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争龙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阳郡虽然不比余杭郡富庶,人口也比余杭郡少很多,但是最关键的是山阳郡之中矿产资源要比余杭郡多得多,特别是李霖目前急需的铁矿、金矿,更是他扩张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东西。
    南方之所以这么多年来始终缺铁,并不是南方没有铁矿,而是因为南方掌权者始终没有发现他们辖域之内蕴藏的这些矿产,银矿倒是有几处发现,于是他们把精力都放在了开采银矿和铜矿方面。
    就算是发现了一些铁矿蕴藏,也因为矿石品质太差,不值得开采冶炼,导致了南方富庶,但是却缺少铁料的现状。
    现如今李霖拥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再加上借助了投靠他的道门的帮助,另外他的神魂麾下现在也招募到了大批人手,在各地设立了夜游神,负责代他管理各地阴界的事务,他授予这些夜游神探查神通,很快就发现了不少可用的矿藏。
    其中小型的铁矿在山阳郡之中就有四处,还发现了一处储量不小的金矿,一处铜矿,这些矿藏所在的土地,立即被李霖圈禁了起来,由商团负责组织开采,不受地方官府的辖制,一旦这种事交给地方官府去办的话,即便是再清廉的官吏,最终也会想办法伸手分一杯羹,所以目前李霖采用的办法就是交给商贾来办,由郡守府统一管控。
    这样可以统一人力物力资源,更快的得到回报,因为商贾们为了利益,可以做到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收益,这种事还是交给商贾们去做更快一些,当然所产的金银铜铁,只能交给他来统一调配,决不许轻易流出他的辖域之中。
    到了这个时候,李霖已经掌控了山阳郡全境和近半的余杭郡,辖域之内的人口数量,终于突破了两百万之众,麾下更是拥有精兵近四万人之多,本来他还有能力招募更多的兵卒,但是考虑到江南本来就地广人稀,偌大的山阳郡只有一百多万的人口,接下来需要大力发展农业。
    乱世之中最值钱的并不是金银,这一点他有着比任何当权者都清晰的认知,最值钱的乃是粮食,有了粮食自然不愁招募不到人口。
    永和三年之中,北方各地都陷入到了战乱之中,目前虽然十王之间还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冲突,但是这些封王却在封地之中,对抵触他们加强对封地的控制的豪门望族举起了手中的屠刀。
    这些各地的郡望世家绝不甘心既得利益被这些封王夺去,所以不少家族选择了武力对抗这些封王对于他们利益的侵袭,这就导致了北方开始彻底陷入到了战乱之中。
    就在李家撤离兰县不久,徐州便被卢王军攻克,徐州郡守张宗正被俘,卢王将张宗正满门抄斩,并且将张宗正凌迟处死。
    跟着张宗正一起遇难的还有以前和李家关系不错的赵司马的家族,另外一同遇难的还有徐州当地十余家大户。
    紧接着卢王便挥师海州,兰县当地也遭了兵祸,卢王军进入兰县之后,强征当地民壮入军,而李家庄原来的铁矿和铁场,也被卢王强征,接手李家庄的那家大户,也被乱兵攻破庄子,在庄子里杀了不少人。
    余家幸好提前接到了余烈的书信,知道余烈现如今在李霖手下为官,于是余家也将大部分族人提前迁出了兰县,借李家的海船,迁至了临海州,虽然没有像李家这样走的这么干脆利索,还留了一些产业,但是好歹却也算是躲过了这场兵祸。
    李霖特意给余家在临海州划出了一块地,并且给他们了一个新的庄子安置余家族人,现在余家也彻底被绑在了李霖的战车上,成为了李霖最忠实的拥趸者。
    余家虽然经商水平一般,可是李霖还是给他们在商团之中留下了一个位子,另外李余二家在临海州合作开设了一个大型的织造坊,这座大型的织造坊功能十分健全,拥有缫丝作坊、织锦作坊,丝绸作坊,还有棉纺作坊,利用余家祖传的技艺,大批量开始生产棉布。
    现如今棉布的优越性已经被很多人所认知,感觉穿着棉布的衣服,比麻质的衣服更舒服舒服,特别是冬天,贴身穿会感觉更暖和,如果是衣服之中填充了一层棉絮的话,那种棉袍既松软,又很暖和,所以棉布短短两年的时间,便走入了千家万户之中,成为了稍微有点钱的人家必购之物。
