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成为洪熙帝。尊奉永乐帝的谥号为文皇帝,庙号太宗。他的陵墓称长陵,
建造得极为豪华宏伟,以证明他的丰功伟绩。②1538 年 10 月,嘉靖帝把永乐


① 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308—1309 页宗喀巴的传记。
① 这个题目的权威著作是司律思的《(明代的中蒙关系,Ⅰ)洪武时代(1368—1398 年)在中国的蒙古人》
'457'(布鲁塞尔,1959 年);《(明代的中蒙关系,Ⅱ)朝贡制度和外交使节,1400—1600 年》'458'(布
鲁塞尔,1967 年);《(明代的中蒙关系,Ⅲ)贸易关系:马市,1400—1600 年》'459'(布鲁塞尔,1975
年)。关于更简明的论述,见同一作者的《明代的蒙古朝贡使团》'452',载《中亚评论》,11,1(1966
年 3 月),第 1—83 页;《明代的中蒙贸易》'460',载《亚洲史杂志》,9,1(1975 年),第 34—56 页。
它们广泛地取材于《太宗实录》'380'的摘要,这些材料收于羽田亨筹编:《明实录抄:蒙古编》'198',第
1 卷,载《明代满蒙史料》'496',第 261—557 页。
② 见司律思《朝贡制度和外交使团,1400—1600 年》'458',第 119—120、152—157 页;和司律思:《明
代的蒙古朝贡使团》'452',第 16—22 页。
 



帝的庙号改为更显赫的称号:成祖。
嘉靖帝想抬高从未登上皇位的父亲朱祐杬(1476—1519 年)的地位而使
他进入帝王的行列,从而使自己成为新的一支皇位继承世系的始祖。①因此,
把永乐帝的庙号从“宗”改为“祖”,这意味着永乐帝在推翻他的侄子时也
开创了一支新的继位世系,这显然旨在支持嘉靖帝自己父亲的正统性。选用
“成”一字,表明在其继承人的眼中,他是明统治的巩固者,应该被承认是
王朝的第二个创建人,因为他完成了洪武帝的未竟之业。
皇帝先娶徐达将军之长女,她就是徐后(1362—1407 年),因提倡儒家
德行和制定妇女的道德箴言而深被怀念。皇帝又封两名宫女为贵妃,一是朝
鲜美女权氏,一为苏州的王妃(死于 1420 年)。权妃死后,王妃就成了皇帝
的专宠。她又成了皇室的监护人,但她的寿命没有皇帝长。②皇帝有四个儿子
五个女儿。长子朱高炽后来成为洪熙帝;次子朱高煦(汉王),三子朱高燧
(赵王)都为徐后所生;幼子朱高爔幼年夭折,其母姓名不详。还知道皇后
养育了五个公主当中的四个;她们都下嫁给有贵族封号的将军或其子。这些
驸马中有的因行为不轨而受到弹劾,有的在军事征战中丧生。①
回顾起来,1538 年追赠给皇帝的最后的谥号成祖似乎是一个恰如其分的
称誉。它集中体现了与传统的治国之道的贤君理想地联系起来的文治武功。
永乐帝被公认为一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通过他的征剿和对外的
远征,他完善了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
他被誉为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他恢复了儒家的治国之术和重新
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誉为一个把帝国南北两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为王朝
奠定新基础的人。
但是,他的政策也受到批评。他废除建文帝的年号和残酷地清洗建文帝
时代的官员的措施受到知识分子的激烈反对,而在黎民百姓中普遍存在的不
满情绪则以关于被废皇帝的种种传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传说提到他没有
死,他的后裔最后使王朝不光彩地灭亡,以此向篡位者报仇。他国内的各种
计划和对外的冒险行动所引起的巨大花费也引起了官僚集团的强烈不满。当
时的批评者不是明确地谴责他的篡位;认为这件事并不是永乐帝一个人的过
错,这种看法是适当的。对他国内政策的批评则比较直截了当。他远征蒙古
的几次战役和迁都北京之举不断遭到攻击。但是后来的明代史学家一般原谅
了这些过分的行为,认为是建立一个大帝国的必由之路。因此当时的舆论强
调皇帝的积极成就和缩小它们的消极后果。但是一股强烈的批评暗流由后世
的明代学者,特别是由那些责备他为了降低学术水平和知识活力而削弱经典
教育的人表达了出来。总的来说,这是一种有褒有贬的评价,其中官方对一




