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韦皇后与武三思私通之事被宫女们传开。许州参军燕钦融借机上奏道:“皇后**,干预国政,驸马武延秀,朋比为奸,谋危社稷,应亟加严惩,以防不测。”
显哥哥一读此奏,顿时吓得面色铁青,赶紧召见燕钦融细细诘问。燕钦融以头叩地高声而言,毫无躲闪,言辞凿凿,掷地有声,显哥哥听后默然不语,心中似是有了答案。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燕钦融才刚刚步出朝门,便由韦皇后的手下用锁链绑回,掷于殿庭石上,折断颈项,立时毙命。
我因着当年助显哥哥夺皇位有功,得以在朝堂谋取一席之地,此时我们众人见有人如此嚣张跋扈当众虐杀朝臣,就连显哥哥也免不了动怒了,查问此事是否为韦皇后指使,怒气冲冲对刽子手侍卫们道:“你等只知有皇后娘娘,不知有朕么?”
众侍卫听后,皆十分恐惧,怕皇上会杀了自己。思来想去,他们还是透露给韦皇后,说皇上已有变志。
韦皇后正因前次皇上负气之事而耿耿于怀,而且她不希望自己私通的丑事落皇上口实,被逼废后,同时,安乐公主则希望母亲临朝后自己能做皇太女,所以,母女二人联合起来,谋划着如何毒死显哥哥。
卷一【盛唐篇】 第二十一章 唐隆政变 睿宗继位
此事,还是后来我暗中调查,追问显哥哥随侍的宫女,才得知,那日韦皇后亲自做了饼,把毒药放入馅中,待饼已蒸熟,便假意前去神龙殿献食给皇上,以求原谅。显哥哥那时正在批阅奏章,他本就最爱吃饼,见韦氏有悔过之意,便伸手取了饼吃,一连吃了八九枚,还说是饼味很佳,不料过了片刻,腹中大痛,坐立不安,倒在榻上乱滚。传来太医之时,我那可怜的哥哥早已说不出话,他用手指口,又延挨了数刻,身子就不能动弹了,两眼一翻,再也没有醒来。韦皇后当即作出痛苦万分状,昭告天下说皇上暴毙,还假传遗诏,说先皇立自己为女皇,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
整个皇宫一夜之间如一锅开水般沸腾了起来。
韦后如愿以偿地执政,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安乐公主、武延秀及韦族诸人,也都重权在握,而李旦哥哥成了众矢之的,韦氏正和他们商量着欲废去李旦哥哥的相王之位。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完全背离了我的初衷。我的亲哥哥被毒杀,我再也不能坐以待毙了,我决不能原谅姓韦的这个女人,即使曾经有过交情,可我此时再不反击,更待何时?
我和李旦哥哥的第三子李隆基密谋,不等废王诏下达,就抢先一步动手,带领羽林军趁夜闯入玄武门,肃清宫掖,尽杀韦姓诸人。韦皇后疑惧之下逃入飞骑营中,被乱兵削去首级,飞骑营士军将其首级献给李隆基。
而另一边,安乐公主深居别院,还不知外面的事变,正在对镜描眉,床上也不知躺着哪里觅来的美男子,隔帘相望,含情脉脉。忽闻身后一响,她正要回头看,后颈竟觉暴痛,惨叫一声便倒地而死。
随着韦氏、安乐公主、驸马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的纷纷落网,我与皇侄儿李隆基一同拥立李旦哥哥继皇帝位,并追封先皇李显为中宗,好生安葬。家丑不可外扬,为了不让百姓们起疑,我们还是将韦皇后与安乐公主的尸身分别以大唐一品及三品礼仪下葬于皇陵,并未将其毒杀皇帝的恶行昭告天下。
咱们李家已经不得折腾了,该死的人都已死去,至于他们死后的事,就让阎王去决定吧。
李旦哥哥的子女并不多,按照惯例,应当立嫡长子李成器为皇储,可是三子李隆基有讨伐韦氏之功,同样具有继位资格,两个儿子都是自己的心头肉,旦哥哥本就不是个爱勾心斗角、使小计谋的人,面对如此艰难的抉择,他该如何是好?