    特别是棉袍这种东西,到了冬季北方商贾求…购者的非常多,价格也非常之高,其中的利润自然也超乎人的想象。
    现如今种植棉花,已经成了李余二家的主要农产品,这些年来李家在各地都拿到了不少土地,其中的旱田基本上除了种一季春小麦之外,都要种一季棉花,见到棉花的好处之后,不少人都想方设法的偷一些棉铃,回去偷偷种植。
    李霖下令李家的农庄管事不得干涉,只要不是大量的窃取,就任那些农民偷一些棉种,回去种植,总之现在只有李余二家掌握了棉花的处理方式,技术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且还在不断的对棉布的纺织技术进行改进,再加之余家祖传的织布机效率也比一般的手工织布机高很多,更是采用了大规模集中生产,生产成本不是一般小农小户手工织布可比的。
    这种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在生产成本上比起小规模的手工作坊都要好得多,产能产量也高得多,所以根本不担心小农小户会挤占李余二家的棉布市场,相反还会给李余二家的棉布作坊提供大量的生产原料。
    
    第四十二章 市舶司
    
    而范进偶然在陪李霖下农田巡视的时候,在农田之中见到了棉花,总感觉有点熟悉,好像哪儿见过一般,仔细想了一下之后,忽然间想起这种棉花不正是最早在他们家花圃里面种植的那种不知名的花吗?
    于是范进试探着对李霖问及了这件事,李霖顿时哈哈大笑了起来,指着范进说道:“你现在才想起来这件事呀!民间有句俚语说得好,守着金碗讨饭吃!正是说的你这样的人,明明手中拿着好东西却不识货,这就不能怪我从中取财了!呵呵!”
    看着李余二家用棉花赚大钱,可是作为最早出处的范家却一点便宜都没占到,让范进懊丧不已,从此之后便养成了一个怪癖,那就是为他们家的花圃到处搜罗各种没见过的植物,然后他自己经常仔细观察,还让人盯着,去发现这些稀奇古怪的植物到底还有什么作用,结果造成了后世范家的花圃,成为了这世上收集花木品种最多的植物园。
    虽然李霖对于辖域之内的老牌的豪门世家没有好感,对他们监控的非常严苛,但凡发现有任何人试图对他不利,从不吝惜手中的屠刀,往往杀的是人头滚滚,将一个个世家大户从这世上抹去。
    可是李霖对于民间的商贾却很是宽容,推出了不少支持商贾经商的措施鼓励商贾在他的辖域之内经商,并且鼓励民间手艺人将他们的商品贩卖出去,这么做的结果是导致了很多商贾跑到他的地盘上圈地办起了不少的作坊,而李霖获得的好处就是大大的提高了税收收入。
    另外李霖在控制了临海州之后,便在临海州东的章安县灵江入海口的位置,不惜耗费重金兴建起了一座大型的码头,准许过往船只在这里进行交易或者补给。
    现如今章安县码头已经建成一年,最初几个月在此停泊的船只很少,基本上都是本地的一些海船,但是几个月之后消息传开,一些过往的商船便开始到章安县码头停靠,补充淡水或者避风,顺便在这里进行交易。
    李霖制定了一套简单易行的规矩,在章安县设置了一个市舶司,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收税名录,由市舶司控制章安县码头,负责收取在这里交易的商船的商税。
    章安市舶司的建立,为李霖又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敛财之所,海商们在章安县码头停靠之后,发现这里居然有专门的官吏管理码头,而且这里的官吏,对待他们这些海商很是友善,给他们准备了相当完善的补给,而且除了按照规矩收取税金之外,并不对他们进行多少控制,还鼓励他们在这里购置或者租赁铺面,在这里经商。
    像李霖这样支持海商的当权者,目前海商们还没有见过,各地沿海地区的当权者,多瞧不起他们这些海商,总是想方设法的控制他们,并且许多沿海的官吏还经常性的勒索海商,甚至于找借口吞掉他们的货物,经常把一些海商逼得破产。
    如果不是跑海实在是利润太高的话,很多人是不会选择这行当的,其中的苦处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但是像李霖这样,公开鼓励海商的当权者,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在这里市舶司虽然也向他们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