲畜、木材等特产换取了许多财富。

张书玉的收获当然不小,吏部每年考绩为优,而林风甚至在表彰诏书中亲切的称他为“国士”,在大汉朝廷的广泛宣传下,张素存大人因为“三年定辽”而传遍大江南北,连他在江苏的老父亦焉与荣焉,他的朋友,著名诗人吴梅村甚至为他写了一首长词,称奴尔干这个地方是“白山黑水,朔风烈,千古英雄,空束手……”而张书玉却能够“轻袍缓带,谈笑间,靺鞨俯首,乾坤定……”(注),其词句恢宏,文采飞扬,直追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天下人争相传诵,时人无不惊叹,张书玉亦得享大名,从而与汤斌、汪士荣齐名,并称为“兴汉三杰”。

鉴于如此,他上奏折反对林风朱批的邸报既然令人大感意外,又在情理之中。意外的是,此人是伪清降臣,按道理来说要夹着尾巴做人,没想到他竟然有胆子第一个跳出来“触逆龙颜”;而理所当然的是,他本人就是老派官员,而且誉满神州,是全天下人都知道的著名政治家,有足够的本钱对抗顾炎武的名望,同时他奉行的政策在奴尔干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个实践成果绝对可以成为他验证自己政治理念的基石。

所以,当张书玉的奏折自奴尔干八百里加急抵达京师之后,如同点燃导火索一般,经过一个多月的蓄势屏声后,政治风暴终于爆发。

###############注:吴梅村没写过这首词,是笔者瞎编的,信笔涂鸦,各位见谅。

最近确实很忙,空闲功夫很少,所以更新很慢。

第六章国事、家事、天下事

第十七节

自从朝廷决定建元改制之后,工部就获得了一大笔经费,开始对中南海的王府和各大官署进行改建,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现在汉王府建筑群的规模和面积都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而帝国也终于有了一个相当气派的朝会场所。

比起昔日的紫禁城来,这座宫殿显然有些逊色,虽然工部衙门也是按照皇宫的模式进行建设,但大汉立国尚早,根基浅薄,与昔年明清皇宫几百年的积累相比,到底还是差了很多。实际上每次朝会的时候,不少前清官员看到新宫殿都有点物是人非的戚戚之感,对汉王昔日悍然拆卸紫禁城的“胡说非为”颇有怨言,私下里也有很多不好的言论,但感情归感情,言论归言论,回到现实中之后,任谁也不敢在公开场合诋毁林风的行为。

新宫殿的名字叫做“乾元宫”,规模很大,正殿之上能够容纳近百名官员和相应的侍从武士列班,殿外是一片青砖铺就的广场——这是应对朝会的需要,根据传统制度中的帝王大典,虽然平日里的小型朝会只需要中央各部的高级官员到场,一座大殿可以满足需求,但大型朝会就不行了,按照规矩,大型朝会在京六品以上的官员都必须在乾元宫报道,然后按照各自的品级排列“议政”,老百姓通俗的说法也就是“文武百官”,但实际上在大型朝会中,在乾元宫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