① 司律思:《朝贡制度和外交使团 1400—1600 年》'458',第 9、10 章各处;司律思:《明代的中蒙贸易》
'460',第 38—43 页。关于设马市的情况,见司律思:《贸易关系:马市,1400—1600 年》'459',第 92—93
页。
② 见司律思著《明代的蒙古朝贡使团》'452'第 16—22 页中的概述。
① 见戴维?M。法夸尔:《瓦剌…中国的纳贡关系,1408—1446 年》'157',载《阿尔泰研究,尼古拉斯教皇
诞辰纪念文集》,尤利乌斯?冯?法卡斯、奥梅尔简?普里特沙克编(威斯巴登,1957 年),第 60—62
页;罗塞比:《1368 年迄今的中国和内亚》'433',第 50—55 页。关于官方记载,见白翠琴编:《明实录
瓦剌资料摘编》'413',第 19—42 页。
 



位雄武之君的赞誉支配了明代和清代的历史编纂学。①
传统的评价并不是对这个时期的公正评价。对评价更有帮助的是应该问
一下,永乐时期的一些事件是怎样发展和为什么这样发展的;实现皇帝宏伟
事业的费用倒底有多大;他统治时期制订的政策对以后明代的历史发展进程
产生什么影响。
最重要的是,皇帝本人对帝国的认识形成了他统治时期的特征。他作为
一个军事统帅而取得了权力,并用武力夺取了皇位,所以他并不认为自己应
受任何约束,甚至不受他父亲制定的《祖训》的约束。他不受约束地行使皇
权,以实现他的目的。他与北方边境蒙古诸部打交道的经验给他灌输了一种
远远超过他父亲认识的对帝国的新看法,但从长期看,由此形成的战略决策
证明并不是成功的。他不但试图由北至南实施统一的统治,以此使边境领土
与内地一体化,而且把目光放在本土的边境以外,把他的霸权扩向四面八方
——从真正的世界中心睥睨世界。对世界的这种新看法指导着皇帝的对外政
策和国内政策。他一旦执行这些政策,就决不后退。尽管永乐帝的国内政策
和对外政策存存着种种矛盾,但他仍决心完成他的目标,并把各种没有解决
的困难留给了他的那些不那么有活力的继承者们。
永乐帝的国内计划和对外征战的花费是巨大和浪费的;它们给国家和黎
民百姓造成了异常沉重的财政负担。这些计划的耗费引起了诸如夏元吉和李
时勉等朝廷官员的批评,前者反对对蒙古的第三次征讨和郑和的几次远航,
后者反对在北京建都。还有人对征剿安南而造成人力和物力的紧张状况,对
漕运制度以及其他国内计划和对外的冒险行动发表了反对的意见。
不可能确定用于这些活动的金钱的数额,因为史籍没有记载准确的或完
整的数字。明政府并不编制综合的预算;它对国家财政和财政管理采取零敲
碎打的方法。某一项目的收入指定用于某一项目的支出。此外,不同税赋份
额的数字不过是相对的指数,因为除了这些税收外,国家还得到征用劳动力
和军屯形式的无偿服务,还不定期地向平民索要粮食和建筑材料。平民以不
同的方式弥补进行中的项目的任何经营亏损。
因此,虽然朝廷表面上收大于支,但这是一种假象。实际上,如同黄仁
宇的推测,永乐帝进行的一切事业的费用(这些在史籍中很少透露)可能超
过国家正常收入的两倍或三倍。这些财政需要无疑使国库空虚(国库通常只
保持一年的储备),而且确实削弱了国家的财政管理。它们还使人民增加负
担,使人民为了偿还欠税而负债累累。从长期看,由于使越来越多的纳税人
陷于贫困,这些政策减少了国家的收入。为了帝国的建设和霸权,这种代价
的确是昂贵的。②
永乐帝留给明代后来的君主们一项复杂的遗产。他们继承了一个对远方
诸国负有义务的帝国、一条沿着北方边境的漫长的防线、一个具有许多非常
规形式的复杂的文官官僚机构和军事组织、一个需要大规模的漕运体制以供
它生存的宏伟的北京。这只有在一个被建立帝国的理想所推动的朝气蓬勃的
领袖领导下才能够维持,这个领袖能够不惜一切代价,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