为此事,旦哥哥多次找我商论,我们兄妹几个人如今就剩下他和我两个了,难免有些惺惺相惜,从显哥哥做皇帝过渡到旦哥哥做皇帝,我几乎是完完全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接手朝政,我将朝中众臣来了个大换血,把以前安乐公主安置的那些官员们逐个罢黜,再安插自己的亲信,基本上七个丞相里面就有五个是我的亲信。当然,我是指望有朝一日能像我母亲当年那样做女皇帝的。现在,我已不再年轻了,早就过了懵懂无知、儿女情长的年纪了,当然应该多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至于皇兄要立谁为太子,我是没有任何意见的,反正立谁都一样,只要皇权多数掌握在我的手中,我还是有机会做女皇帝的。李成器与李隆基之间,我稍稍倾向于李隆基,毕竟和他有过多次共同讨伐的经历,可以算得上是熟络,若是李隆基能为我所用,将来的路也会好走一些。
我并未直接向皇兄言明我的意见,他正犹豫不决之时,李成器似乎看穿了他父皇的心思,自己跑来上演一场退位让贤的“明举”。皇兄问他,为何不愿做太子,他义正言辞道:“国家安则先嫡,危则先有功,臣死不敢居隆基之上。”
这话再明显不过了,意思是现在的李唐王朝饱经风霜,已是摇摇欲坠,想要把武氏、韦氏等族人连根拔起,尚需有功能臣的努力,李成器虽是嫡长子,却偏逢乱世不宜登位,只有像三弟弟李隆基这样的功臣,才是父皇的左膀右臂。
他这么一番说辞,我和旦哥哥皆松了一口气,仿佛解决了天下第一大难题似的。
就这样,皇三子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朝政一分为二,李旦哥哥是皇帝,统揽大局;我是有功之臣、是皇妹,执掌半个朝廷;皇太子李隆基也参与政务,执掌另外半个朝廷。同时,李旦哥哥在他妹妹与儿子的权力争斗之间寻找平衡,以求李氏王朝一息安宁。
等到我行文处事遇到阻碍时,才恍然觉悟,当初选立李隆基是个多大的错误!
我本以为他和我是同一条船上的人,不料他却一改往日之态,不再与我这个姑姑共谋政事,而是妄自尊大,颇有主见,恨不得早日登临皇位,把我们这些干预他的人全都扫地出门。我真是悔的肠子都青了啊!早知如此,我还不如选个懦弱无能的皇子做太子呢,这样一来,李旦哥哥不加干涉,皇太子又无奈管制我,我岂不就是名正言顺的幕后女皇帝了嘛!真不知道自己当初哪根筋搭错了,小瞧了这个皇侄儿。
皇兄李旦其实还是很顾及我这个妹妹的,每当朝臣有事启奏,他就会问:“此事禀明过太平公主了吗?”若是有何决策未经我手,他是不会轻易下定论的,一般他都会事先问过我的意见,再行定夺。不过另一边,皇太子也做的不错,很得我皇兄赞赏,所以,有时候涉及到民间税赋问题,或是金科选举之类的决策,他又会事先去征求太子的意见,再下诏书。
只能说我这个皇兄很明智的寻找到了我与太子两方势力的中心点,不偏倚这方,又不抬高另一方,两边共同执政对他而说,着实是个巩固基业的好办法。
我作为受制的一方,可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了!能夺回大唐的江山有我太平公主一大半的功劳,几十年来我运筹帷幄可不就是为了今天的皇权吗,何况我还是当今皇帝唯一的亲妹妹,唯一的手足,怎能让我和那个年纪轻轻的混小子共分半壁江山呢?
无论如何,我一定要除去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我心中清楚的跟明镜似的:如若此事不成,我一定很难安享晚年了。
卷一【盛唐篇】 第二十二章 太子隆基 废立之争
延和元年。七月。
我前往感业寺进香,为父皇母后及众兄长们的在天之灵祈福。
为了使场面宏大,我下令住持师太将寺中所有老少进修的女尼都召出来做一场大法事。
我跪坐在观音大士像前,默默祈祷,女尼们以我为中心绕了一个圈,一个接一个缓缓踱步,口中念念有词,手里的串珠随着木鱼敲击声有节奏地轮转着。
母亲那张慈祥的、布满皱纹的脸,忽然一下就闪现在我脑海,那是她即将离开人世时的模样,那么沧桑,那么颓废,她从不愿放弃自己的宏伟大业,即使是将死之人了,她也还使劲喘着气,用力想要抓住手中的权力,她那么用力,以至于一向保养得很好的肌肤忽然之间就老化了。
我看着那张渐渐模糊的脸,有些滞然。我伸手想要去抚摸母亲眉间那深入浅出的皱纹,可是我刚抬起右臂,那画面霎时间就消逝不见了。我甚至有那么一刻非常想要声嘶力竭地大喊出来,可最后还是忍住。两行清泪就那么不争气的淌出,一如我初次成为真正的女人时那种痛楚感,明明是幸福,却不知为何会痛苦,幸福的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